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新(周口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項城 466266)
論高校美育與教學實踐結合的意義
何新
(周口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項城 466266)
近些年來,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組成部分的美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如何通過教學實踐來充分發揮美育的功能,以及美育與教學實踐結合的意義,本文將會一一分析。
美育;高校美育;教學實踐;美育教學
教學實踐,有益于培養大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扎實的治學精神和踏實的工作作風,有益于鞏固所學專業知識、掌握實踐技能,使知識水平不斷提高,進而步入科學技術美的自由境界;有益于豐富教學活動,調劑學習生活,使教學過程富于變化,更具活力,使教學結構更為完整。實踐教學中蘊含的審美因素是立體的。實踐活動使科學世界的新奇神秘、絢麗多彩變得平實直觀、引人入勝,為青年學生展示了知識世界的景觀,使人流連忘返。包括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在內的科學研究活動都與一個美妙的字眼“創造”聯系在一起。無疑,創造就是對美的追求的一種實踐,一件美好事物的誕生往往就是在創造之中。
學科教學體現著不同專業的培養方向,不同的學科蘊藏著不同的審美因素,表現出層次不一的、或顯或隱的審美教育的價值。美,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之中。只要我們去尋覓、去發現,就能在各自的專業學科中汲取美的養份、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
(一)美育與文科教學。社會科學,也叫人文科學,總體說來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以社會理想為研究目標的。社會科學不僅體現出社會的語言文學之美,而且也蘊藏著以倫理道德為內容的社會美的內涵。社會科學以語言、文學為基礎。任何思想都可以用語言文學的形式來表達,特別是文學的天地是無限廣闊的。此外,歷史科學的美主要在于它真實地記錄了人類的行程,客觀地反映了人類歷史事件和主要社會狀況,在于它可以作為生活的一面鏡子,復現昨天而揭示明天,從而指導人們的歷史性行為,推動社會的進步;教育科學之美在于它研究如何培美“完美”的人,在于它著力探求多種渠道、多種方法,塑造社會的群體形象。
(二)美育與理科教學。在這類學科中,美育與專業技術的教育有著從形式到內容的緊密聯系,這種聯系使專業教育與審美教育互為依托、水乳交融。高校美育不僅僅是藝術教育,也明確地體現在被稱作泛藝術教育的學科體系之中。另外,在一般人看來,數學、理工類學科單調枯燥、令人生厭、毫無美感可言。其實,在這類學科中無處不蘊含著深藏的審美內涵。美是真理的光輝。科學知識,特別是自然科學知識、技術科學知識都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體現出自然事物的客觀真理。在這些學科中不僅包涵著真理的形象,同時也蘊藏著形式的審美價值。如數學中自然數的排列是一種有序的美;物理中光的折射是一種多彩的美……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無疑也滲透著美育的內容。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校美育的中介和路徑之一。課堂教學美的潛因不僅存在于各科教材之中,同時也存在于各種教學手段之中。教師的語言、表情、姿態、板書和直觀的教具,以及課堂的物態環境等,無不體現出課堂教學的美育價值。課堂教學中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一堂高水平的課,不僅能夠使內容與形式、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地統一起來,而且還將帶給學生一種課堂節奏的韻律之美、語言表達的形象之美,給人以心靈的振撼,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奮發的進取精神和刻苦奉獻的革命激情。可見,美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并且與課堂教學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課堂教學中的美是師生之間氣質和精神的相互感染,是師生進軍科學之顛的相互促進,是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協調統一的結果。課堂作為高校教育的主要陣地,在高校美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然,課堂教學的外在環境也是大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的重要因素。大學生除休息外絕大多數時間是在教室里度過的,教室環境對學生學習心理的培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室內的布置要舒適有序,既要適應青年學生的特點,又要便于構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室里可以有一條催人奮進的大幅標語,可以有幾幅“名人名言錄”,可以有幾幅科學巨匠的畫像等。很明顯,良好的課堂環境對學生學習具有多方面的好處:一是思想的約束性。它時刻提醒同學們,這里是學習的場所,祖國和人民對我們寄于期望。這有利于同學做到律己,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培養學生具有理想的素質和健康的思想。二是進取的導向性。一句名言,一幀畫像,往往具有不可名狀的神韻,像火炬、像旗幟,能召喚大家前進,激發求知欲和上進心,從而選擇遠大的目標奮力前行。三是心理的愉悅性。良好的環境對于師生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人們可以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而凈化自己的心靈,從而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狀態之中。
[1]王長壽.高校美育的現狀及意義[J].藝術百家,2002(3).
[2]謝中元.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美育中的價值參與[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3]聲夢沁.對高校美育現狀的思考[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K825.72
A
1007-0125(2015)02-0148-01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3BYS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