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惠軍
摘 要:道德修養是安身立命之本。科技工作者需要更高水平的道德修養,應成為公眾的道德模范。科學精神是科學文化的核心。科技工作者應是科學文化建設的主力軍,科學文化建設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科技工作者;道德修養;科學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5)02-0005-05
一、科技工作者應成為公眾的道德模范
(一)道德修養是安身立命之本
道德修養是個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鍛煉,以及由此而達到的理想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古往今來,盡管時代在變遷,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不僅沒有絲毫消減,而且與日俱增。一個國家,國民的道德修養水平,不僅直接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而且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
我國從先秦時期的儒家就大力提倡、高度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大學》:“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如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以后經過歷代思想家的繼承發揚和不斷完善,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道德修養理論。這一理論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獨具特色。這一理論把個人的道德修養(修身)同齊家、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就是所謂“修齊治平”。
南京青奧會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南京大學與中國青年代表對話演講時兩次用中文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儒家格言,并說“儒學對我的影響很大”,在他年輕的時候,特別是當他14歲立志要獻身為韓國、為世界人民服務的時候,這句話就是最好的激勵和指引。日本18世紀儒學思想家太宰春臺說“中華圣人之道行于我國,天下萬事皆學中華,我國人始知禮儀,悟人倫之道,棄禽獸之行。”連日本人、韓國人都承認倫理道德是從中華圣人那里學來的,承認儒學仍具有現實意義,我們在道德修養方面更應從我國古圣先賢那里汲取營養。
“修齊治平”當中,修身是本,其他都是末,所以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齊家,然后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淮南子·原道訓》中說:“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也就是說,萬物皆有根,根是生命的源泉,“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離開了根,萬物皆難以有生機,難以生存。因而“種樹者必養其根”,根深才能苗壯,根深才能樹大,根深才能開好花,結好果。
萬物如此,作為一個人,當然也離不開根。那么人的根是什么呢?就是道德,就是人品。“做人者必修其德”,無論做什么工作,人品這個根都要扎深、扎牢。這個根扎深、扎牢了,遇事就會少一些自私之念,多一些利人之心,就能成就一番事業。
厚德才能載物,道德比智慧、知識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再高,無德也會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識再多,無德也會使知識無法發揮作用;能力再強,無德也會使能力害人害己,甚至禍國殃民。
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德,則近乎禽獸。”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喪失了道德倫理觀念,生活再安逸,跟禽獸也沒有兩樣。“衣冠禽獸”大概就是指這樣的人。
《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講的是人首先要培養好德行,然后才是知識、能力的培養,講的是德育為先,智育次之,這是符合人類進步之道的。
西方圣賢對于道德修養的認識與我國先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一個人能在與自己思想斗爭中取得勝利,即意味著他在道德上的進步”;還說:“如果物質欲望的滿足代表幸福,那么豬才是最幸福的”。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詩人但丁說:“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有缺陷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大到治國安邦,小到為人處世,個人的品德都是第一位的。春秋末期,晉國的智家勢力最強,又獨掌晉國大政,卻被韓、趙、魏三家消滅,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就是司馬遷在《資治通鑒》中說的,智家的當家人“才能勝過德行”。歷朝歷代,“才有余而德不足”導致國破家亡的例子數不勝數。
相反,范仲淹一生踐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被譽為“做人的楷模,為官的典范”。孔融四歲能讓梨成為流傳千百年的道德教育故事。范仲淹和孔融也因此百世流芳。
大道理往往很簡單(大道至簡),誰都懂得。但“四歲兒童能懂得,八十老翁做不到”。說明“知易行難”。所以,做人的道理要常常講,反復講。只可惜,現在講得太少了。秦伯益院士講過一個故事,抨擊科技界的“五同”現象。大意是說,課題組申報課題時“同舟共濟”,科學研究中“同甘共苦”,發表論文時“同床異夢”,成果報獎時“同室操戈”,最后大家“同歸于盡”,知識分子的斯文掃地,顏面丟盡。這樣的活劇在我國科技界時常上演,不亦悲乎!這些大小知識分子怎么連四歲的孩子都不如呢?正是因為有的科技工作者并不遵守連小學生也懂得的起碼的道德規范,才造成我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層出不窮。難道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深刻反省嗎?
