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排風
摘 要:近年來,河南省大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忽視農民的主體作用,搬遷補償標準缺乏公平性、資金短缺、基礎設施不到位等問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應統籌兼顧,穩步推進,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注重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使新型農村社區真正成為祥和、便利、幸福的新家園。
關鍵詞:農民;新型農村社區;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4-0026-02
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河南正在探索一條不以犧牲糧食和農業為代價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路,各地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促進“四化”協調發展的著力點。由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涉及新區選址和規劃、土地占用、舊村拆遷和補償、土地置換、社區基層組織建設、居民社區認同和心理歸屬、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的問題,且這些問題直接關系著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著黨和政府在農民心中的形象,影響共產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進行審視,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一、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推進過程
近年來,河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但城鎮化滯后的局面依然沒有實質性改,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有改善居住條件的意愿。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造成農村房屋建筑布局不合理,有的農民甚至把新房建在村里的道路上,造成村里的道路曲曲彎彎,缺乏美觀、安全和便利。同時,由于缺乏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一些農戶隨意亂扔生活垃圾,造成村莊道路旁、甚至河道里垃圾成堆,影響了農村的村容村貌,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容整潔”的要求相距甚遠。因此,近年來,河南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切入點,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促進農民集中居住。相對于農民長期自發形成、熟人社會、守望相助的自然村,新型農村社區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強力推進而形成的農民新的生活居住區。從各地的建設實踐看,新型農社區是政府統一規劃布局,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合并在一起,形成新的農民生活共同體(中心村)。2012年,河南省政府發布《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該文件指出,新型農村社區的布局規劃分為近期規劃和遠期規劃,近期規劃為五至十年,遠期為十五至二十年。根據人口規模,可把新型農村社區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社四種類型。其中特大型社區人口規模為6 001~10 000人,大型社區為4 001~6 000人,中型社區為2 001~4 000人,小型社區在2 000人以下(包括2 000人)。新型農村社區配套建設的標準是“五通六有兩集中”,即通四級公路、自來水、電、有線電視、寬帶;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標準衛生室、敬老院、連鎖超市、科技文化活動室、幼兒園和小學;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處理。社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以政府投入為主[1]。在財政資金緊張情況下,2011年,河南省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2012年又安排16億元,并整合扶貧開發、以工代賑、國土整治、農村道路、農村電網改造等涉農資金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各市、縣財政也都加大投入力度。目前,河南已啟動新型農村社區試點2 300個,初步建成400個,累計完成投資631.5億元。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成功探索出鄭州市遷村并城模式、舞鋼市城鄉一體模式、義馬市整體搬遷模式、浚縣村企一體模式等不同類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示范帶動作用凸顯。滑縣錦和新城、新鄉市祥和新村等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范。遷入新型農村社區居住的農民,大都在居住、交通、子女就學、醫療、購物、生活環境等方面得到了明顯改善。
二、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農民的主體性作用發揮問題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目的是農民居住條件的改善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一些重大事項如中心村的選擇、住房建設樣式、類型(獨院、多層或高層)、建設方式(自建還是開發商統一建設后由農民購買)、原房屋補償標準、宅基地置換辦法等,都應有農民的參與,地方政府和村委會應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和建議。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有些地方政府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土地占補平衡、從而進行土地開發或引進項目的重要途徑,剝奪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強行讓農民遷入已經建好的新型社區中,對于不及時搬遷的農戶,采取斷水、斷電等強制措施,導致農民“被上樓”,引起農民的不滿,甚至引發嚴重的群體事件,影響了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2.