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若晴,李珍,蘇雁,童文琴
(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 350003)
福建省養老服務業康復專業人才現狀分析
許若晴,李珍,蘇雁,童文琴
(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 350003)
對目前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嘗試通過現代師徒制,探索解決福建省養老服務業發展問題的方法。
福建省;養老服務業;康復專業;人才培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復醫學逐漸得到重視,康復治療專業也成為近年來較為熱門的專業。國家經濟現代化的發展,養老服務是改革開放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結果,是解決老年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但同時也面臨著挑戰[1]。
1.1 人口老齡化現狀
截至2013年底,福建省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為311萬,占總人口的8.24%;8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為64.56萬,占總人口的1.71%;空巢老人有107.69萬人,占老年人口的22.62%。預測到205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將增加到1 026萬人[2]。福建省老年人口加速增長趨勢愈發明顯,傳統依靠兒女養老的家庭養老模式必將受到沖擊。
1.2 老年服務業發展
福建省結合本省實際相繼出臺了相關意見和辦法,為養老服務業發展構建了很好的發展通道,其中養老服務機構是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重要平臺。自2010年以來,為扶持養老機構建設,共投入27.1億元。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2 896個,112.7萬老年人受益,從中得到無償或低償服務的老年人有37 566名,基本實現了全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全覆蓋[3]。
1.3 養老服務機構現狀[4]
目前大多數養老機構醫療服務少,以提供簡單的生活照料服務為主。癱瘓臥床或癡呆的老年人是最需要養老服務的群體,但由于養老機構的風險規避和難以提供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導致養老機構的覆蓋人群出現結構性缺陷,即基本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受到歡迎而拒絕失能、失智老年人。
1.4 老年病康復需求增加
慢性病患病率高是老年人群的一個主要特點。對在福建省城鄉居住半年以上且65歲及以上的1 512名居民進行調查發現[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達85.78%,其中高血壓病、糖尿病、骨關節病、腫瘤等成為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而這些疾病恢復慢、病程長、并發癥多、造成的殘障或功能障礙嚴重等決定了社區、養老機構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有相關醫療人員[6],故老年病康復已成為我國康復醫學事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之一[7]。
有學者做過調查[8],福建省一級、二級醫院的醫務人員是三級醫院的1倍以上,可是康復專業人員結構顯著差于三級醫院(χ2=20.3,P<0.01)。康復醫學專業人員僅占8.2%,其中研究生學歷和本科學歷人員占25.5%,且很多康復科室的學科帶頭人本身是臨床科室轉崗而來,仍然以臨床診斷和藥物治療作為主要手段,可見康復專業人才匱乏。而對于高職而言,康復專業較多成了“本科壓縮型教育”[9],沒有充分考慮到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成了福建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瓶頸。
3.1 意識層面
目前我國各類康復人才不到兩萬人,每年培養的康復治療師僅700名,而我國有康復需求的老年人約有7 000萬,至少需要35萬康復技術人員[10]。國家出臺政策對在養老機構就業的老年醫學、康復治療學、護理學等專業的畢業生提高工資待遇和崗位津貼,可以優先參加政府資助培訓項目及開通職稱評定和職位晉升通道等;科學引導專業畢業生選擇對口單位就業,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人才隊伍,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8]。社會和國家已經意識到老年康復需求增加和康復人才在養老產業中的缺失。
我省為養老服務業發展出臺辦法,構建良好的通道。可是,學校沒有很好地理解高等職業教育在技術與實踐上對學生的要求,過于強調課程本位,忽視能力本位,導致培養的學生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無法發揮人才培養的社會作用。所以做好高職教育、發展好康復專業既是社會的需求,也是學校發展的需要[9]。
養老服務業是陽光產業,目前國家有很好的政策扶持這個朝陽產業,我院看到了老年服務業的市場和機遇——社會對老年康復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現實是專業人才的匱乏及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刻不容緩。我院開設了“精英班”、“特訓班”,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并開創現代師徒制——將以校內導師培訓和校外師傅指導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差異化發展。我院充分意識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找解決對策。
3.2 培養特色
福建省醫藥衛生類高職學校的康復專業基本面向醫院的康復理療科、推拿科及社區的康復治療技術崗位等。省內本科醫學院校都有康復專業,培養的也是理學學士,就業同樣面向醫院和社區的康復科,因此高職院校康復專業必須具有自身特色,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我院試點實行招工招生一體化,與企業聯合參與面試,學院根據企業員工綜合學業成績擇優遴選,同時招為學院的學生,簽訂聯合培養和就業協議,進行“雙元育人”,具有高中文憑的農民工子女及城市貧困家庭子女優先,根據學生層次劃分班級。學習結束后,經社會、企業、學校多方考核合格,教育主管部門認定后頒發畢業證書。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道路,培養特色人才。
3.3 課程設置
國內高職康復專業培養目標基本無差異,進而導致課程體系雷同[9],盲目向一些名牌院校、本科院校看齊,沒有充分考慮到養老產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特色,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福建高職院校中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年護理專業已經開始注重素質培養和開設凸顯老年康復的課程[11]。我院借鑒國外老年健康服務人才培養的經驗,充分考慮國內行業發展現狀,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探討,以企業文化、身體心理素質、人文素質、語言素質培養作為基礎,以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技能標準為核心開發課程模塊,如推拿、刮痧、拔罐、艾灸、中醫食療等,實行分階段培養,每階段組織考取相應職業技能證書。打破傳統教學中課程內容的局限性,深入社區養老一線調研,根據實際需要設置課程內容,增加老年康復方面的課程,并根據崗位需求進行工學交替,分導師進行基礎理論和職業技能的學習,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
我院已實施的康復專業現代師徒制正是從課程設置的技能性和實用性方面構建的符合我院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此外,長期聘請康復醫院醫生擔任兼職教師,聘請康復專家為客座教授,專業課教師在國醫堂跟診。
根據福建省養老服務業康復專業人才現狀進行分析,我院立足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設置的改革和創新,嘗試通過現代師徒制解決福建省養老服務業康復專業人才素質和技能缺乏問題,今后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完善。
[1]王衛平,王國祥.福建省養老服務問題及對策初探[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5.
[2]黃一民.福建老年人口與養老保障問題研究[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7(12):38-39.
[3]滕容,廖振華,任劭喆.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生長環境——福建省“五措并舉”助力養老服務業發展[J].中國民政,2014(6):49-50.
[4]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5]管紀惠,蘇麗壬,陳友蘭,等.福建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養老現狀及需求調查[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4(2):83-88.
[6]肖惠敏,姜小鷹,張旋,等.福州市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護理需求的調查[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8(1):73-75.
[7]崔旭妍.天津市養老機構對康復治療技術人才需求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0):96-97.
[8]劉翠蘭.高校如何培養適應老齡社會需求專業人才的探討[J].老齡科學研究,2014(2):29-36.
[9]方瓊.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對策——以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5):5-8.
[10]潘小群.加快康復人才培養、促進康復事業發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1(31):470-471.
[11]鄭翠紅,陳楚,李淼淼,等.福建省養老機構對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素質要求及校企合作意愿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14(5):506-508.
R195
B
1671-1246(2015)24-0123-02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福建省社區養老服務康復保健人才需求調查與分析”(JAS150992);福建省高等學校應用文科研究中心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