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哲
(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武漢 430074)
氣候的急劇變化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而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2009年12月19日,萬眾矚目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未能通過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文件的情況下閉幕。此后,中國面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更大壓力。在此情況下,應如何變壓力為動力,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這是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中國的低碳經濟之路面臨著諸多挑戰,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氣候影響和碳減排的背景下,中國應當采取措施積極應對,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低碳經濟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它的內涵十分豐富,但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定義,各學者對于低碳經濟的定義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作者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低排放二氧化碳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是,我國并不能只顧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還應把低碳經濟定義為低能耗和低污染。也就是說,我們在關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還要關注節能減排和減少空氣污染,要全面地發展低碳經濟。
目前,全球很多企業都嘗到低碳經濟所帶來的利益。據統計,日本在光伏發電技術領域居世界領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設備出口國,僅夏普公司的光伏發電設備就占世界的1/3;德國風能發電設備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達約60億歐元,占全球風力發電設備交易額的一半左右。發展節能減排等,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經濟增長,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無疑可促進經濟的新一輪高增長。由此可以預見,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研究,二氧化碳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94%,而且在人類各項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中,能源生產與消耗環節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比例高達83%。因此,能源問題是降低碳排放的關鍵,減少能源生產與消耗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重中之重。數據顯示,全球CO2年產生量巨大,僅我國每年就排放70億噸以上,且正以年均4%的速度增長。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長短期難以逆轉,從而導致碳排放不斷持續增長。目前全國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煙塵都是由燃煤排放的。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給我國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但是這種能源結構在現在以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難改變。由于技術和設備相對陳舊,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高于發達國家,主要工業過程和產品能耗比國際領先水平平均約高30%左右。中國目前CO2排放總量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對能源的依賴越來越大,中國面臨著嚴峻的能源安全問題,低碳也成為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目前,我國因缺少先進的減排技術,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都具有明顯的高排放特征。
1.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中國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了中國經濟的軟肋。中國是資源消耗大國,但是單位資源平均產出不足發達國家的1/10;中國是制造大國,但重要技術裝備主要靠引進;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不斷增加,但是不僅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而且每年要為軟件技術標準向外企支付高額的費用。
2.國際技術轉讓障礙。目前,國際知識產權體系尚不健全,普遍存在著技術剽竊、模仿現象,致使創新者缺乏足夠的市場激勵動力。發達國家擔心轉讓先進技術會影響到其國內產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導致發展中國家人才缺乏、技術轉讓費高昂、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障礙。
3.技術引進障礙。技術引進包括為了使用而引進和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而引進的兩種方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在技術引進上大量花錢,因為它的效益迅速可見,而對消化、吸收卻吝于投入。這是我國長期以來就存在的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弊病。多家企業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引進技術,最終產生了對外國技術依賴。結果導致花費大量的技術費用,而沒有完成技術更新和學習的過程,也沒有培育出自己的技術創新力量。
4.技術投資障礙。新技術應用的預期尚不明確,技術政策還不健全,導致投資者擔心未來技術應用的市場風險而不敢大膽投資進行技術研發。
中國的能源結構缺油少氣,以煤為主。由表1可知,1978年中國總體上還是能源凈出口國。到了2009年中國的能源消耗量遠超過能源生產量,缺口高達32 028萬噸標準煤,成為不折不扣的能源進口國,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和能源安全。

表1 中國能源生產與消耗量(發電煤耗計算法)
目前,雖然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態勢不錯,如風能發展迅速,2008年連續第四年風電裝機翻番。2008年中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占世界總裝機容量的10.1%,僅次于美國、德國和西班牙;2008年中國新增裝機容量占世界新增裝機容量的23.3%,僅次于美國。但是,目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新能源成本普遍較高。我國風能發電的成本要比火力發電高一倍,太陽能發電成本是火力發電的四倍,因此還需要進一步降低成本。二是我國在關鍵技術上掌握得還不多,自主創新太少。要發展新能源,引進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必須要加強在新能源方面的自主創新。沒有自主創新,就會出現世界各國的技術到發展中國家來做實驗的情況。三是我國目前對于整個新能源的發展還缺乏一個詳細周密的規劃。對于新能源發展戰略的爭論也比較多。
中國的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多是高能耗工業部門,如果要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還要依靠這些產業的基礎性支持,在就業壓力和稅收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要在短期內實現產業結構的有序迸退,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結構調整,仍然相當困難。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工藝和裝備落后、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的中小企業的關停受到地方利益的保護;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業仍然我行我素,爭先恐后上項目,特別是重化工項目,對國家的相關規定置之不理。
