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勇
中國芭蕾舞劇對傳統的繼承及民族化的發展
鄭志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對于外界事物的接收和解析能力也在逐步增強,但是從中國的芭蕾舞發展過程來看,中國的芭蕾舞劇主要是將芭蕾舞劇音樂與中國的優秀舞蹈相結合而實現的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表演。因此,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只有通過對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民族風格進行借鑒,再融合西方芭蕾藝術特點才能夠實現其長足的發展。
中國;芭蕾舞??;繼承;民族化;對策
周恩來總理曾經在音樂舞蹈座談會上強調過:藝術的發展與創作可以借助中國的民族藝術文化中所具有的手法和形式來實現對于現實生活的反映,進而在整部作品中更多地是體現民族的風格與氣派,因此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再加上與本土優秀文化相結合才能夠實現改造,進而體現出其民族特性。
芭蕾一詞是法語中Ballet的音譯名,因其跳舞的動作十分具有特色,也被稱作是足尖上的舞蹈。在人們的觀念之中,主要是將芭蕾看作是西方文明的代表。隨著時代的發展,芭蕾在不同的時間段和國家文化的影響下也具有不同的藝術形態,進而演變成了不同的發展流派。芭蕾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是《天鵝湖》、《茶花女》等,其在國際舞臺上獲得了非常多的贊譽與好評,也成為了世界各國人民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外交格局的逐漸開闊,芭蕾開始進入中國,這個西方的“舶來品”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發芽,再加上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劇的形成。
在中國芭蕾舞劇發展的探索時期,主要是結合西方芭蕾舞表演特點,再加上中國的發展特點和文化審美特點等因素來進行綜合性的考慮,進而開創了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內容,諸如《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等,從總體上來看卻沒有擺脫外國的表演影響,但是仍然是芭蕾舞劇在中國發展的重大進步。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中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摧殘,而文學與藝術上的發展也一度出現了停滯的狀態,比較慶幸的是《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經過改編之后進行演出,繼而得以保存,這個時期最為具有代表性的要屬《草原兒女》和《沂蒙頌》兩部作品的保存,對中國芭蕾舞劇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國百廢待興,中國的芭蕾舞劇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是學習俄羅斯芭蕾了,而是采取博采眾長的方式,吸收各派的芭蕾藝術再結合中國舞蹈文化特點來進行重組,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祝?!芬活惷木幍淖髌泛汀肚啻褐琛?、《蘭花花》等來源于現實生活的作品,進而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更加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寫,這一階段也是中國芭蕾舞劇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國芭蕾舞劇發展的繁榮階段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芭蕾舞蹈教育不斷發展和舞蹈團體的興盛為中國芭蕾舞劇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其中《二泉映月》、《大紅燈籠高高掛》、《花樣年華》等最為著名。
(一)通過題材與主題的轉換來實現民族化
在芭蕾發展的過程中,其主題與題材的變化是其民族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發展之初只是一味地模仿俄羅斯的芭蕾劇目《天鵝湖》而進行改編的《美人魚》,到以中國的神話故事作為題材的中國芭蕾舞劇的新探索,再到《紅色娘子軍》等優秀的故事在中國掀起了一陣高潮。中國芭蕾舞劇在題材上擺脫了傳統的題材的限制,通過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改編,因此與中國人的審美品位和邏輯性思維具有一致性,進而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促進了芭蕾舞劇在中國的長足發展。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除了在題材上更加符合中國人民的品味與需求,在主題上也是更加具有民族化特性,因此使芭蕾舞劇的主題與中國傳統思想發展更加具有契合性。例如,通過將《梁山伯與祝英臺》搬上了芭蕾舞臺,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愛情觀,整部作品都是在歌頌這種堅貞不渝的愛情。在題材的選擇上與中國民族文化發展和民族精神實質具有一致性,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具有豐富的題材可供選擇,例如芭蕾舞劇《梅蘭芳》既是對于中國杰出人物的完美演繹,同時也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宣傳,進而使得其能夠與各時代發展的要求相契合。
(二)通過人物形象與人物性格的民族化來實現影響
在西方芭蕾的表演過程中,主要通過音樂與舞蹈的結合來實現其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而在中國的芭蕾舞劇表演過程中,還在其中注入了更多的中國化元素,進而使得整個作品更加具有民族性。例如,在《白毛女》的表演中,通過喜兒一身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紅色服裝來體現其中的中國化元素,此外在其扮相上也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化特征,也就是說,在中國芭蕾舞劇的表演過程中通過中國化元素的加入來使得人物形象和細節上的描寫更加生動,進而對于民族化性格的描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上也是更加具有民族化特征,從整部作品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到在表演過程中,對于人物的形象和情
感具有十分重要和細致的描寫,因此除了表演的人都是真正的中國人,其性格也更是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映射,因此在整個表演過程中通過民族化的裝束和形象性格的表現使得其透露出十分濃郁的中國化特色。例如,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表演中,塑造了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特點十分明確的女性人物吳清華,她本來是一個飽受地主壓迫的女奴性質的人物,但是她并不屈服于命運,因此在性格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成長,進而通過不屈不撓的反抗來實現革命女戰士形象的塑造,生動的情節表現和性格刻畫使得其不屈不撓的、反抗剝削的性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三)通過風格和詞匯的民族化發展來實現影響的提高
從總體來看,中國芭蕾舞劇中的舞蹈和詞匯是在芭蕾的基礎之上進行借鑒,進而根據中國舞蹈的民族化特色和語言詞匯使用特點來進行更加民族化的發展。例如,在傳統的芭蕾舞劇《梅蘭芳》的表演過程中夾雜了一段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劍舞來渲染出了一種悲壯而傳神的氛圍,而這正是東方舞蹈中發展的重要特點。另外,在芭蕾舞劇的表演過程中,音樂詞匯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可以根據作品素材的實際情況來對音樂的旋律和和聲等方面來進行生動的表現,進而實現民族化特色的表現,例如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萬泉河水清又清》就是十分具有民族化特色的音樂。
隨著芭蕾舞在中國的不斷發展,現已在中國自成學派,因此相關表演人物的培養十分重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時代發展特色來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進而實現相關人員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劇教學體系的建設。例如,在芭蕾舞劇《桃花潭》中,無論是場景的布置、人物的唱詞和舞蹈音樂等方面的設置都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特色,因此在舊金山藝術節上驚艷世界,具有深遠影響。
[1]李承祥.走中國特色芭蕾舞的發展之路:中央芭蕾舞團40年回顧[J].舞蹈,2000,(01):40-42.
[2]胡阿榮.當代中國芭蕾舞劇民族化淺析[J].音樂創作,2012(10).
[3]于平.中國芭蕾的民族道路與世界目光[N].中國文化報,2004-12-25.
[4]隆蔭培.沿著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前進——談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藝術成就[A].歐建平.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周年文集[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5]蔡麗紅.舞劇《魚美人》的音樂與舞蹈探析[J].莆田學院學報,2014,(04):71.
J733.4
A
1007-0125(2015)02-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