(二)科技工作者需要更高水平的道德修養
1. 理應具備更高的素質,更高尚的人格。科技工作者大都受過高等教育,是社會的精英,理應具備更高的素質,更高尚的人格。知識分子(特別是社會精英)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因而道德要求通常更高,不僅我國如此,發達國家也一樣。舉兩個美國的例子:肯尼迪總統對青年學生說:“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country,not ask 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 ”(要問你們自己能為國家做些什么,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 哈佛大學校門正面銘刻:“Enter to grow in wisdom. ”(入門以增長智慧);反面銘刻:“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e country and the kind.”(離開以更好地服務祖國與社會)。這顯然都是對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要求,也可說是道德教育。
科技工作者所從事的事業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要想有所作為,就要始終把道德這個根扎深、扎牢。只有這樣,才能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中,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駕馭自己的知識和技術,使之不偏離正確的軌道,使之用于正道,用于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 職業性質決定。科學研究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從事崇高的事業就需要具備崇高的道德品質。科學史研究表明,第一流的科學家不僅具有淵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而且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高尚的職業道德有助于科學家做出重要的科學貢獻,其作用十分明顯。因此,對科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求實精神、創新精神、敬業精神、誠信精神、協作精神等的要求均應高于普通大眾。
比如誠信精神,誠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對于科技工作者來說誠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是探求真理,沒有誠信精神,就不可能發現真理。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更應該始終堅持以誠信為本的職業品質。
再比如協作精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科學研究很少一個人能完成,有的研究課題不僅需要團隊合作,還需要與社會各方面的協作。是否善于協作已經成為科學研究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是決定性因素。
3. “才高而德寡”是危險的。有才無德就難免誤入歧途,世上這樣的人為數不少。“才高而德寡”,才就不能用于正道,結果不僅危害他人、危害社會,最終也會害了自己。才能出眾的人有時容易做才能的奴隸,把才能用錯方向。因此,越是才能出眾的人越需要有一種力量來控制才能發揮的方向,這種力量就是道德,就是人格。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德才兼備的標準始終是要堅持的,既要看才,更要看德,如果一個科技工作者有才而少德,難免不干缺德的事。塞繆爾·約翰遜(18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家、詩人)說:“有知識而不正直是可怕的”。
例如:科學家制販冰毒。皖西學院生命與化學系副教授邱某某,2008年因與人合伙經營游戲廳失敗欠債。為了還債,邱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學知識,先是從網上查詢冰毒制造原理,然后從北京、上海等地網購原料,在自己的住處,以化學合成的方法研制出固體和液體冰毒共計11 947.22克。經鑒定,其中含毒品成分2 263.88克。2009年2月至4月,邱某某分四次將冰毒販賣給他人。2009年4月26日下午,邱某某在再次進行冰毒交易時,被跟蹤而至的辦案民警當場抓獲,當場查獲冰毒49.8克。
邱某某以獲取非法利益為目的,大肆進行冰毒制造和販賣,其行為構成販賣、制造毒品罪,且制造、販賣毒品數量大,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社會危害性極大,罪行極其嚴重。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才高而德寡是危險的。才能用錯了方向,不僅危害社會,危害他人,最終也害了自己。
相反,杰出科學家都要求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身體力行。我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張衡說:“不以高官厚祿為榮,但以無德無才為恥”。“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光學奠基人王大珩說:“做學問重要,做人更重要。”師昌緒(1920-,河北徐水人,材料學之父)說:“做人要海納百川,誠信為本,忍讓為先;做事要認真負責,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學問要實事求是,勇于探索,貴在發現與創新;其中以做人最為重要。”愛因斯坦說:“大多數人說,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他們錯了,是人格”。
(三)道德高尚的科學家典范
古今中外偉大的科學家之所以受到人們歷久彌新的崇拜和仰視,不僅因為他們杰出的科學成就,更是因為他們崇高的道德品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例1: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是居里夫人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一次,客人看到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感到十分驚訝。居里夫人說:“我是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居里夫人清楚地知道,煉制鐳的專利權能為她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居里夫人最終放棄煉制鐳的專利權。她曾經對一位美國記者說:“鐳不應該使任何人發財。鐳是化學元素,應該屬于全人類”。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為社會、為人類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例2:霍金。1975年提出黑洞理論一舉成名。三十年后推翻他1975年賴以成名的黑洞理論。
