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摘 要: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對于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對象、內容、性質,學術界有諸多不同的觀點,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流派。中國環境經濟學界經過多年的探索獲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提出環境資源論、環境價值論、環境生態論等五種理論,并對制訂環境經濟政策和環境保護所應采取的措施提出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4-0011-02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人類離不開環境,他們的活動又在不斷地改變著自身周圍的環境。20 世紀50 年代和60 年代,隨著經濟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由此帶來的損失在迅速增加,恢復和消除污染要付出極高的經濟代價和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環境問題已成為與人口、糧食、能源等問題并列的世界性重大的社會問題。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經濟學家們意識到傳統經濟理論已經難以解決環砍污染和資源枯竭等問題,于是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環境與經濟問題,建立了一門新興學科——環境經濟學。
中國環境經濟學起步相對較晚,1973 年,中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978 年才誕生了第一篇題為《應當迅速開展環境經濟學的研究》的環境經濟論文,同年制定了環境經濟學和環境保護技術經濟八年發展規劃(1978—1985),并開始組織人力研究。1979 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成立,進一步推動了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時間里,中國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從無到有,從分散研究到整個學科構造的研究,從理論到應用研究,都產生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環境經濟學論著。
一、關于環境經濟學學科體系的研究
1.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大體有四種解釋:第一種觀點認為,環境經濟學是研究環境保護中的經濟問題,它是為治理環境,為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而研究環境同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之間關系的規律的科學。第二種觀點認為,環境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環境污染與破壞產生原因、控制途徑及污染防治的經濟評價等問題。第三種觀點認為,環境經濟學是綜合運用經濟學和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第四種觀點認為,環境經濟學是一門以自然生態環境為研究對象,并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探索環境運動經濟規律和表現形式的邊緣學科。
2.環境經濟學的內容,有四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環境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兩個方面的問題:(1)環境保護中的客觀經濟規律及其表現形式;(2)運用經濟辦法搞好環境保護的原則、途徑和手段。第二種觀點認為,環境經濟學主要研究環境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等同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及環境計量的方法及其理論基礎,環境問題與外部性、公共商品的關系等。第三種觀點認為應該把經濟學分成理論部分與政策部分兩大塊。
3.環境經濟學的性質。有如下五種不同的表述:第一,部門性,是指環境經濟學把與己有關的部門經濟學中和環境直接關聯的部分歸到自己的學科中來,形成一門新興的部門經濟學。第二,應用性,是指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經濟學,而不是基礎經濟學。第三,邊緣性,是指環境經濟學和許多有關的學科“沾邊”,“結緣”。環境經濟問題涉及到自然、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因素,不僅與經濟科學、環境科學直接有關,而且與生態學、化學、地理學、法學的內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交叉。第四,整體性,是指環境經濟系統是由環境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耦合而成的有機整體。第五,戰略性,是指環境經濟問題關系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因而成為帶有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戰略問題,而且越來越成為國際問題,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
二、中國環境經濟學的理論研究
中國的環境經濟學理論研究成果大致可概括為如下“五論”:環境資源論、環境價值論、環境生態論、持續發展論、環境產權論。
1.環境資源論。環境資源論,就是指環境是總資源,是人類對環境本質的進一步認識和揭示得出來的。環境之所以是資源,一是因為作為人類生存環境來說,陽光、水、空氣、土壤等環境要素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而且這些環境要素的質量是人類生存的必需資源。二是作為物質資料再生產的條件來說,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獲得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物質資源。三是環境的一切要素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將會越來越多地以資源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可以說,環境中的一切,包括環境本身,幾乎無一不是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
2.環境價值論。環境價值論的含義是,環境是一個有價值的客觀事物。環境價值論是環境資源論的必然結果,是環境經濟學的核心。但對環境價值論的解釋及其價值量的理論卻不盡相同。
