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競,余昌胤,賈常莎,張良莎,畢小燕,張駿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貴州遵義 563003)
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的思考
李競*,余昌胤,賈常莎,張良莎,畢小燕,張駿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貴州遵義 563003)
在“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宏觀視野下,闡述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關系。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在串聯兩階段醫學教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探討在五年制本科教育階段應從臨床基本能力培養、醫學人文素質培養、整合思維和整合學習能力培養等方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有效銜接。
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教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規范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以實現院校教育質量顯著提高、畢業后教育得到普及、繼續教育實現全覆蓋。作為以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為主體的醫學院校,如何深化臨床醫學專業綜合改革、實現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有效銜接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指醫學專業畢業生在完成醫學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醫師的身份在認定的培訓基地接受以提高臨床能力為主的系統性、規范化培訓,是培養合格臨床醫師的必要途徑,是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醫療衛生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是對招收對象、培訓模式、培訓基地、培訓內容和考核認證等方面的政策性安排。“5+3”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主要模式,即完成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的畢業生,在培訓基地接受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目標是為各級醫療機構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扎實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范地承擔本專業常見多發疾病診療工作的臨床醫師;培訓的內容是以培育崗位勝任力為核心,依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分專業實施,包括醫德醫風、政策法規、臨床實踐能力、專業理論知識、人際溝通交流等,重點提高醫師的臨床規范診療能力,適當兼顧臨床教學和科研素養。國內外長期的醫療衛生工作實踐證明,醫學院校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合格的醫學畢業生,醫學畢業生成長為合格的臨床醫師需要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畢業后醫學教育。
執業資格是專業技術人員依法獨立工作或開業所必需的,由國家認可和授予的個人學識、技術和能力的資質證明。資格考試是國家行業準入制度成熟完善的標志,實行執業資格考試制度也是我國社會管理法制化、規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執業資格考試是檢驗應試者是否具備從事某一特定行業所必需的資格、是否達到從事某一特定崗位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應試者通過考試后,能直接勝任該崗位的大多數工作,并具有該行業特有的基本經驗。
1998年6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從法律上規定我國實行醫師資格考試制度,次年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正式在我國實施。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設立的目的就是評價申請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從事醫師工作所必需的職業精神、專業知識與技能[1]。該法律規定,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可申請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是評價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高等學校醫學專業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指出,要適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探索建立“5+3”(5年醫學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高水平醫師。本科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應建立在“5+3”模式的宏觀視野下,強調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有效銜接,探索一條兩個階段醫學教育有機結合、協同一致的途徑。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在串聯兩個階段醫學教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3.1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的關系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為依據,在總結我國醫學教育合格評估、優秀評估、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七年制醫學教育教學與學位授予工作評估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本科臨床醫學必須達到的各項教育要求。該標準提出的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對臨床執業醫師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3.2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的關系
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是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從事醫療工作的門檻,是檢驗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水平的重要指標。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在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的基礎上向二級學科、三級學科不斷深入,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的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才有資格參加或繼續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在本科臨床醫學教育階段,必須在“5+3”宏觀視野下思考怎樣做好“5”,怎樣銜接“3”,充分發揮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在本科臨床醫學教育階段的導向作用,為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順利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奠定基礎。為此,本科臨床醫學教育應積極改革,主動適應“5+3”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4.1 職業生涯教育
醫學院校從醫學生入學伊始,就應對醫學生進行“5+3”框架下的職業生涯教育,從職業認同、專業思想層面進行探究,使其明確必須通過在校醫學生、實習學生、規培醫生的學習道路,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住院醫生。
4.2 臨床基本能力培養
臨床基本能力指的是在臨床工作中醫師應具備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等,包括學習和掌握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以及信息搜索與處理能力、醫患交流與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與批判思維能力、臨床決策能力、防病治病能力、完成臨床工作及常用技術操作能力[2]。
圍繞臨床基本能力的主要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人才培養。注重學思結合:注重學生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積極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注重知行統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不能片面地將實踐能力等同于基本能力,實踐能力是臨床基本能力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教學實踐中加強醫教結合和臨床實踐教學,嚴格臨床實習過程管理,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醫學生關愛病人、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打破教育局限于教學、教學局限于課程、課程局限于講授、講授局限于課堂的局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求知欲望。
對臨床基本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本科醫學教育階段始終,傳統的“三段式”(基礎、臨床、實習)教學模式,學科與學科間彼此脫節、重復、缺乏整體性,基礎與臨床時間跨度大。在基礎階段,學生學習缺乏目的性;在臨床、實習階段,學生基礎知識遺忘過多,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持[3]。有些臨床基本能力的培養,譬如:職業道德、醫患溝通能力等醫學人文素質,應從入學伊始就有計劃地通過專業思想教育、課程設置、社會實踐活動等逐步實施。
4.3 醫學人文素質培養
最新版本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將醫學人文素質單獨列出,這表明加強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醫學人文素質指醫學人文知識積累和醫學人文精神修養,具體指人通過醫學人文知識積累、人文精神內化形成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養、品格和氣質[4]。
通過營造醫學人文氛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校園文化傳遞人文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可通過人文醫學課程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尤其在低年級階段開展早期臨床教育,能使醫學生獲得激勵和滿足感,幫助他們適應醫療體系,獲得與患者交流的自信,加強專業認同感,樹立職業發展信念[5]。
4.4 評價體系
評價是課程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借鑒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等形式,打破傳統的一次性終結性考試模式,建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將大數據等網絡技術手段運用到考核評價中。形成性評價主要從知識和技能積累、思維能力的形成入手,終結性評價充分模擬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以運用知識和技能等基本臨床能力分析、解決問題入手,兩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在形成性評價中,評價的目的是改進完善;在終結性評價中,評價的目的在于做出判斷,判斷是好是差[5]。
4.5 整合思維與整合學習能力培養
整合思維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院長羅杰·馬丁教授最早提出來的創新思想,他認為,領導者制勝的關鍵在于整合思維,即頭腦中同時處理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并從中得出匯集兩方優勢的解決方案的能力。整合思維是指面對相互沖突甚至對立的模式時,不是簡單地進行選擇,而是能夠建設性地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它們之間的沖突,形成一個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優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6]。
整合思維亦是醫學創新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一個能夠適應醫學教育發展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必備的思維方式。在本科醫學教育階段,一方面,要把握好整合學習的促進因素,不斷促進學生進行整合學習,解決傳統三段式教學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在思維方式的培養上,有計劃地開展整合思維的培養和訓練,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這種能力可稱之為整合學習能力。整合思維的訓練對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工作以及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都有促進作用。
4.6 循證科學
將循證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引入醫學教育領域,開展基于循證科學的醫學教育改革探索,為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銜接奠定更科學、更廣泛的證據基礎,為“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培養質量追蹤評價尋找依據。
[1]黃涔,董志,宗曉琴.由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引發的醫學教育改革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4,13(2):169-171.
[2]潘祥林.臨床醫師基本素質與能力[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3]張潁,耿景海,周增桓.國內外醫學教育標準比較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3):218-220.
[4]楊林波,覃翔.淺論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9(11):183-185.
[5]程伯基.醫學教師必讀——實用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2.
[6]覃忠,王瑋,王祎,等.整合思維理論及其教育意義[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6(6):81-86.
(*通訊作者:李競)
G640
A
1671-1246(2015)24-0005-03
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12年度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2012-ZY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