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 楊琰 劉艷君
摘 要:在對比分析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力資源學歷結構、人才結構、人力資源創造力結構、收入結構、就業行業結構差異的基礎上,分析河北省人力資源在京津冀地區人才一體化中的優勢和劣勢,并提出進一步推進京津冀地區人才一體化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地區;區域一體化;人才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5)02-0018-05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最顯著的形式,通過區域分工發揮區域的聚集作用。通過優化區域內資源配置,帶動各種要素跨區域流動,已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主流方式。京津冀地區作為環渤海經濟帶的龍頭,除了生產要素流動密切之外,由于歷史上的淵源頗深、自然環境相似度高、基礎設施的不可分割性,使三地區之間成為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目前天津、河北與北京三個區域整體布局一體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京津冀區域地區生產力發展在全國也居較高水平,并迅速成為繼“長三角”之后又一個區域經濟增長極。2014年中央政府更提出把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重大國家戰略”的提法首次在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領域出現,既體現了中央對京津冀城市圈的空前高度重視,也無疑為京津冀城市圈區域迎來了發展的新紀元。
推動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必須整合好區域內的各項資源,特別是思維最活躍、最具有創造性的因素——人力資源。正是因為人力資源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人力資源被稱之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京津冀地區作為中國的人才資源聚集的重要基地,人力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勢必在整個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區域內整體人才資源結構的不均衡性、人員素質與不同產業結構的不適應性等問題的存在,勢必影響京津冀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所以分析京津冀人力資源構成的差異,透析目前區域內人力資源構成存在的問題,探討實現人力資源一體化的策略,對如何充分發揮北京地區人力資源的引領模式,調整區域間人力資源結構,引導人力資源的合理和有序流動,實現以人才一體化為引擎,帶動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京津冀區域內人才差異的比較分析
京津冀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不僅帶來整個區域要素的快速流動,創造了財富的積累,也相應帶動了整個區域內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時人力資源整體素質的提升又為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儲備。從整體上來看,京津冀地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人數相比全國其他地區增長速度明顯較快,當然這跟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具體來看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資源構成不論是學歷結構、年齡結構、社會創造力、工資水平等都具有極大的差異。
(一)人力資源的學歷結構對比
根據《中國經濟年鑒(2013)》①,北京2012年調查樣本6歲以上共16 447萬人,沒有上過學的271萬人,占調查樣本比例的1.65%,小學人數1 627萬,占9.89%,初中人數4 746萬人,占總調查比例的28.85%,高中人數3 659萬,占總調查比例的22.25%;大專以上人數6 143萬,占總調查人數的37.36%。而天津2012年調查樣本顯示6歲以上共11 175萬人,小學以下人數297萬人,占調查樣本比例的2.66%,小學人數1 885萬,占16.87%,初中人數3 990萬人,占總調查比例的35.70%,高中人數2 450萬,占總調查比例的21.92%;大專以上人數2 553萬,占總調查人數的22.85%。而河北2012年調查樣本顯示6歲以上共55 844萬人,小學以下人數2 383,占調查樣本比例的4.27%,小學人數13 858萬,占24.82%,初中人數28 314萬人,占總調查比例的50.70%,高中人數8 059萬,占總調查比例的14.43%;大專以上人數3 232萬,占總調查人數的5.79%。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大專以上人口比例遠遠大于河北。