關于環境價值論的理論依據。第一種是西方經濟學中的“效用價值論”,它認為價值是產生于商品的效用,只要是有用的物品就有價值。環境對人類有用,因此,它具有價值。第二種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認為未經人類勞動過濾的環境資源沒有價值。但從環境資源的功能來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環境沒有這些功能,要創造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這些功能就必須投入人類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始的環境資源也是有價值意義的。從環境資源本身來看,隨著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深化,原始森林等資源沒有絕對價值(即指直接通過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但卻具有相對價值(即指間接通過人的勞動創造的價值)。第三種觀點是在“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結合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自然資源價值觀和自然資源價值論。這種觀點認為:自然資源是一種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價值決定于它對人類的有用性,決定于它的稀缺性和開發利用條件;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無論是自然狀態的土地(自然資源),還是已被開墾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貨幣額。因此,環境也就具有價值。
3.環境生態論。環境生態論的含義是,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環境的運動,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的運動;保護環境,也就是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而要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環境質量,就要按生態平衡規律辦事。
“環境生態論”認為,生態系統不僅包括生物界的有機復合體,而且也包括整個環境的復合體。生態系統就是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在特定空間的組合。這個特定空間就是地球上的生物圈。環境生態論是環境經濟學研究環境經濟系統發展變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離開了“生態”二字,離開了生態循環和平衡,就不會有環境系統的運動,也不會有環境經濟系統的運動。
環境生態論基本內容是:(1)環境經濟系統的發展變化運動,本質上就是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變化運動。(2)環境經濟系統是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耦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因而在系統的平衡、效益、目標、規律等基本方面都表現出雙重性。
4.持續發展論。持續發展論是建立在環境生態論基礎上的,其含義是在致力于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保持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持久平衡,使發展不損害生態環境,不犧牲未來的利益,使經濟社會得到持續協調發展。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也就是三種再生產的綜合平衡與相互間協調發展。所謂三種再生產,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由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人類自身再生產組成,它們相互間不是封閉的、孤立地進行的,而是相互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要使社會再生產不斷循環并周而復始地進行,就必須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與環境的協調。
5.環境產權論。環境產權論是沈滿洪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環境問題從經濟學上看是個外部性問題。它引導人們在研究經濟問題時不僅要注意經濟活動本身的運行和效率問題,而且要注意由生產者消費活動引起的不由市場機制體現的對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產權理論對傳統的外部性理論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它認為一切經濟交往活動的前提是制度安排,它要求制度安排必須以效益最大化為標準。產權理論用于環境損害的行為分析及其環境保護的制度選擇研究,稱為環境產權論。環境產權理論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前景十分廣闊。
三、環境經濟政策和手段的研究
環境污染的經濟本質。環境污染的經濟本質是制訂環境經濟政策的前提。
有些學者認為,環境污染的實質是各種經濟主體或個人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盡可能地節約需要支付報酬的資源,而不考慮公正性和整個社會的意愿,無節制地濫用無償的、但有限的環境資源。面對快速增長的污染物,需要采取各種工程技術措施或增設凈化裝置等來處理這些各種形式的污染物。因此社會將承擔伴隨環境污染而來的巨大社會成本。他們把環境污染的經濟本質概括為六條:(1)環境污染是排污者對環境資源的一種過度利用;(2)環境污染飼排污者對社會施加的外部不經濟行為;(3)環境污染是現代物質生產過程中資源和能源不合理利用的一種表現形式;(4)環境污染是人們利用環境資源時,付出的機會成本越來越大的過程;(5)環境污染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環境資源出現緊缺的信號;(6)環境污染是對環境資源的主權者——人類利益的損害。
參考文獻:
[1] 常新.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5):74.
[2] 劉廣龍,蘭曄峰.環境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與完善[J].銅業工程,2011,(2):81-86.
[3] 趙峰.北京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困境及對策[J].北京規劃建設,2011,(6):26-30.
[4] 白永秀,吳振磊.創立中國特色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的設想[J].當代經濟研究,2012,(7):83-93.
[5] 呂杰.土地資源環境價值核算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
[6] 王保忠,何煉成,李忠民.新的學術增長點: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基于財富觀演化視角的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2,(10):
84-88.
[7] 李欣.環境政策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