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序幕。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有益路徑。近年來,無錫市關于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方面的典型實踐,對于研究中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問題,有著重要的“范本”意義。
一、無錫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
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
近年來,無錫市以“魅力無錫、創新無錫、創業無錫、幸福無錫”為建設目標,其核心是關注民生需求,踐行人民幸福的政治追求,不斷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工程,使“幸福無錫”的城市目標在無錫人人認同、人人向往。無錫市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其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經驗可循:
以公眾“價值偏好”為行動導向,完善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2003年以來,無錫在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以“幸福無錫”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理念,重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與公眾需求的相對平衡,著力完善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無錫在推動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過程中,采取以公眾“價值偏好”為行動導向,主要是基于國內“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不平衡”的問題,即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與民眾需求的公共服務存在差異的問題。一般而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與民眾需求的公共服務存在的差異,表現為三方面:一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民眾所不需要的公共服務;二是民眾所需要的特定公共服務,政府有供給,但不能滿足;三是政府供給的公共服務針對城鄉民眾和不同行業的民眾存在“非均等性”。無錫市在推進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中,依靠電子政務平臺,在無錫市政府網站上,開設“12345來信辦理平臺”、“政民互動”、“政務微博群”等多種方式,聽取公眾的“價值偏好”訴求,解決了政府公共服務與公眾服務訴求之間的“供需”不平衡和“不均等”的問題,有力地促進了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以破除“城鄉差異”為行動路徑,釋放改革發展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紅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核心問題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而服務體系的建設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當前,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突出的表現在“城鄉公共服務供給的差異性”問題上。無錫市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工程,以破除“城鄉差異”為行動路徑,釋放改革發展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紅利,讓無錫人民倍感發展成果“共享的幸福”。無錫市政府關注民生訴求的教育、收入、就業、住房、醫療、環保、衛生、治安等公共服務需求,以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政府責任,不斷完善“政策制度統一、標準待遇統一、公共服務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得企事業單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和新型農民基本養老保險之間的制度轉換與銜接,到2012年城鄉養老保險綜合覆蓋率達到98%以上,2015年達到100%,2020年基本實現各類社會群體的充分保障。無錫市完善了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立了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分級醫療、雙向轉診機制,已使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無錫市政府在破除“城鄉公共服務供給差異”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建設服務體系的優異成績。
以推進“政府創新”為行動方式,整合“財權”“事權”建設服務型政府。近年來,無錫市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工程,還有一條有益的經驗是以推進“政府創新”為行動方式,整合“財權”、“事權”,建設服務型政府。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劃分,仍在博弈中存在著諸多“財權”和“事權”不一致的地方,特別是地方上的“財權”過少、“事權”過多的現象。無錫市政府在積極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觸及“財權”、“事權”整合的問題。無錫市政府采取“電子政務”、“民意征集”、“公共節約”、“優化辦公系統”等多種有效的“政府創新”形式,推進“財權”、“事權”的有機整合,建設服務型政府。一是政府用“發展經濟”、“公共節約”、“優化辦公系統”等多種方式,在不增加企業和公民負擔的基礎上“增加財政收入”和“節約財政開支”,搞好政府“財權”,如公共基礎設施如何減少浪費等。二是政府通過“電子政務”、“民意征集”等多種有效的方式“獲取民意”,掌握民眾對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價值偏好”,并由此有步驟地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搞活政府“事權”,如征集民意搞好無錫市內交通擁堵問題等。無錫以推進“政府創新”為行動方式,整合“財權”、“事權”建設服務型政府,有力地促進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的解決。
二、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下
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
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視角,結合無錫市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的探索實踐,厘清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的關系,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完善民眾訴求導向的民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民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理應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首要考慮的問題。黨和政府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建設以來,不斷優化政府工作的“價值選擇”系統,從不以“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觀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分配觀的轉向“選擇”,可以看出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實質。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視角,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需要充分考慮民眾的訴求,完善民眾訴求導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民生服務體系建設。人民群眾需要什么樣的社會服務或民生工程,只有人民群眾心中最清楚。黨和政府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實際上是解決城鄉居民在醫療、教育、衛生、養老、科技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的問題,以此來建構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無錫在推動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過程中,采取以公眾“價值偏好”為行動導向,依靠搭建電子政務平臺,利用“12345來信辦理平臺”、“政民互動”、“政務微博群”等多種方式,聽取公眾的“價值偏好”訴求,從而解決了政府公共服務與公眾服務訴求之間的“供需”不平衡和“不均等”的問題。可見,只有尊重民眾的民生訴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完善民眾訴求導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民生服務體系建設,才能厘清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的關系,建設好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保障,促進公共服務體系有力創新。由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面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曾走過一條很長的“計劃”與“市場”的“雙軌制”、“農村”與“城市”的“二元制”的發展道路,造成了長期以來我國地方政府“重經濟發展、輕社會發展”,致使我國整體上社會建設滯后,呈現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象,最典型的一個表現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公共服務供給出現不平衡和不平等的狀況。雖然近年來我國逐步規范和調整了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辦法,通過不斷加大對財力薄弱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和力度,實現由城市向鄉村傾斜、向西部和中部地區傾斜。但是總體來看,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質量仍呈現出公共服務不均等的問題。無錫市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工程,采取“電子政務”、“民意征集”、“公共節約”、“優化辦公”等多種有效的“政府創新”形式,推進“財權”、“事權”的有機整合,從而推動了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需要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保障,調整和優化政府公共服務結構,增加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特別是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公共科技研發與普及支出、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支出等民生工程方面的GDP占比,縮小城鄉之間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的差距,從而實現民眾訴求所需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務民生需求。
優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考核評估,推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問責制。從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的關系來看,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表現形式,而服務體系則是服務型政府的核心內容,服務體系“內容”決定公共服務均等化“形式”,而公共服務均等化“形式”反作用于服務體系“內容”,兩者有機統一于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規劃上,是“形式和內容”的辯證關系。搞好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需要通過優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考核評估,推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問責制來實現。無錫市政府在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問題上,重視對政府相關部門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的考核評估,推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問責制,切實關注民生訴求的教育、收入、就業、住房、醫療、環保、衛生、治安等公共服務需求,以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政府責任,不斷完善“政策制度統一、標準待遇統一、公共服務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破除了公共服務“城鄉差異”的問題,釋放了改革發展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紅利。因此,推行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要內容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包括城鄉義務教育、公共就業服務、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社會救助工作、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單項評估和綜合評估,把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狀況和人民群眾的滿意程度,作為考核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服務型政府服務體系建設的評估標準,完善評估程序,優化評估框架,健全評估機制,使得績效評估的結果與干部的選拔、任用、激勵相掛鉤,從而完善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行政問責制度,推進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
〔本文系江蘇省無錫市黨校系統2014年度立項課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服務體系研究”(編號:WXDX201407)成果;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精品課題“大數據時代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編號:14-C-43)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無錫市委黨校、無錫市行政學院黨建研究室講師)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