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所 劉瑩
養老保險作為社會制度的構成要素,其出現和發展的時間較早。目前,企業的養老保險作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乎著人們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在疾病、年老以及勞動力喪失的條件下通過社會或者國家獲得相應的救濟,從而保證基本生活不受到影響。[1]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企業養老保險體制就已經趨于成熟并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讓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互相結合,但是,根據我國現階段企業養老保險現狀來分析,其獲得的效果和預期目標存在較大的差距。
由于我國企業保險體制實行的時間不長,沒有較好的經驗,加之資金不足,所以目前我國的企業養老保險并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員工退休之后的退休金的發放,從而造成了隱形債務的積累。同時,由于人們參加養老保險的意識不強,因此,需要利用新人賬戶中的資金來替代發給老人的養老金,這就會從根本上導致新人賬戶轉變成毫無意義的名義賬戶。[2]而這種名義賬戶所選擇的則是現收現付的方式,為了能夠讓企業當其的基本養老金能夠實現順利發放,就會通過個別個人賬戶的基本資金來彌補統籌資金存在的漏洞,從而導致個人賬戶缺乏資金積累,讓個人繳費的作用丟失。
通常情況下,單位給員工的總報酬就是工資的總額,其中包括工資、獎金、津貼以及補貼等,這是企業員工應有的報酬。根據我國現階段的企業養老保險體制分析,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養老保險基數是職工的工資總額,但是很多企業為逃稅和逃費,就使用各種手段把部分收入歸納為工資總額之外,意圖利用這樣的方式避免更多費用的繳納,從而直接導致了總額資金的減少,而且,我國現階段工資非貨幣化和非工資化現象較為普遍,勞動報酬也以各種實物存在,這就導致企業員工工資總額開始減少,降低繳費基數。
有的企業管理和領導階層缺乏社保意識,不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職工養老保險費用繳納,并將其當成企業的一種負擔。還有的企業因為經濟效益波動較大因素的影響,不愿意積極主動地給職工發放獎金或者提工資,并以經濟效益差為借口不給員工繳納養老保險。[3]國有企業改革、人口老齡化以及經濟體制轉變等原因都讓養老保險體制存在很多問題,企業管理和領導階層只有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才能夠保證員工的基本權益不受到損害。
首先,養老基金的安全性是根本,最大程度避免相關基金違規操作的現象。從而實現基金達到安全和完整的地步;其次,做好仰靠保險基金內部控制工作,建立較為系統的內部控制評價工作提示,以便實現各個環節和各個項目都能夠達到相關的要求,實現全面控制。作為企業,有義務為企業職工管理好職工的養老保險賬戶,對職工的繳費情況進行認真的登記;之后,還要能夠做好稽核工作,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企業單位繳費基數和繳費人員加以核實對企業的誠信度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從根本上讓企業自覺的為職工擔當起繳費義務。
首先,需要對應用聯網數據工作效率不斷提升,為了能夠達到養老保險統計工作改進和強化的要求,有關部門要能夠對上報養老保險相關聯網數據,逐漸提升統計工作質量,從而實現數據庫數據和統計報表數據的一致性和完全性。[4]要逐漸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數據整理工作效率,通過對數據分析的應用來提升數據質量;其次,要能夠加大調查研究和宣傳工作力度,緊密結合企業發展需求以及養老保險現狀來研究管理工作體制;最后,還要能夠大力宣傳企業養老保險體制,并詳細為員工講解相關的制度和政策,保證他們能夠積極支持。
我國現階段企業養老保險基金選擇的社會化發放形式絕大多數都是由社會保險部門經辦的,這些經辦部門在國有的商業銀行中為企業職工建立養老金賬戶。并通過這個賬戶進行養老金的發放。所以,要想根本上轉變我國養老金的現狀,進行體制上的改革創新,就必須要加大力度進行網絡化建設。因此,企業養老保險在社會化管理過程中要能夠改進和完善相關內容,建設較為系統的組織機構,保證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
強化現代企業養老保險體制創新建設工作,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工作的逐漸深入,從而在提升企業養老保險社會保險功能的基礎之上,促進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緩解人口老齡化誘發的一些社會問題。只有針對企業養老保險體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選擇有效的解決方案,才能夠保證職工的正常利益不受侵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董惠民.淺談現代企業養老保險體制的發展創新建設[J].財經界(學術版),2013,10:77
[2]鄭康寧,劉艷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問題研究綜述[J].商,2014,05:194
[3]田雙.加強企業養老保險管理若干問題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3,3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