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榮光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首屆全國檢驗技能大賽賽后思考
呂榮光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2014年5月,首屆全國衛生職業院校“中醫藥社杯”檢驗技能競賽在西安舉辦,共有來自全國54所職業院校的162名選手參加。通過大賽平臺可以看出我校檢驗專業建設的不足,進而引發對專業建設措施的思考,提出合理的措施,并希望能逐步落實,以促進專業發展。
技能大賽;差距;專業建設
1.1 從選手成績看差距
1.1.1 技能基本功不夠扎實 以本次大賽為例,刻度吸管、微量移液器、顯微鏡的使用和革蘭氏染色操作在實驗項目中普遍應用,但由于我校學生人數多,實驗課教師、專業實驗室少,實驗室開放時間有限等因素,導致學生相關技能的基本功不夠扎實。
1.1.2 學生心理素質欠佳 全國大賽對選手最重要的考評是心理素質。我校兩名參賽選手分獲單項一等獎,但因其中一名選手錯誤選擇鏡下視野,誤判細菌屬性;另一名選手誤調微量移液器刻度,綜合考評成績都只獲得三等獎。究其原因,就是選手心理素質欠佳,同時也暴露出輔導訓練的刻板性。
1.1.3 手工操作技能不熟練 本次大賽考核內容為“血糖測定”和“白細胞計數”的手工操作。“血糖測定”和“白細胞計數”的靶值均由全自動分析儀器測得。我校選手在“白細胞計數”項目中普遍得分較低,一方面是由于參賽選手多,隨著比賽時間的推移,標本實際值會偏離靶值,細菌的性狀也可能發生轉變,造成結果偏差;另一方面是選手的手工操作技能不熟練。這是今后需要注意的問題。
1.2 從兄弟院校看差距
1.2.1 大賽經驗欠缺 我校檢驗專業雖然有多次舉辦及參加校本技能競賽的經驗,但國家級賽事是首次參加,經驗欠缺,表現為選手綜合素質不高、訓練形式單一、訓練細節不全面、突發事件應變能力欠缺等。
1.2.2 同行交流欠缺 一方面是與兄弟院校檢驗專業、同行業教師交流少;另一方面是與臨床檢驗科室交流少。我校雖然毗鄰“三甲”醫院,但是教師與臨床檢驗工作人員交流較少,對現代臨床檢驗工作環境缺乏了解,臨床檢驗知識更新不及時。
1.2.3 師資欠缺 一是實驗課教師數量不足。我校檢驗專業實驗課教師數量不足,往往1名教師對50余名學生整班授課,教師精力有限,不能兼顧每位學生。二是專業課教師數量不足。我校師資隊伍中,檢驗專業教師較少,許多教師是由其他醫學類專業轉行而來,檢驗知識相對欠缺,且不能融會貫通。
1.2.4 教學模式不合理 我校檢驗專業辦學歷史悠久,但社會、醫院參與教學的程度低,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滯后。應合理調整教學模式,建設附屬醫院,讓檢驗科工作人員擔任專業課教師,將檢驗科作為技能教學的實驗室,工學結合、理實一體,使得授課貼近臨床真實環境,利于學生技能提升。
1.3 從專業看差距
1.3.1 教學與臨床脫節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雖然護理基本操作變化并不大,但是醫學檢驗技術的臨床操作基本實現了儀器化,而我校儀器設備落后,教學內容脫離臨床實際,這已經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的弊病。
1.3.2 專業人才培養成本高 檢驗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開設大量的實踐課程,昂貴的現代化檢驗儀器和實驗耗材增加了教學成本;某些實驗的陽性標本必須從醫院獲取,存在著一定的生物安全隱患。此外,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畢業1年后,方可考取檢驗士資格證,人才培養時間成本增加。
2.1 師資建設
2.1.1 加大專業師資引進(1)引進檢驗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我校檢驗專業師資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引進檢驗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他們熟悉高校教學規律,有著系統的檢驗專業知識和扎實的臨床實習經驗,對臨床與教學的融合有著切身體會。(2)引進具有臨床檢驗工作經驗的人員。學校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適應臨床工作的檢驗人才,具有臨床工作經驗的教師能自如地將工作經驗和實踐技能轉化為教學內容,對于專業課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3)落實臨床兼職教師任教工作。據筆者了解,兼職教師聘請困難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檢驗專業招收學生較少,外聘教師可分配的授課學時數少;二是兼職教師的教學任務不能得到所在單位的認可;三是學校沒有給予兼職教師及其單位認可的稱號或待遇。只有加快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才能真正壯大雙師型師資隊伍。
