殷軍艷 劉美華
冷老先生在他的《文集》中指出:所謂學會學習,就是培養獨立自主地獲取知識的能力,就是掌握一套良好的學習方法,采取有效的手段和途徑,高效率地獲取更多的知識。學會學習包含“愛學、學會、會學”。
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要達到“不教”的這一境地,重要的一條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一、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認真傾聽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與人交往中一個人良好修養的重要標志。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傾聽老師的講解,傾聽同學的發言,在聽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做到多思而后多講,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促進了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二、養成學“說”的習慣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其語言要求簡練、精確。只有“說”得明白,才能“寫”得清楚,因此要求學生在解題時能夠口答的盡量口答,并且在回答問題時,盡量采用簡練語言,盡量做到思路清晰、言之有理。對于學生常犯的毛病和一些不良的語言習慣,要及時糾正,這既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認真閱讀的習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數人認為只有語文才需要多讀,其實數學也有讀的必要,特別是對思維能力較弱的同學更為必要,通過反復閱讀,間插老師的啟發提問,可加深對數學定義、定理的理解,也可逐步掌握基本題型的結構、思維和方法。在數學課中,應引導學生弄清術語,理解關鍵詞語,抓住例題下的小字,引導學生思考與解題。應使學生把“看、讀、思、練”結合起來,讓學生養成先閱讀后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四、認真做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動手、動腦探索外物。也就是說,動手操作是小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在口算時,比一比哪位同學算得既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雖然現在各學校都在努力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但適度的、適量的作業還是必要的。通過作業,可以及時了解、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還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也是學好數學重要的基本功。
總之,教會學生學習的意義重大,它不僅能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眼前的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學習新知識,跟上時代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