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民,朱佳囡(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2)
中國古典舞與佛教文化
程鵬民,朱佳囡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古典舞藝術和佛教文化看似是兩個完全相異的文化領域,但實際上佛教文化貫穿于古典舞之中,二者密不可分。舞蹈從宗教而來,也在宗教藝術中體現出來。
古典舞;佛教文化;宗教
佛教文化起源于古印度,經由中亞到達西域,并且抵達我國中部平原。古印度是一個擁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印度佛教舞蹈更具有其文化特色,舞蹈對于本土古印度人民來說,不單純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多的是人們的一種宗教信仰。
而中國宗教舞蹈的雛形是原始祭祀舞蹈——巫舞。宗教祭祀性巫舞是在商朝興盛起來的,商代樂舞的主要代表就是巫舞。隨著東漢時期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通過對印度佛教舞蹈的接納與再創造,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舞蹈。舞蹈藝術在漢代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包括“百戲”也吸收了西域佛教樂舞和邊境民族舞蹈,將中外古今各民族的精華合為一體,包羅萬象,使各種藝術形式得到更大的完善與發展。北魏時期,統治者興建廟宇,寺院廟宇成為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文化交流場所。這些廟宇祭祀活動中所產生的舞蹈,既有佛教舞蹈,也有供于欣賞娛樂的樂舞。北魏著名的佛教舞蹈《力士舞》就是將佛教文化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唐代是我國古代舞蹈藝術發展的最高峰,同時佛教舞蹈也更多趨向于表演性、藝術性、欣賞性,更側重于舞臺,具有相當的藝術水平與欣賞價值,這是佛教舞蹈的積極發展。而到了明清時期,佛教文化開始逐漸衰落,道教開始興起,但是在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佛教舞蹈與當地民族文化匯集,保留至今。佛教舞蹈作為一種包容性極強的藝術,將恒久流傳。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舞蹈,對漢代樂舞有很好的保留和繼承,各民族、各地區樂舞文化得到廣泛交流融合。特別是該時期統治階級崇尚佛教,佛教思想得以迅速發展。自此,宗教舞蹈乘勢而興,廣為流傳。元代的宗教舞蹈,通常是在做佛事時展示得最為充分。元代宮廷每年二月十五日都要舉行佛教“游皇城”的盛大活動,組成龐大的儀仗隊,首尾排列三十余里。游行途中,“蟑幡往來無定,儀鳳教坊諸樂工戲伎,竭其巧藝呈獻”。唐代佛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舞祭,如《菩薩蠻舞》就是典型的代表。
中國的石窟是佛教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全國各地的石窟都描繪有精美的佛教舞蹈形象,大多都以飛天或是伎樂天的形象為主。人類用音樂和舞蹈來取悅佛主,但凡有佛教音樂舞蹈形象,就會有專門供養佛主的場所。石窟先前就是修行之人的道場。以云岡石窟為例,云崗石窟是在北魏時期開鑿的,它的開鑿是源于一個先滅佛再興佛的歷史故事。云岡石窟在雕刻手藝上吸收了古印度佛教藝術的成分并且保留了希臘藝術的痕跡,形如西域舞蹈,是中西合璧的一塊瑰寶。大多數的石窟都以飛天的舞蹈形象顯于人前,飛天的起源離不開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底蘊,受佛教的影響巨大。十六國時代的飛天被稱為“西域飛天”,那個時期的飛天形象臉型較圓、身材短粗、眼睛碩大、耳大,與西域石窟中飛天形象非常接近。舞蹈《飛天》首演是在2008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七名舞蹈演員站在升降舞臺上,用她們的肢體配合古典式的音樂演繹出飛天這一形象,仿佛把我們帶進了敦煌石窟中。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飛即飛升,天指天人,飛天即是飛舞的天人,飛天舞是從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中提煉出來的。
宗教舞蹈對舞蹈文化的發展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構成中國古代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宗教性、政治性,同時也具備了特殊的審美性。它不僅從各個方面反映了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的側面,其嚴謹的結構、豐富的動作和優美的造型,更是直接影響了舞蹈藝術,特別是當代舞蹈的發展。宗教祭祀作為一種民間信仰習俗,其對古典舞的作用和刺激,一直存在著正面和負面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宗教習俗的滲透刺激了舞蹈層面的提升,如舞蹈內容面的擴大,表演場所的更為普及,表演技巧的提高,以及內在精神的神化;另一方面,民間習俗的反彈又降低了舞蹈的品位,即娛樂和功能性上的萎縮,觀賞和審美性的退化。由于歷史和地域的種種原因,這種正、負兩面的影響,常常是相互迭加的。因此,宗教舞蹈在形成古代舞蹈規范和審美傳統方面提供和輸送了條件。宗教舞蹈是古代舞蹈文化中的一個側面,也是中國古典舞蹈的一種特殊類型。
[1]祁志祥.佛教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王惕.佛教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3]鄧光華.儺與藝術宗教[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3.
程鵬民,男,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朱佳囡,女,江蘇無錫人,陜西師范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方向:音樂學舞蹈。
J722.4
A
1007-0125(2015)02-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