2.1.2 加強對現有檢驗專業教師的培訓(1)臨床進修。學校應該制訂規范的文件,結合教師的具體情況,創造條件,分期、分批選派青年教師到臨床檢驗科頂崗工作,以解決青年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2)高校進修。我校剛剛進入高職院校行列,資質尚淺,而教育部骨干、示范類高職高專在專業建設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驗,可選派專業教師進修,做到深入教學、深入學生,從細節中汲取經驗,學習知識。(3)其他類型的學習。首先,選派教師參加各類專業學術會議、臨床檢驗專家講座。學校可以與毗鄰的醫學檢驗中心建立聯系,溝通信息,鼓勵教師參加其舉辦的各類講座。其次,教育部近年來大力舉辦高職高專骨干教師培訓,這也是教師提升的良好平臺。再次,規范學生見習期間的“專業教師隨行”制度,增加教師臨床實踐的機會。
2.1.3 實驗員的培養 檢驗專業實驗員要具備協助專業課教師教授實驗課的能力。我校檢驗專業實驗員配備少、工作量大,且專業核心課程一半學時為實驗課,實驗員的素質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要重視實驗員在教學中的作用,提高他們的待遇,培養他們的業務素質,形成教師-實驗員-學生一體的教學體系,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2.1.4 建立激勵機制 目前,專業教師對于進修、培訓存在抵觸心理,主要是與利益相關。由于進修、培訓不計入工作量,一方面教師經濟有損失,另一方面教師考核、評比、晉升受影響。所以必須要從學院層面上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體現政策的激勵性,引導教師自覺參與進修、培訓。
2.2 改革實驗教學
2.2.1 結合臨床實際,確定技能項目及考核標準 學校通過與臨床工作人員交流探討,結合臨床實際,確定醫學檢驗職業技能項目,并制訂出技能考核項目的評分標準[1]。根據考核結果,給予學生技能評定。某些受到儀器、標本限制的實驗項目,可以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到有條件的教學醫院見習,在醫院完成考核。
2.2.2 注重形態學學習 首屆全國檢驗技能大賽競賽內容沒有涉及形態學考核,許多參賽學校的教師提出建議:應該加強檢驗專業學生形態學的學習及考核,這是任何儀器設備所不能取代的,是檢驗專業學生的“硬本領”。傳統形態學的實驗教學,學生之間較難共享鏡下結果,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數碼顯微互動教學系統的普遍應用,使得師生、生生之間的鏡下圖像共享更方便、更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豐富了教學手段,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實驗考核,有利于學生對形態學技能的掌握。
2.2.3 加強現代化檢驗儀器操作訓練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檢驗技術和儀器設備不斷更新。醫院檢驗科不僅使用自動化分析設備,而且流式細胞術、分子生物學等技術也正在逐步推廣應用。可以采取組織學生到醫院檢驗科參觀和邀請臨床帶教教師或儀器、試劑公司的產品工程師開展學術交流等形式,強化學生現代化檢驗儀器的操作訓練。
2.3 落實院校合作
2.3.1 聯系臨床,確立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中理論知識的選取應緊緊圍繞完成臨床實際工作任務的需要來進行[2]。教學內容的篩選需要教師與檢驗工作人員統一觀念:學生應該學什么?教師應該教什么?臨床應用的是什么?從而縮小校內教學與臨床實際工作的距離,完成兩者之間的銜接。
2.3.2 院校結合,建立培訓基地 一方面是建立教師實踐技能培訓基地,將臨床的新理念、先進技術運用到教學實踐中[3],最好實現教師與檢驗工作人員雙向流動。當然,這需要學校與醫院組織和協調,甚至是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來保障。另一方面是建立學生技能培訓基地,提高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的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設備及材料,緩解校內教學壓力。
[1]馬小燕.高職醫學檢驗專業課程改革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3):306-307.
[2]唐陶富,桂重陽,楊曉斌.高職教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改革與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6):153-155.
[3]李敏霞,李曉東,張慧,等.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與辦學特色的思考[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9,21(4):421-423.
G40-03
A
1671-1246(2015)14-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