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華,王曉燕,牛彥輝
(甘肅省中醫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中醫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的“四定”
林 華,王曉燕,牛彥輝
(甘肅省中醫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與實施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中職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科學規劃。通過對課程體系建設的背景、職業能力、課程體系框架建設、課程內容優化整合進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課程體系建設的路徑。
課程體系;中醫護理專業;“四定”
在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背景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中職學校辦學能力顯著提高,校企合作不斷深入。但是,目前一些中職學校職業教育特色不鮮明,同普通教育模式趨同,課程設置與崗位實踐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積極探索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已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我校通過總結中醫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經驗,提煉出“四定”原則,現介紹如下。
1.1 調研背景
目前,全國醫療機構、相關行業雖然對中醫護理專業人才需求量大,但中醫護理人才隊伍還是不能滿足需要,高層次中醫護理人才不足,基層中醫護理人才嚴重短缺,且中醫護理人才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中醫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沒有統一標準,課程設置不規范,畢業生理論知識、技能不能完全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為了積極響應職業教育的“五個對接”、“十個銜接”,實現中醫護理專業科學發展,特對中醫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進行調研。
1.2 確定培養目標
通過調研,結合實際工作需要確定我校培養目標為培養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第一線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學技術知識,又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能,能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技術型、應用型的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
1.3 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1.3.1 明晰能力培養主線 根據醫療衛生行業對中醫護理人員崗位素質、崗位技能、崗位專長(拓展能力)的要求,確定人才能力培養目標。根據能力培養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與職業素質,依據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來形成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與原專業課程體系相比,重構的課程體系內容與要求已發生變化,如調整了基礎課程中的人文課程比例,縮減語文、英語和計算機課時數,同時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縮減醫學基礎課程學時數,增加護理實訓課程學時數;將幾門專業核心課程中涉及的通用技能整合,開設中醫護理綜合技能訓練課和護理專業技術實訓課。
1.3.2 注重職業遷移能力培養 在構建課程體系時,要充分考慮醫療衛生技術行業的就業崗位能力培養需要。在中醫護理能力的培養上,確定中醫護理等6門課程為中醫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將崗位拓展課作為延伸和補充,以適應行業的要求。
1.3.3 注重職業生涯規劃 為促進學生的職業成長,設置了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職業生涯教育相關課程。在新生入學時,由專業教師進行入學教育,使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第一學期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中醫護理專業的前景,對今后的職業發展有一定的認識,每學期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優秀畢業生到校開辦講座,并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專業見習、專業實習來加深學生對職業崗位的認識。在第四學期(實習前)進行就業教育,指導學生的就業招聘。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在培養規格與目標定位、課程建設思路、課程教學實施、教學資源建設、實驗實訓條件保障、質量評價等方面,學校與行業企業進行廣泛交流與協商,以校企共定方案、共擔任務、共管過程、共評質量為原則進行系統設計。
2.1 應具備的能力
學生畢業時應具備中醫護理學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專科護理技能和監護技能,并能夠應用臨床路徑、護理程序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具備社區健康服務護理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備獲取新知識,不斷開發自身潛能和適應不同崗位的能力;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較熟練的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
2.2 主要項目
按照臨床路徑工作方式,初步劃分護士崗前學習、接診患者的護理、住院患者的護理、中醫護理、重癥患者的護理和出院患者的護理6個基本項目,以社區護理、康復護理和老年護理為主要發展方向。
通過醫院走訪、專業研討會、問卷調查、畢業生調查等形式的專業調研,明確了醫療衛生技術行業對人才的主要需求。在確定專業就業崗位群的基礎上,聘請十余名行業專家進行課程開發指導,分析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最后由專業指導委員會修訂審核。以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為主線,考慮國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中醫護理專業應根據崗位需要設置課程體系,為學生順利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服務,同時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服務,并兼顧對口高職考試。構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技能實訓課、素質拓展課的全新課程體系。學生在完成必修課后,可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定位選擇學習技能實訓課,學校根據學生專業方向以及學校實際情況開設素質拓展課程。在時間分配上,構建“1.5+1+0.5”的課程體系,即第一學期學習基礎課程,第二、三學期學習專業課程,第四、五學期到企業(醫院)進行崗位實踐,第六學期返校進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復習及畢業考試。
課程內容的整合不是對原有課程內容的機械拼湊,而是進行有機組合和全新創造,體現課程的實用性、先進性、趣味性。
4.1 注重基礎
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發展變化并不大,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力求實用、適用、夠用,精選中職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適應科技發展對個人知識的更新和深化要求。
4.2 動態更新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內容遠遠落后于醫學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慢已經成為制約課程體系發展的瓶頸。教材與實際工作脫節,造成學生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局面。因此,應緊跟護理學發展的步伐,建立動態更新機制。一方面,精選傳統內容,刪除過時的案例;另一方面,及時吸收現代護理學更新的知識和內容,增強課程內容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4.3 聯系實際
根據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編寫校本教材,教材用語一改以往嚴肅、刻板的說教風格,變得親切、委婉,有利于學生認同和接受,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G423.04
A
1671-1246(2015)14-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