(二)擁有高層次人才的對比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在職攻讀博士、碩士獲得學位的人數是1.43萬人,其中博士為0.02萬人,碩士為1.41萬人;天津在職攻讀博士、碩士獲得學位的人數是0.34萬人,其中博士為0.01萬人,碩士為0.33萬人;河北在職攻讀博士、碩士獲得學位的人數是0.25萬人,其中博士為0.00萬人,碩士為0.25萬人,北京博士人數是天津的2倍,碩士人數是天津的4倍;北京碩士生人數幾乎是河北的7倍。
(三)人力資源創造力分析
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價值體現在社會價值的創造和對科技創新的貢獻,所以特選取了申請受理專利數和申請授權數的數量作為衡量人力資源以及技術市場成交額作為分析的依據。2012年度北京申請受理專利數92 306件,申請授權數50 511件,天津申請受理專利數41 009件,申請授權數19 782件,河北申請受理專利數23 241件,申請授權數15 315件。北京申請受理專利數是天津的2倍,是河北的4倍,申請授權數北京是天津的3倍,河北的4倍。2012年北京地區技術市場成交額為24 505 834萬元,天津為2 323 275萬元,河北為378 178萬元,北京技術市場成交額為天津的10倍,河北的70多倍[1]。
(四)工資收入差異分析
資料顯示,北京市2012年全員人均工資為84 742元,其中在職人員工資為85 307元,天津全員人均工資為61 514元,在職人員工資為62 225元,河北省全員人均工資為38 658元,在職人員工資為39 542元。北京全員人均工資是河北的2.2倍。
(五)從業人員行業結構差異
根據資料顯示,京津冀地區專業技術人員從業行業結構差異較為明顯:河北省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教育行業中占比最大,排第二位的是衛生,其次是社會保障人員,其中專業人才從事行業最少的是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件行業、住宿餐飲業以及金融三大行業。天津市專業技術人才的產業分布與河北省具有類似之處,從事人數最少的也是服務業。而北京的專業技術人才分布與河北和天津相比具有明顯的差異,排到前三位的分別是教育行業、工程技術行業、衛生技術等三大領域,金融類等卻面臨人才不足的困境。跟以上兩個地區相比,天津人才密集度最高行業是屬于第三產業的教育行業,其次是藝術及廣播電視業,另外機關社會團體和其他行業如衛生、體育及社會福利和科研技術服務行業[2]。
二、河北省人力資源的優劣勢分析
(一)劣勢分析
1. 學歷結構和競爭力的劣勢。從以上分析可知,河北省人力資源不論在學歷結構還是在競爭力上跟北京、天津相比都具有較大差距。區域人才競爭力的基礎和最根本因素是其對人才資源吸引、爭奪、擁有、使用及轉化的能力。根據最新調研數據顯示,從2010到2011年,北京人才數量競爭力指標排名后移,說明北京人才數量有所減少,河北與天津則呈小幅上升趨勢。但就人才質量競爭力指標全國總排名來看,北京人才質量競爭力穩居第一。2010年,河北人才質量競爭力在全國31個省市排名中僅占到第23位;2011年為第24位。2011年以來,京津冀三地人才結構競爭力位次保持穩定,分別為第1位,第3位和第28位,以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單個城市為例,在2012年,全國32個城市人才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僅排到了第25位。
2. 區域發展大環境的劣勢。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省的功能和定位是京津的生態屏障,是首都的護城河,是京津的后花園?;谶@種功能和定位,多年來河北的發展受到巨大的影響和制約,與毗鄰的京津兩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相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作為京津門戶的河北多年來為維護京津的發展和穩定大局,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但發展勢頭強勁的北京和天津卻依托其獨有的政治,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優勢同河北展開著激烈的競爭,進一步拉大了三地的差距。但是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相鄰的江蘇、浙江等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相比之下,北京對天津和河北的經濟提速作用不僅微乎其微,甚至在很多地方出現“虹吸”現象,優秀的人才和其他資源逐漸向北京中心城市集中,造成北京其他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相對遲緩,甚至在河北出現了“環京津貧困帶”。這個“環京津貧困帶”包括了32個貧困縣、3 798個貧困村,貧困人口達到272.6萬人。
3. 人才培養方面的劣勢。人才培養作為提升人才實力的基礎工程,是人才合作的重要環節。而河北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以高等教育資源為例,由于歷史等多重因素,高等教育資源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分布嚴重失衡,導致河北在三地人才合作中,失去主動先機,不得不受制于人。
首先,在高等教育資源的分布方面,河北的各個指標基本都比較落后。雖然,普通高等院校在數量上略高于京津,但是,質量差距非常懸殊。以“211”工程和“985”院校為例,北京獨占26所“211”工程院校,8個“985”院校;天津擁有3個“211”工程院校,2個“985”院校;但偌大一個河北省只有天津境內的河北工業大學入選“211”工程。由此可見,河北盡管高校機構分布較廣泛,但整體素質偏低,影響力較小。
