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碩,陳 曦,張 杉,姜 帥,劉繼成
(哈爾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1.獨特的生態資源稟賦。哈爾濱市生態環境類型豐富。山地、丘陵、平原多種地勢組合,平原遼闊;松花江、呼蘭河、阿什河等多條河流流經哈爾濱,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水景資源。
2.強大的都市環境依托。哈爾濱是中國東北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中國省轄市中管轄面積最大、管轄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是鄉村旅游產品消費的強大后盾。
3.濃郁的黑土民俗文化。哈爾濱市不僅匯聚了包括滿、朝鮮、回、蒙古、鄂倫春、錫伯、維吾爾、鄂溫克等48個少數民族,還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擁有濃郁的金源文化。
4.良好的農業產業基礎。哈爾濱是中國的農業大市,建設有稻米、大豆、玉米、乳品、生豬、肉牛、肉蛋雞、蔬菜、食用菌、林木10大產業帶,為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提供了資源支撐。
目前,哈爾濱市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已取得一定進展,如哈爾濱市南崗區紅旗滿族鄉的五一村,開展了以“鄉下有我三分田”為主題的民俗旅游休閑活動,建設了“百家姓有機蔬菜園”;賓縣馬家屯圍繞農業生產發展耕地認領項目,為游客提供體驗農家生活的平臺[1]。鄉村旅游點的成功案例,為哈爾濱市的鄉村旅游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哈爾濱的鄉村旅游產品仍較多停留在傳統層面,主要問題表現為:
產品結構單一,資源開發不深入。哈爾濱市鄉村旅游資源類型主要有森林、濕地、水庫、田園、農家樂、民族民俗、采摘農業、農田農耕等。但目前的開發深度不夠,仍以就餐、采摘農家樂和休閑農業園為主,參與性不強,大都停留在“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享農家樂”層面上。普遍存在產品粗糙,項目雷同,經營粗放,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場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等問題。
首先,組織、引導和培訓農民依托當地資源,設計、開發和銷售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服飾、手工藝品、特色食品、旅游紀念品等,因地制宜推進分工,避免簡單的照搬。引導有條件的“農家樂”品牌化發展,避免低層次的價格競爭;適時推動接待分工、農副產品加工分工和旅游商品生產分工,形成“農家樂”的產業化提升。
其次,鼓勵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創新。根據農民意愿,在滿足農民居住自用的基礎上,引導將多余產權房入股參與建設規模型產權式鄉村旅游住宿設施。鼓勵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組成專業旅游公司,積極探索實施公司+農戶、公司+旅游點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逐步挖掘、整合分散的鄉村旅游資源,提高鄉村旅游的組織化程度[2]。
最后,旅游部門要把鄉村旅游作為重要內容,整合媒體資源加大宣傳。鼓勵旅行社和有條件的各類旅游集散中心,開展專業的市場銷售和網絡促銷。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公益性宣傳,開發修學旅游、銀發市場等。與各級農業網站、農交網站,攜程、途牛、驢友論壇等各類門戶旅游網站建立鏈接、加強互動,進行精品線路和精品景區的推介。
[1]李安琪.哈爾濱鄉村旅游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1,(11):69-70.
[2]葛曉虹.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