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
自從我校開始研究《提高青年教師有效研修》這個課題后,我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缺乏“問題意識”。在開學初的教研會上,學校要求教師都把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提出來,然后學校針對教師的困惑進行有針對性的校本培訓。給每個教研組下發(fā)“問題”填報單后,卻遲遲收不回來,問其原因,卻是教師想不出該提什么問題。這時,又讓我想起很多教師都說自己對教育科研和論文寫作很感興趣,但提起筆來,卻又不知從何下手,感覺教育科研和論文寫作特別難。對于教師來說,這到底難在哪兒呢?我認為讓教師感到困難的是找不到“問題”和不會主動學習這兩個方面。如何提高教師的研修能力呢?教師又如何養(yǎng)成主動研修的好習慣呢?我想應該從“自問自答”開始。
一、自問——做一個有“問題”的教師
“問題”是教師研修的起點,沒有“問題”,研修就失去了方向。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華南師范大學劉良華教授指出:任何研究都始于“問題”(以及由問題而發(fā)生的驚異)。當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中出現(xiàn)了某種“問題”,并想方設法在“行動”中解決問題且不斷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時,教師也就踏上了一條由“問題—計劃—行動—反思”鋪設的“問題式”教學研究的旅程。可見一個人如果想取得進步,有“問題意識”是多么的重要。
問題從哪來?問題最基本的生長點就在我們的課堂。一切教學活動,基本目的都是為了學生掌握一定知識,達成一定目標。課堂教學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最好觀察地點,從宏觀上看,這里最容易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展與遭遇到的困難。因此,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過程,不僅容易發(fā)現(xiàn)學生在即時學習中產(chǎn)生的困難,而且容易發(fā)現(xiàn)學生既往學習中積累的困難。例如: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需要求教室粉刷面積,學生總是不能正確解決此類問題,不是計算錯誤,就是求了六個面的面積,或是忘記減去扣除門窗的面積。這時教師就要反思為什么學生會出錯,再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以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問題為起點,在具體工作中找問題,在具體活動中找問題,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提出問題是有效研修的基礎。
在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大多比較零散,有教學中的個性問題,也有共性問題,這就需要將問題進行提煉。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問題庫,將每天的問題及時地收集、羅列出來,過一段時間,將這些問題進行整理、匯總。將各種問題分門別類,按照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分為幾大塊進行整理。為了能快捷地、有效地將問題逐一解決,還可以將這幾大塊的問題,按照解決的時間先后、問題的嚴重性等因素,進行問題序列化,由此,我們就建立了問題庫。
二、自答——做一個“好學”的教師
教師的自我研修始于教學問題。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遭遇的問題為對象,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探討,實現(xiàn)解決問題、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找到問題的基礎,解決問題是關鍵。為了能解決好每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向書本學習,通過閱讀一些和“問題”有關的文章,使自己的思維變得清晰,視野變得開闊;還可以借助于網(wǎng)絡來尋找同行與此相關的思考和見解,從中有所收獲或反思;我們還可以讀一些教育教學的報刊和雜志,將有價值的文章分門別類地進行收集整理,在有相關問題時,可以再次重溫這些文章,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們還可以通過和同事一同探究問題,在交流思想的過程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自我學習的方式很多,也很自由,最重要的是教師要能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且能通過問題調動自己學習的積極性,開展行之有效的研修學習,使自己從“教學問題”向“教研主題”發(fā)展,幫助自己實現(xiàn)科研型教師的轉變:從研究教材教法轉變到全面研究學生;由重在組織活動轉變?yōu)橹卦谂嘤芯繝顟B(tài);從關注狹隘的經(jīng)驗轉變?yōu)殛P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教學由強調技術熟練的取向轉變?yōu)樯鷳B(tài)教學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