其次,教育投入方面的不足。縱向對比2010年和2011年,中央、北京、天津與河北的教育財政預算,河北的差距非常明顯。2010年,全國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為14 163.90億元,北京為505.78億元,天津為225.28億元,河北為543.70億元。2011年,全國財政預算經費為17 821.74億元,北京為604.47億元,天津為315.47億元,河北為644.25億元。而從更細化的指標,即高等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來看,2010年,全國范圍內,生均9 589.73元,2011年13 877.53元,增幅高達44.71%,河北2011年的增幅率雖高達65.62%,遠大于全國平均值,但是,只能說明,河北省增加了教育投入,生均教育經費即使是2011年的8 676.09元,也遠低于北京和天津。
再次,從人才培養成效來看,根據2013年1月9日,中國校友會網正式發布的《2013年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北京以兩岸四地綜合競爭力與核心軟實力最強的城市,成為中國一流大學城市排行榜的冠軍。在最新公布的2013年中國大學杰出校友排行榜上,前30強有9所大學位于北京,約占30%;天津的南開大學位于第11位,河北省沒有院校上榜。北京大學連續8年蟬聯中國大學杰出校友榜第一,清華大學屈居第二,中國人民大學名列第三,中國科學院大學名列第六位,由此可見,河北的人才培養成效大大低于京津[3]。
(二)優勢分析
1. 區位優勢?;谠诒本⑻旖蚝秃颖彼龅?00份《求職、就業意向調查問卷》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河北在人才吸引力和留住力的潛能巨大,前景樂觀[3]。
首先,就業者迫于住房、交通壓力等各種因素對大城市尤其是北京的興趣呈下降的趨勢。主觀傾向于在北京就業的人數約占36%,天津為30%,河北的唐山等發展勢頭迅猛地區也占到了19%的比重。問及北京等大城市的住房、交通、子女教育、生活壓力、環境等問題是否會影響就業者地域選擇時,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會”。如果河北提供住房、戶口等方面的協助,是否會選擇到河北就業這一問題的回答,肯定態度占到了32%。由此不難發現,北京長期以來保有的人才吸引力優勢已經被漸漸打破。
其次,河北籍就業者大多抱有報效家鄉的心愿,但對家鄉的整體人才環境建設還不滿意,持觀望態度。在約占35%的河北籍就業者中,約有17%的人選擇了愿意報效家鄉。雖然比例不是非常高,但不失為下一步爭取擴充人才資源的重要方向。
2. 年齡構成的優勢。從整個京津冀地區的人才年齡結構來看,河北和北京地區整體人才年齡結構較為合理,基本以中青年為主,符合當前經濟發展人力資源年輕化的趨勢,在人才的后續發展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在行業選擇和人才再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如下:
據資料顯示,北京市區人才的年齡結構狀況如下:35歲以下占總人數的48.71%,36~45歲占到總人數的28.67%,而46~54歲人數占到19.3%,55歲以上占總人數的3.32%[2]。從以上分析可見,北京市區總體的人才年齡較低,跟其他地區相比具有明顯的年齡優勢。而這種優勢顯然跟北京市以高科技為主的產業結構是密切可分的。
跟北京相比,河北省全省人才也基本以中青年為主,人才年齡形成了以中青年為主的梯隊結構,總體較為合理。這支年輕的隊伍是河北省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成為推動河北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跟北京、河北相比,天津市人才資源中年輕化趨勢不太明顯,天津市年齡大于50歲的人數,占天津人才總量的13.41%,高級職稱的人員年齡主要集中在45~60歲。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批的中青年知識分子將面臨退休年齡,將會出現人才的“斷層”。所以加快推行天津市人才年輕化策略,是天津市未來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不可避免的問題。
三、加快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區域人力資源協調發展機制
2011年4月,京津冀三地人才推進工程正式啟動,三地社保部門聯合簽署了《京津冀區域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書》,2011年6月,三地工作領導小組聯合成立了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審議通過了《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宣言》。2011年9月印發了《京津冀人才工作一體化2011年度工作計劃》。目前京津冀人才合作初步形成三地聯動、加速前進的態勢,不過仍存在部分合作層次不高、合作領域有待加寬、合作深度有待加強的問題。如目前京津冀地區人才合作以三地人力社保部門為主,而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涉及產業、科技、戶籍管理、教育、衛生、稅務等多個相關部門,而且不同部門利益需求往往存在差異,所以需要頂層設計。又如關于京津冀人才合作具有實質性進展的主要是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派遣業務互助、人才信息互通等業務合作,合作方式比較單一,多為招聘會、推介會、洽談會等[4],而在人才流動服務、人才政策協調、人才服務貫通等“深水區”合作方面僅僅處于意向階段,尚無具體的措施和合作方案。所以,未來一段時間,京津冀經濟圈建設將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出發點的區域人才合作必須進入“深水區”,如備受關注的京津冀地區互認的高層次人才戶籍自由流動制度、京津冀三地異地就醫結算制度等。如何在區域人才深度合作方面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合理的機制配合以取得實質性突破和階段性成效,成為當期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加強并完善教育財政投入