目前,中國節能減排工作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以行政手段為主,依靠節能減排指標的層層分解來約束地方政府和企業實施。企業是節能減排與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如果沒有長效政策機制對節能的設備投資、技術進步、減排成本以及管理機制改進等方面進行鼓勵和現實補助,企業在大規模應用減排手段上將缺乏加大投入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缺乏長期的積極性,建立長效機制尚需時日。
當前經濟困難使政府承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在政策的制定上容易顧此失彼。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取消了部分高耗能產品如一些鋼鐵產品的出口關稅,而且目前的油電價格管制和補貼存在問題。生產側補貼鼓勵和放大石油電力消費,導致無效消費,加大能源稀缺和價格壓力,以及環境污染。此外目前的能源生產側補貼方式鼓勵消費,意味著大多數的能源補貼將進入富人的口袋。另一方面,低能源價格會通過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造成對外國消費者的間接能源補貼。
另外,雖然國家將節能降耗工作放在高位,但是政策實施效果,包括針對節能減排的投資發揮的作用,存在滯后期。一些投資不能立刻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技術進步轉化為企業的節能績效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
總而言之,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在國家尚未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明確政策和戰略思路的前提下,發展低碳經濟的障礙遠不止這些。
據悉,目前許多國家已經紛紛投入巨資開始涉足低碳技術研發,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機構投資13億美元進行低碳技術開發,謀求在低碳經濟時代真正到來的時候占領科技制高點。據了解,我國科技部在相關科技計劃中,已對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潔汽車等具有戰略意義的低碳前沿技術,進行部署并加大投入力度。當下,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快速提高,大批成熟的低碳技術正在電力、冶金、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業得到推廣和應用。
我國應鼓勵煤炭企業建立循環經濟園,鼓勵研發對煤炭熱能效率利用高的技術發展,實現煤炭的多層次利用,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取得豐厚的經濟回報。碳捕捉和碳儲存技術是未來煤炭行業發展的支柱技術,掌握了這個技術,不但可以發揮我國相對較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還可以使我國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存度,踏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因此,國家應進一步扶植低碳科技的發展,實行多聯產技術來降低經濟成本,對實行清潔生產的環保煤炭企業給予補助。
建立能源回收生產體系,對廢物進行循環利用是一種能源雙向流動的生產模式,使得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生產過程中不斷進行循環,并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從而實現碳排放的降低。研究顯示,廢棄物再生回收的碳減排量十分可觀。據測算,每回收利用1噸廢舊物資,可節約能源1.4萬噸標準煤;每利用1萬噸廢鋼鐵,可節約成品鐵礦石2萬噸,節能0.4萬噸標準煤,少產生1.2萬噸礦渣;每利用1萬噸廢紙,可節約木材3萬立方米,節約能源1.2萬噸標準煤,節水100萬立方米,少排放廢水90多萬立方米,節電600萬度。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廢金屬的回收率(指年總回收量占總消費量的比重)為40%—50%,廢鋼鐵的回收率為60%—70%,廢紙為70%。未來30年內,再生資源產業為全球提供的原料將由目前的原料總量的30%提高到80%,產值超過3萬億美元,同時提供3.5億個的就業崗位。
在能源政策方面,2009年起,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先后發布了《高效節能產品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房間空調推廣實施細則》及《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電機推廣實施細則》等多部實施政策,這些政策措施效果顯著,對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2010年4月正式實施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利用提供了更加有力法律依據。今后,建議各相關部門制定更多的有關標準和規范,增強可再生能源法的可操作性。尋找出一條更加注重資源、能源、環境邊際效應的經濟增長方式,從而通過新能源的產業革命逐步實現低碳經濟和生態文明。
在全球都倡導低碳經濟的同時,我國須在環境與貿易利益方面做出權衡取舍。建立進口制成品替代戰略,減少高能耗、高碳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以進口這些商品作替代,在減少貿易順差的同時保護環境。還應建立低碳貿易和投資制度來避免污染和碳排放,提高外商投資門檻,并鼓勵外商投資在生產中采取清潔技術。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供應國,在此形勢下,我國應充分利用低碳商機,提高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盡可能以低成本的清潔增長方式和低碳技術進行經濟發展。
2009年美國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使其有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歐盟從2011年開始,擬對未采取減排措施的盟外進口商品征收進口碳關稅。因此,中國的出口貿易受到雙重打擊;另外,如果美國將其稅收用來補貼國內企業的減排,我國的企業面臨更大的壓力。所以,我國應該征收國內碳稅,使美國的碳關稅失去合理性。我國可以借鑒歐洲國家的做法,征收碳稅的同時降低企業所得稅和企業支付勞保的費率。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綜合性成本并沒有提高。另外,我國可以借鑒英國經驗,開征“氣候變化稅”。這種稅收重點引導重工業降碳,與重工業能源用戶簽訂自愿協議。如果他們能夠通過新的投資實現較低的排放,則不需要支付全稅。這樣做的結果是,企業生產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同時也增加了工業的能效以及競爭力,使其更有動力實現低碳行業的發展。
目前,人們低碳消費意識薄弱,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節能減排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我們必須轉變公眾和社會的觀念。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應先從消費者入手,倡導公眾低碳消費、節能減排、低碳經營的理念,引導公眾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反思那些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生活習慣,使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這些環保理念成為行為準則,引導公眾消費低碳產品,從而引導企業生產低碳產品,讓“低碳生活”成為一種時尚,充分發揮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能。
[1]China’s Pathway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CCICED P olicy Research Report,2009.
[2]楊莉.低碳經濟發展可行性及策略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23).
[3]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4]王宇寰.節能減排——低碳的必由之路[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
[5]林汐.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黨政干部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