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義
【摘 要】戲曲藝術離不開觀眾,沒有觀眾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藝術。本文以瓊劇為例,探討戲曲藝術的創作應當如何立足于觀眾的需求,發揮戲曲的獨特魅力,進而打動觀眾、吸引觀眾。
【關鍵詞】戲曲;創新;觀眾;動力
中圖分類號:J614.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2-0022-01
中國戲曲在世界的戲劇舞臺上獨樹一幟,博大精深,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同古羅馬的悲喜劇和印度梵劇一樣,中國戲曲在世界戲劇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戲曲,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廣大群眾之中,而中國各地的戲曲劇種,正是由于它能表達出國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載歌載舞的形式,故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戲曲藝術離不開觀眾,沒有觀眾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藝術。然而近些年來,戲曲走入了低谷,出現了衰退,究其原因,既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多元文化對娛樂市場的沖擊,戲曲藝術已不再是人們唯一的選擇。但更重要的是,戲曲本身也沒有創作出受觀眾喜愛的劇目,戲曲創作與時代脫節,至使觀眾群體出現了令人擔憂、青黃不接的低迷現狀。戲曲生存的基礎是觀眾,失去了觀眾,戲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戲曲藝術創作必須時刻考慮到觀眾的存在和需求,自覺接受觀眾的制約。過去的傳統戲曲在選材創作時,從未忘記過觀眾,所演劇目都是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以及當時的社會生活等等,更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可見,戲曲舞臺表演藝術,只有以觀眾需求為出發點,發揮戲曲的獨特魅力和表演手段,才會深深地打動觀眾、吸引觀眾,才能受到觀眾的擁護和喜愛。
以海南本土瓊劇為例,瓊劇在幾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無數老一輩藝術家的精心錘煉,從稚嫩到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和特點。由于它產生于民間,根植于民間,所表現和反映的也是海南勞動人民的生活,故而深受海南人民喜愛。可如今,瓊劇的演出已成為一種“公式”化的形式,不少演出團體只一味地搬演老戲,只想著躺在老祖宗的懷里安逸地吃“老本”而不思改良革新,不愿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去進行必要的追求與探索。即使是一些新創劇目,其選材、內容、情節,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的“老一套”:不是才子佳人,就是書生落難,于是小姐相救,贈送銀兩,上京趕考,最后榮歸團圓。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過于陳舊,故事內容公式化,體裁大致一樣,題材單調重復,人物的個性及演唱千篇一律,陳規俗套的表演程式,服飾道具的通用化等,這一切,導致了瓊劇舞臺表演藝術從題材到表現形式的重復性、簡單化。正是這種現象,與觀眾的審美需求形成了反差。所以,如若我們再不去開闊視野,不去創新,不去探求瓊劇舞臺表演藝術如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長此以往,瓊劇和百姓的生活會越來越遠,漸漸地脫離觀眾,觀眾基礎就會逐漸地流失。
戲曲藝術以觀眾為中心的原則,歸納起來是:思想教育性、群眾欣賞性、休閑娛樂性三結合的原則。戲曲在近年來不景氣,除了客觀原因以外,不可否認,我們在創作方面沒有好的作品來吸引觀眾,才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我們的新劇目沒能很好地適應觀眾的需求,沒能贏得觀眾的贊賞和肯定,所以戲曲藝術才會走向低谷,走向下坡路。正因為如此,作為新一代的戲曲工作者,就要有振興戲曲藝術的責任感、使命感,就要不遺余力地去為戲曲藝術的改革創新作出努力、作出貢獻!
2012年海南省瓊劇院創作的新編歷史劇《海瑞》,在創作之初,就注重從普通觀眾的立場出發,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樹立藝術的多元化意識,尋找并發展自己的藝術格調,明確樹立精品意識,提高演出質量,加強藝術創新,注意吸收新的藝術成果,創作排演出一部讓具有不同欣賞口味、不同階層的觀眾都樂于接受和喜愛的作品。做到表演內容深入淺出、寓教于樂、雅俗共賞。將該劇定位為一部既能參加國內匯演又能深入農村演出、既能取得豐厚的經濟回報又能讓觀眾喜歡的作品,正是基于從觀眾審美趣味出發的創作思維。該劇幾易其稿,幾經修改排練,精心打造,高雅的黎族舞蹈、優美動聽的唱腔,成功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該劇于2013年參加中國第十三屆戲劇節并取得成功,如今還一直活躍在城鄉的演出市場,觀眾反映劇本編得好、導演導得好、演員演得好,結構精巧、人物生動、唱腔優美,場面熱鬧,老百姓愛看。不斷地吸取觀眾的意見和建議,也是該劇取得成功的法寶之一。
瓊劇是海南勞動人民在幾百年來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藝術,在保留它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去發展、去創新它的創作手法和表現手法是十分重要的。瓊劇為觀眾而存在,戲曲藝術的演出依賴著觀眾,戲曲創作與觀眾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聽取觀眾的評價,才能知道作品的成功或失敗。劇目的創作要與觀眾共同研討才能最終完成,我們要以觀眾的需求為出發點來創作每一部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