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茜,張玉蘭(凱里學院 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薩克斯演奏中的審美研究
吳茜,張玉蘭
(凱里學院 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薩克斯管通過多樣的演奏技法表現出極富個性的音色,具有一種超強的感染力,讓人隨著音樂進入無限的遐想,體會音樂中意境的美。本文以薩克斯的演奏技法為切入點,對薩克斯演奏技法中的氣息、口型、活指、靈舌四個方面進行歸納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更深入地了解薩克斯這門具有獨特魅力的樂器,使薩克斯音樂獲得更好的發展。
薩克斯;演奏;技法;審美
薩克斯管作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樂器,獲得了越來越多樂迷們的青睞,演奏薩克斯管的人日益增多。而成功的演奏是技巧與音樂表現的完美結合,從審美的角度來說,無論是演奏技巧還是音色表現力方面,都或多或少能給人一點審美感受。本文以薩克斯的演奏技法為切入點,對薩克斯演奏技法中的氣息、口型、活指、靈舌四個方面進行歸納分析,并試圖對薩克斯演奏中所表現的審美感受進行闡述。
氣息是薩克斯演奏時的最初源動力,它的好壞會影響到薩克斯演奏的平穩與否以及音色的變化。正確地運用氣息,能把聲音演奏得集中和結實,音色自然就好聽了,這就能體現出氣息一氣呵成的美。那么,要想正確地運用氣息,在練習的過程中,就需要體會科學的氣息方法,不然就會影響音色效果,無法吹出好聽的聲音。清代陳彥衡《說譚》中就有“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濃則音滯,氣散則音竭”的說法,其意思是:氣息的控制能力差就會導致聲音飄渺輕浮、搖擺不穩;氣息的壓力弱就會導致聲音單薄空虛、無穿透力;氣息的壓力過大就會導致聲音堵塞滯重、暗悶無光澤;氣息在無控制的狀態下就會出現聲音松散枯竭、氣力不濟的情況。這些現象都是因為沒有正確地掌握氣息的呼吸方法。
在薩克斯的演奏中,主要采用胸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是一種深呼吸方法,在腹部向外隆起的同時,胸部隨之擴展,橫膈膜下沉,腹部周圍有膨脹感。這種呼吸方式能儲備足量的氣息,能充分調動呼吸器官的能動作用。薩克斯的這種呼吸方法和聲樂演唱的呼吸方法是相同的,如聞花吸氣,想象將鮮花的香氣徐緩地吸入身體,通過胸腔再到腹腔,腹部周圍膨脹,猶如一個飽滿的氣球,再緩緩地呼出,氣息均勻而平穩。通過這樣的過程,一吸一呼,協調統一,一氣呵成,展現了一幅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動靜圖,讓人感覺美不勝收。如果在薩克斯演奏時,呼吸方法不得當,只吸到胸腔,就會出現聳肩以及挺胸的動作,從審美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外觀形態是很不雅觀的。只有放松兩肩,挺直腰板,腳與肩同寬站立,運用胸腹式呼吸法,演奏出來的音色才會圓潤豐滿、有質感,再隨著音樂有律動地擺動身體,便呈現給觀眾一種不失優雅的姿態。
口型,即是環繞笛頭的雙唇和其周圍的其他影響發音的身體因素的結構形式,這些因素包括唇部的肌肉和下巴、舌以及面部的骨骼組織。薩克斯的發音技巧主要通過口型來完成,在演奏時把笛頭輕輕放入嘴中,位置約在笛頭的三分之一處,上下牙齒輕輕觸碰笛頭,要注意不是“咬”,是自然地接觸笛頭和哨片,提起笑肌,面部呈微笑狀態,使嘴和笛頭、哨片形成密封不漏氣的連接媒介。口型通常有單包式和雙包式兩種。由于牙墊的廣泛使用,雙包式口型少有人使用,但是單包式口型容易出現下齒咬下唇的問題,練習時間一長,下唇就會咬出牙痕,特別疼痛,嘴巴完全沒有了控制能力,聲音顫抖,發出難聽的音響。
口型對音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唇控制簧片的松緊和所含位置的深淺兩個方面。含得太松,口型不能形成密封連接媒介,使得簧片無法充分振動,出現與音樂毫無關聯的氣聲;含得太緊,簧片振動出現不必要的節,抑制了振動,會出現尖銳的“噪音”,同時使口腔肌疲勞容易失控;含得太深,簧片得不到充分的振動,音色缺少光澤和表現;含得太淺,密封性不夠,簧片也得不到充分振動,音色不圓潤。因此,把笛頭含在適當的位置,嘴唇自然放松地環繞在笛頭,氣流就會順利通過并使樂器充分振動,發出好聽的聲音。在演奏高音或者低音時,口型位置不變,但要做細小的調整;演奏低音區時,喉部和嘴部肌肉都放松一點,聲音會豐滿而渾厚;演奏高音區時,嘴部肌肉應該控制著收緊一點,聲音聽起來就會集中而明亮。如此,就能體現口型張弛有度的美。這樣看來,口型與身體的協調配合,無不表現出一種內在的美感。于是,口型常常被管樂演奏者譽為“音色的調控中心”。
