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民族文化自信助推音樂“中國夢”
劉暢
(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為了推動音樂的“中國夢”發展,本文主要研究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并從民族音樂充滿生機、民族音樂富有特色、融會貫通這幾個角度展開敘述。
民族;自信;文化;音樂;中國夢
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博大精深”四個字卻難以在現實的音樂生活中體現出來。什么才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精華?霧里看花的了解怎么能夠體會其實質的內涵?又能“深”幾許?傳統音樂如果缺少了傳承,又怎么能擁有支撐文化未來創新發展的源動力?所以,文化自信也就成了音樂“中國夢”得以實現的必備前提,而對于民族文化的信心則來自于我們對民族音樂的長期積累和深刻理解。
中國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生動鮮明地反映出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心聲。“音樂基因”正如中華民族的文字和語言一樣,為中華民族所特有,區別于其他民族。“音樂基因”是長久傳承、變化的,是一套完整又具有特色的表達體系和音樂符號。擁有著獨特的音樂語言的漢民族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的主要部分,體現著自身明顯的特征,在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中也逐漸形成了自由的音樂傳統。
節拍、節奏、速度、律制、聲部、音高、調式調性、音色、結構等是世界各民族音樂的基本元素,而在漢民族音樂中呈現出了一定的特色,具有個性化的語言和穩定的“基因”都在構成音樂的要素中得到了顯示。在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中,漢民族音樂也必然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表現出一些與其他民族相同的表現手法,即便如此,經歷了幾千年時間洗禮的中國民族音樂的地位依舊不可動搖。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民族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形態和個性,寄托著中庸之道和儒家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淳樸的風氣,通過音樂表現出一些與其他民族不同的人文精神。
西方音樂一百多年前進入了中國,并且以強勢的姿態破壞了中國音樂生活的平靜。在某一個時期內,“洋玩意兒”和民族音樂相互競爭,前者占了上風,直接導致了后者逐漸衰落、地位下降。即便如此,民族音樂并沒有離開我們,更沒有消亡。而這種情況的存在完全是因為民族音樂人文根基的扎實性,只要一息尚存,快要滅絕的音樂品種也會借助其他方式轉型“還魂”。
中國人在學習傳入中國的西方藝術歌曲和西洋唱法時,一直注意不斷吸取借鑒其中的精華。“中國藝術歌曲”便是借鑒西方的音樂形式和西洋作曲技法創作出來的;“民族美聲”是美聲和“民族唱法”結合的產物;“中國化”、“民族化”的探索在諸如歌劇、鋼琴、交響樂、小提琴等音樂形式中更是沒有停止過。幾百年來,民族化的發展出現過很多次高潮,西洋音樂和民族音樂形影不離,很多著名的、具有民族優秀風格的作品被創作出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繼承了民族音樂基因,抒發了民族情懷,使小提琴說“中國話”,成就了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而民族音樂就在這個過程中順應自然的本色并靈活變通,做到了與時俱進、生生不息。
如果不能正確辨識珍品的價值,就會因為不識貨而棄之如敝履。民族音樂的推廣和教育由于復雜的原因,一直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在社會音樂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民族音樂所占的比例比較小,當然這也是相對于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來說的。功利化的思想是不能順利引導民族音樂的發展、傳承的,急于求成是不利于民族音樂的學習的,民族音樂的發展更加不能夠變成單純的商品化運作。在傳統文化這樣一個有機整合的系統中,一定不可以“未挖掘、先壘墻”,要互相融合、共同創新,對于傳統文化用狹隘的民族主義去理解是不可取的。
這些年來,傳統音樂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難題。在現代社會中傳統藝術代表的審美取向和藝術價值不能夠被認同,文化危機也就因此產生了。全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清醒認識,以及傳統藝術的守望者們的不懈努力,都是文化自信重振的必要因素。民族音樂作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可以強化民族意識,讓人們自覺追隨民族文化精神,深刻理解民族音樂,就可以擁有民族音樂的情懷,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進而使復興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得到增強。所以,要守住精神家園,重振文化自信,就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學習、研究。
中國傳統音樂在文化多元的時代背景下,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要適當吸收外來因素,堅持本民族的特色。所以當前討論文化自信問題是非常急迫的任務。二十世紀初期,“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讓國人固有的音樂血液能再次沸騰”的理想被音樂家王光祈提出來了,這也是現階段的“中國夢”的實質!我們也要為文化復興的夢想付諸努力!
[1]李媛.現階段中國音樂發展的道路及未來的方向[J].職業技術,2010(05).
[2]連凱凱.淺談中國音樂的發展趨勢[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0(1).
J607
A
1007-0125(2015)02-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