要想扭轉在京津冀三地人才合作中的劣勢地位,首先必須要大力提高并優化教育財政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的財政投入。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還可以多渠道籌措資金,民間捐助、校友貢獻、社會基金等都是值得提倡的籌資方式,可作為政府財政投入的必要補充。
此外,要適當側重于科研投入,選擇目前省內綜合實力較強、特色突出、影響力較大的院校,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使河北盡快出現一批有特色專業、有精品課程、有競爭實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真正地把河北教育做大做強。
(三)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戰略
首先,進一步推進多元化校際合作??尚Х旅绹某4禾俾撁?、大學聯合會、德國的工業大學聯盟等成功先例,實現多所特色院校優勢整合,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在京津冀深化區域合作的有利大環境下,河北可從更廣泛的角度來拓展與京津兩地著名院校的深入合作。要高度統一思想,以教學資源共享,師生交流互換,遠程網絡協作,互相承認學歷學制等模式,彌補河北在高等教育資源方面的弱勢,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同時還要竭力謀求把校際合作推廣到京津環渤海區域之外,以更快更高效地提升河北的高等教育實力。
其次,進一步深化多元化校企合作。倡導學校和企業交替培養人才,共同發揮作用,在人才造就的不同階段給予相應的培訓支持;通過訂單式培養,提高學生對單位的適應性,增加學生的上手能力,減少理論和實際的差距。學校也可以可通過企業反饋與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修訂和補充,以滿足實踐的需要。
(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近年來,中國已經逐漸進入人才回流國家,河北可利用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長足闊步地吸納人才。在2013“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中,北京和天津位列其中,河北省則沒有城市入圍。本次落選是河北的尷尬,同時,也是鞭策河北改變劣勢的強大動力。弱者更當自強,方能謀得發展之道。2010年,河北省在“環首都經濟圈”13個縣(市、區),啟動了“人才家園”工程[5]。京津及周邊高端人才來河北省工作、創業,可以在“人才家園”居住。圍繞人才需求建設人才家園,為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就醫等提供便利,營造親才、扶才、安才、敬才的良好環境。此舉是河北貫徹人才強省戰略的重大成果。今后,可以參照“人才家園”工程,在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深入開展增強人才吸引力的項目建設。
(五)完善人才流動政策,實現錯位互補
河北省中低端人力資源豐富,中低端人才密集,京津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眾多,高智人才密集。因此,河北要更積極地搭建更廣闊的人才交流平臺,實現京津冀三地人才的錯位互補,引導人才在區域內產業間的合理流動,以打破人才區域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緩解目前區域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的供求關系,為京津冀一體化和環首都經濟圈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同時,要盡快全面實現河北與京津人才的對接,還要在人才引進政策上做文章,可探索研究出臺更人性化的人才政策,在引進高端人才方面,給予更優厚的待遇和條件。
注釋:
①除特別注明外,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經濟年鑒(2013)》。
參考文獻:
[1]北京統計局.http://www.bjstats.gov.cn.
[2]文海煒.京津冀區域人才一體化對策研究[EB/OL].[2014-9-15].http://blog.sina.com.cn/s/blog-684ef94d01010ve7.htm.
[3]陳麗敏,史玉明.京津冀區域人才合作的創新性研究:以河北為例[J].科技信息,2014,(5):99-100.
[4]哈尼麗,典兵.探索先行先試首都經濟圈人才一體化[J].投資北京,2012,(9):37-40.
[5]桂昭明.京津冀人才發展一體化的思考[J].第一資源,2011,(3):1-20.
責任編輯:高鐘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