我們應向霍金學習“勇于否定自我,只服從真理”的科學精神。
例3:錢學森。196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學院的一位叫郝天護的年輕人給時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寫信,指出錢學森新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關于動力學的一個方程的推導有誤。當時錢學森在力學界已是絕對權威,但收到這封來信后,不僅親筆回信,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更鼓勵郝天護將自己的觀點寫成文章,推薦發表在《力學學報》上。
我們應向錢老學習“學術民主作風和嚴謹學風”。
例4:華羅庚。在劍橋大學求學期間,為節省時間,華羅庚始終沒有辦理正式入學手續,而只要求做一名訪問學者。他說:“我是來劍橋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他不圖名利、不急功近利,秉持報效祖國、服務社會、一心為民的信念,最終成為世界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曾說過:“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么偶然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我們應向華羅庚學習身殘志堅,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不急功近利、不圖虛名的求是作風。
二、科學文化建設
(一)何為科學文化
關于什么是科學文化,學者們試圖以各自的理解來詮釋,可以說是見仁見智。
從科學家的角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韓啟德主席:“科學文化是一種集體創造,是圍繞科學活動所形成的一套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制度約束、行為準則和社會規范。科學家是科學文化的引領者和實踐者。科學文化已廣泛滲透進現代社會和現代文化之中,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響著社會上的每一個人”。
從文化學者的角度,東南大學呂乃基教授:“科學文化的概念有些模糊。由科學擴展到文化之中形成科學文化。顧名思義,科學文化是以科學為基礎及核心的文化現象,是科學向社會的擴散,一方面為社會奠基;另一方面也為科學自身的發展構建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科學文化的范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等。科學精神是科學文化的核心。
(二)科學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問題頻發,危害嚴重。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教育領導小組組織編寫的《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參考大綱》指出:“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的出現,有著諸多復雜的因素,既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也有科研體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從根本上說,科學文化起到至為關鍵的作用。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的本質是科學文化缺失或者說發育不良的問題”。
在我國,雖然科學知識得到重視,但同屬科學文化范疇的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等遠未得到公眾理解,對科學文化的認識程度還比較膚淺。有的科技工作者不能很好地吸收西方現代科學文化的精髓,卻又迷失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我國老一代科學家倡導形成的優秀科學文化傳統也不屑一顧。
我國老一代科學家不僅以優良的科學道德和學術素養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會樹立了光輝典范,而且倡導形成了“四大信條“和“三老四嚴”等優秀科學文化傳統。“四大信條”和“三老四嚴”把我國傳統道德誠信和科學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反映了我國老一輩科學家的道德操守。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和化學家侯德榜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四大信條”是:一是我們在原則上絕對地相信科學;二是我們在事業上積極地發展實業;三是我們在行動上寧愿犧牲個人顧全團體;四是我們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最大光榮。“三老四嚴”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嚴肅、嚴密、嚴格、嚴謹的優良作風。“四大信條”和“三老四嚴”值得我國當代科技工作者繼承和發揚。
科學文化無疑屬于文化范疇。關于文化發展,張岱年(1909-2004,河北獻縣人,哲學家)說:“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三條路:第一是固步自封,因循守舊,以大國自居,自以為高明,這是沒有前途的;第二是全盤西化,完全拋棄固有的文化傳統,這是不應該的,也是沒有前途的;第三是主動吸收世界的先進文化成就,同時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發揚固有的優秀傳統,創造自己的新文化,爭取與發達國家并駕齊驅。”由此可以認為,我國科學文化的發展也應該在繼承、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老一輩科學家倡導形成的優秀科學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文化的成果,逐步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科學文化。
(三)科技工作者應是科學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當前我國科學道德和學風方面問題不少,應當承認,這些問題的發生有相當部分確是由于一些科技工作者本身素質不高、缺乏道德修養造成的,有的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線。