農民利益保護問題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要想得到農民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就必須回應農民的關切,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地方政府官僚主義嚴重 ,忽視農民的訴求,農民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在拆遷補償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對農民房屋估價過低,對原有宅基地的補償太少或根本沒有補償。課題組調研過程中,有一個村的村民告訴筆者,他們村共有60戶村民,其中的80%已經建了兩層樓房。由于歷史原因,每戶村民擁有的宅基地數量不同,最多的一家擁有宅基地八畝。2012年春,鎮政府要求該村搬遷到2公里外的中心村,搬遷時限是3個月。農民的樓房每平方米補償標準500元,所有的宅基地充公,沒有補償,農民購買已經建好的新型農村社區的樓房是每平方米800元,這樣,農民購買新型農村社區樓房每平方米還得倒貼300元。有的村民原有的樓房剛蓋好不久,建房時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甚至還借有債務,無力購買新房,無奈政府強令搬遷,只得到處借債,有的甚至通過地下私人錢莊貸款,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在農村土地收益方面,村莊搬遷之后,地方政府對騰出的土地進行開發利用,土地增值收益很高,但農民從中獲得的收益很少甚至沒有收益,造成農民宅基地使用權和收益權的流失。
3.一些地方工作過急過粗
中國各地農村情況差異很大,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應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有的村村莊規劃搞得比較好,農民的房屋已經進行了翻新改造,就不必非要把這樣的村合并到新型農村社區,而是加強村莊環境治理,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即可。有的地方第二、三產業不發達,農民收入基本上是以農業收入和外出務工收入為主,這樣的村強行并入新村,會給農民的農業生產活動帶來不便。但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地方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當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一些鄉鎮領導盲目迎合上級指示,忽視當地實際,盲目規劃,強迫農民搬遷,許多村莊的房屋建成不久被拆除,造成巨大的社會浪費。在新型農村社區房屋建筑方面,有些地方盲目模仿城市社區,蓋多層和高層建筑,忽視了農村的實際情況,導致農民收的莊稼無處晾曬,農具無地方存放,糧食儲存困難。在合并村莊方面,有的社區合并村莊過多,導致一些農民居住地離田地距離太遠,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不便。
4.舊村復耕問題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減少宅基地的面積,節約利用土地。根據規劃,農民搬入新型農村社區之后,舊村要拆遷復耕,實現占補平衡,占補平衡后多余的土地用于招商引資或其他用途。但現實是,許多地方的農民搬入新型社區之后,舊房并未拆除,造成建新而不騰舊,不僅沒有達到節約利用土地的目的,反而形成新的耕地占用。
5.社區服務滯后問題
據測算,每個5 000人口規模的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需投入2 000萬~3 000萬元[2]。由于資金短缺,農民搬進農村新型社區之后,道路硬化、社區綠化、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等問題難以解決,給搬入新型農村社區的農民在生活上帶來種種不便,背離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初衷。
三、對策建議
一是統籌規劃,穩步推進。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市民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是隨著大量農村新生代勞動力進城務工和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老齡化、空心化的現象會進一步加劇,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農村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因此,必須統籌兼顧,穩步推進,切記形式主義,工作過急過粗。二是尊重農民的意愿,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和建議,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取得農民的理解和支持。三是與當地產業發展相適應。實踐證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前提是當地工商業的發展,沒有工業的發展和產業支撐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一定要首先在工商業比較發到、產業聚集較好的地區進行試點和推進,而不是一下子遍地開花,全面推行。對于第二、三產業不發達的廣大農村而言,不是強令農民搬遷,而是制定標準,劃定杠杠,規定從現在起,所有的新房都不能在原址翻蓋或在本村選新址蓋新房,這樣,經過若干年,農民基本上就會都搬遷到新型農村社區。四是政府的鼓勵和幫助。為鼓勵農民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對于農民在規劃的社區蓋房,政府應給予適當的援助和獎勵。五是注重新型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讓住進新型農村社區的農民生活得安心和舒心,從而產生較強的示范效應,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政府.河南省新型農村規劃建設標準[EB/OL].http://www.hncjgh.com/Article/48/20120227111806/index0.aspx,2012-02-27.
[2] 喻新安,劉道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探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