如果說氣息和口型是薩克斯演奏中的靜態的美,那么活指就是一種動態的美。在薩克斯演奏過程中,指關節做按下和抬起的快速往返運動,便是活指。它的規范性的狀態是手指自然彎曲,想象手里握著棒子的感覺,手指自然放松地放在按鍵上,運指時要離按鍵距離最小。看一些演奏家的視頻資料時,就可以發現樂曲的聽覺感受是飛快的,而視覺感受卻是安靜從容的,手指始終保持快速的運動,行程很小,并沒有手指上下飛舞的視覺效果,這就是運指的理想狀態。如薩克斯演奏作品《野蜂飛舞》,就是手指要在按鍵上飛快地運動,表現出野蜂振翅疾飛的場面。音樂一開始快速下行,像是野蜂在攻擊之前的俯沖準備,接著便是上下翻滾的音流,非常生動地體現了攻擊時的激烈場景,伴著有趣的甚至帶有一些興奮的音符,旋律輕快、力度強勁。手指的運鍵靈活、輕巧,讓每個手指都要能聽候調遣,手指均勻、快速、協調地運動,音色清晰、流暢,可謂一種
得心應手的美。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需要經過長時間、不間斷的強化訓練,才能讓音符快速、流暢、美妙地從指尖飛出。
[4]王恒.論演奏者對薩克斯管音色的控制與掌握[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6).
[5]賈婕.論薩克斯管演奏與聲樂演唱的器聲同質[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12).
[6]楊巍.薩克斯管在演奏中的音色控制[J].文教資料,2011(05).
[7]孫冰冰.薩克斯管演奏中的口形與氣息[J].音樂教室樂器學堂,2008(12).
[8]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敖坤.從薩克斯管的特性看其音樂表現力[J].音樂創作,2013(09).
[10]邵義功.淺談薩克斯演奏技巧中的動靜結合[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07).
[11]鄧元雙.淺議薩克斯管演奏的嘴型[J].北方音樂,2014(10).
在薩克斯演奏中有個專有名詞,叫舌奏,即指演奏者用其舌尖觸及哨片頂端時,在呼出氣流的推動下發聲的動作。薩克斯演奏中的起音、斷音、吐音、嘶吼音等技巧都由舌頭來控制,舌頭的靈活性與爆發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豐富音響效果和加強音色表現的作用。
靈舌是最直接接觸哨片的技巧,在演奏時動作要快速、靈動,如表現舌奏中的斷音技巧時,好似跳躍的兔子,快速地在哨片上歡快地跳動,迸發出的音響效果是短促、有力、圓潤而富于彈性的,表現出了靈舌動如脫兔的美;又如在表現連音技巧時,除第一個起音需要用舌奏外,其余各音均不再用舌奏,舌頭便安靜平穩地放在牙床上,聽起來音樂是平穩圓滑、連綿不斷的。靈舌在薩克斯演奏中也是一種動態美,但更需要動靜結合,掌握好了舌奏,猶如為音樂作品錦上添花。
[1][美]拉里·蒂爾.薩克斯管演奏藝術[M].董克,崔如峰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
[2]王啟晨.薩克斯學習問與答[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3]李杰,郭強,屠蔣威.從審美視角看薩克斯管在19世紀的發展[J].黃河之聲,2010(05).
吳茜(1992-),女,江西九江人,本科,凱里學院音樂學院在校就讀生;
張玉蘭(1980-),女,河北定州人,碩士,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管樂演奏與教學。
J621.2
A
1007-0125(2015)02-0051-02
2014年凱里學院學生科研課題(校級課題)“薩克斯演奏中的審美研究”(項目編號:x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