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婷 趙霞
摘 要:作為經濟活動基本要素的土地也是社會財富的必要組成部分,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就是土地流轉參與各方的“利益”分配問題。經濟稀缺性引起建設用地的快速升值,使得農民集體及其成員維護自身土地權益意識日趨強烈,因此,實現集體建設用地的市場化流轉及流轉收益的合理分配,已經成為在土地流轉問題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土地流轉;收益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0-0038-02
引言
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矛盾,這些矛盾歸集在一起都是由于流轉收益處理不好帶來的問題。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解決流轉收益的多方分配問題,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利益沖突帶來了收益矛盾?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怎樣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怎樣協調政府、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直接的利益分配?實現多大范圍的利益均衡?都是我們分析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分析了在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過程中收益分配的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的現狀,然后找出收益分配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部分主要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為解決我國目前土地流轉收益分配問題提供思路。
一、現實中的流轉收益分配關系
由于我國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目前我國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尚處在試點階段,各地對于土地流轉收益的分配都處于試驗階段,所以分配方式也不盡相同。
在集體建設用地首次流轉收益分配關系中,主要問題是地方政府是否作為構成收益關系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參與流轉收益的分配。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多數地區的地方政府作為收益主體參與土地流轉收益的分配,如安徽省的池州市和蕪湖市,江蘇省的無錫市、蘇州市和宿遷市,廣東省的順德市和江門市,河南省的安陽市、許昌市魏都區等;也有部分地區的地方政府通過向流轉收益的所得者收取相關的稅費而不是直接以收益分配的主體參與流轉收益分配,如遼寧省的大連市和江蘇省的南京市等。
在集體建設用地再次流轉收益的分配中各地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第一種是在土地流轉在增值得過程中政府直接參與。如《蘇州市農村集體存量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集體建設用地第一次流轉后的再次流轉,流轉方必須向政府繳納土地流轉增值費。第二種是再次流轉所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僅在土地所有者和原土地使用者之間分配。”如《南京市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再次流轉土地增值收益由原土地使用者與土地所有者協議分配,但土地所有者分配額不得低于50%。”第三種是在繳納了規定的稅費之后,原土地使用者擁有剩余全部收益。如《無錫市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收益除規定繳納的稅費外,其余歸原土地使用者所有。”
二、收益分配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目前的現行法規政策的影響,各地政府雖然努力做到流轉收益分配在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公平,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收益分配主體地方差異明顯
對于國家、集體和個人參與土地流轉收益的分配都有依據,但各地做法卻不盡相同。農村集體土地歸集體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是村委會代表集體行使集體土地的管理權,這就使得集體作為集體土地流轉的主要參與者主體,擁有收益的分配權。地方政府代表國家,國家的領土權決定了國家也是土地流轉的主體,對土地具有管理和建設作用,而且一個地方土地區位價值和基礎設施大多是地方政府建成的,所有地方政府也應該是土地流轉收益分配的參與方,但在實踐中各地的做法卻不一樣,對于政府是否參與收益分配的爭論也比較多。而對于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收益多少,如何體現,對于農民收益的保護問題,如何權衡各方的收益使得農民收益得到保障在目前卻考慮的較少。
(二)各方權益均未得到有效保障
在目前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的分配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均未得到有效的保障。國家的權益受到損害主要表現在:土地資產的流失以及由于隱形交易帶來的稅收收入的損失,同時也極大地沖擊了耕地保護、土地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政府職能。由于政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常常以基礎設施投資為由侵占集體財產,加上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村干部、鄉鎮領導等貪污腐敗行為,都造成了集體利益的受損。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分得的收益往往較低,而且對于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和社會保障問題目前都沒有很好的解決,這使得農民在土地流轉收益的分配中往往會處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三)收益分配缺乏理論依據和客觀標準
由于我國的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在過去漫長的時間中是不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流轉變得非常必要,我國的土地流轉剛剛開始,對于很多問題的研究尚在試驗階段,還沒有形成真正適合我國的土地流轉利益分配理論。在試點的城市中,各地區對于農村集體土地流轉中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使用權主體和農民之間的土地收益分配不清,各地對于分配比例的規定也不盡相同。對于收益的分配問題往往是通過各個利益主體的需求和政府的主觀判斷來進行,對于縣、鄉、村各集體的收益分配問題還沒有定論。
由于目前土地流轉尚在試點,各地往往根據各自的情況和需要出臺相關的政策和管理方法,這就使得各地的管理方法不盡相同。各地收益分配管理的差異造成了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分配混亂。出現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目前缺乏關于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分配的統一政策和條例,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原則。各個地方的不同就造成了很難形成統一的土地流轉市場,市場價格機制也就無法發揮作用。
目前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和收益的分配缺乏統一的規范管理,大多是私下交易,沒有規范的合同,也沒有經過批準執行,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中大多是集體干部的決定,沒有經過村民大會或村代表大會的討論,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三、土地流轉收益分配政策建議
由于目前的土地流轉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土地流轉收益分配也還沒有找到很好的方式方法,而解決的問題很多,本文只談幾個主要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產權制度確定收益關系
我國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集體土地歸集體所有成員所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應在明確所有權的基礎上實行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的分離。農村集體土地歸集體農民共同所有,對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權實行有償、有期限、可流動的使用制度。首先,明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為集體所有,明確各級土地所有權和管理職能,給予集體土地所有權人更加明確的主權,使其能更好的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處分權,建立農村集體內部決策機制,如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其次,可以參照城鎮國有土地的管理辦法來管理農村集體土地的權利,構建包括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使用權和其他權利體系。建立與國有土地處置方式相似的土地流轉方式,根據不同的項目、不同的用地對象來確定不同的流轉方式和分配方式。
在完善產權制度的基礎上來確定流轉收益的分配,依據集體建設用地權益分配來確定收益的分配主體和收益的分配比例。土地所有權人應是首次流轉收益的分配主體,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單位,實行第一輪家庭承包時,土地屬于村民小組的 應在小組之間分配收益,屬村民集體的,應在集體分配收益。首次流轉收益的分配在農村集體和個人之間分配,再次流轉的收益在原土地使用者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分配,國家通過稅收的形式取得流轉收益,同時由于政府的服務性質,要在流轉過程中為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提供各種服務。農民集體成員之間的分配要建立相應的分配原則,注意分配的公平公正。
(二)以市場方式形成流轉收益
各級政府和農村集體基層組織要發揮其行政管理職能,但是在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過程中不能過多的干預,應該讓市場來發揮其主要功能。以市場方式實現流轉收益,首先要實現“同地、同價、同權”。當前要實現以市場方式實現流轉收益首先要培育統一的土地流轉市場。我國應該盡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土地市場,形成統一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市場。建立完善的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定價體系,確保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后能夠和國有土地平等競爭;同時,建立完善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信息體系,為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打下基礎;在流轉過程中要確保集體土地所有人能夠通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行使其參與權、決策權。
結語
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已經是大勢所趨,我國要盡快研究出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解決方案,明確產權問題,同時處理好在集體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各方利益分配問題,適應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文,洪亞敏,彭文英.中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關系及分配政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2] 盧吉勇,陳利.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流轉的主體與收益分配[J].中國土地,2002,(11).
[3] 王曉霞,將一軍.中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政策的梳理與展望[J].中國土地科學,2009,(4).
[4] 張琦,李杰.論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流轉[J].中國統計,2007,(3).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