例:漢芯事件。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教師陳某作為總設計師的“漢芯一號”問世,然而三年后,其造假的真相被揭露。事實是:2002年8月,陳某通過他人在美國購買了10片摩托羅拉芯片,隨后請工人用砂紙磨掉上面的“MOTOROLA”字樣,再打上“漢芯”標識。陳某通過種種關系,搞到了“由國內設計、國內生產、國內封裝、國內測試”等種種假證明材料。
“漢芯一號”問世后,陳某先后向國家多部門申報了四十多個項目,累計騙取科研經費超過1億元。他還用假“漢芯”芯片申請了12項國家專利。
這一事件登上了《紐約時報》《科學》《商業周刊》等世界知名雜志,影響極其惡劣。
這一事件之所以發生,固然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有監督約束不夠的原因,甚至可以說與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也有關系,但科技工作者個人道德修養不夠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把這些問題都說成是體制和機制造成的,都推給政府、推給社會,顯然是不客觀的,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我國知識分子(無疑包括科技工作者)素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擔當精神。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研條件還不夠好、科學文化發育還不夠成熟,科研環境還不夠優良,科研管理體制和機制還不夠完美等,這些正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不斷改善的方面,而不應成為我們抱怨政府,抱怨社會的理由。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真心;管理別人卻沒有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
簡而言之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充滿智慧的教誨。意思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系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的解決需要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構建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科技工作者無疑是主力軍,科技工作者集中的高校、科研院所無疑是主陣地。
(四)科學文化建設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技術工作越來越成為社會性活動,為了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需要協調科學技術工作和整個社會的關系以及科學技術工作中各方面的關系,因而科學文化建設,顯得越來越重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工作者無疑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主體,沒有科技人才,科技創新、科技進步就是一句空話。但科學文化建設絕不僅僅是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工作者的事,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
美國有一份報紙叫《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基督教和科學似乎不搭界,但也不奇怪,說明美國不僅政府、社會和民眾,甚至宗教都重視科學技術。這也正是美國在建國短短二三百年的時間里成為世界上科學技術最發達,國力最強國家的原因之一。
美國對世界頂尖科技人才的重視程度是無與倫比的,不僅重視本國人才,還在世界各國大肆網羅人才。二戰接近結束時,美國專門派出一支代號“阿爾索斯”的小隊前往納粹德國和意大利搜尋敵占區的科學家。找到一百多位在各學科領域有杰出成就的專家、學者,包括德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核武器研究項目負責人海森堡,德國火箭之父馮·布勞恩。馮·布勞恩后來成為美國土星5號火箭和“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首席科學家。
有報道稱:“在歐美發達國家,大學、研究所是專家、學者的天下,是博士、教授們發揮才智的天堂。”應當承認,相信科學,依靠科學,按科學規律辦事,為科技工作者提供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的空間上,我國還存在巨大差距。相信通過加強科學文化建設這一狀況會逐步得到改善。
我國科學文化建設應在繼承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老一輩杰出科學家倡導形成的優秀科學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引進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科學文化,包括先進科研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等,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真正成為專家、學者的天下,博士、教授們發揮才智的天堂。
總之,構建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是我國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需要,是加快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步伐的必然要求。毋庸置疑,科學文化建設,科技工作者是主力軍,科技工作者集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企業的研發機構)是主戰場,但政府與社會同樣負有責任,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和科技界共同努力。全社會良好科學文化氛圍的形成,一定會有效推動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的解決,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
(本文系作者在首屆河北省科協年會上所作的特邀報告)
責任編輯:張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