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穎,肖智勇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探索
何 穎,肖智勇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人才培養模式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是促進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保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加快專業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利于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
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
自2010年以來,我校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為指導,以重慶三峽醫藥衛生職業教育理事會為依托,對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創新和探索實踐。本文重點介紹我校的具體做法和取得的一些經驗、成果,以供同仁探討。
我校衛生信息管理專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學生為中心,旨在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性、應用型人才,保證培養對象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與職業要求相適應,實現在校學生職業技能與用人單位崗位要求的無縫對接[1]。
1.1 “一主線”
以衛生信息管理崗位職業能力為主線。培養學生正確開展衛生信息收集、整理、統計、管理、分析的職業能力,以及熟練操作信息系統并維護的能力,切實把教育教學重點放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讓學生成為能夠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計劃生育部門等從事衛生統計、信息管理、信息系統開發、使用與維護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2]。
1.2 “兩結合”
將醫學與信息學知識技能相結合。以“必要夠用的醫學背景知識、嫻熟扎實的信息管理技能”為目標,按照“需用為準、夠用為度、實用為先”的原則,使學生具備醫學與信息學雙重背景,具有一定的醫療衛生知識以及較強的信息管理能力,使知識結構更加系統和完善。
將職業素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注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同時,融入素質教育內容,培養學生高度的職業情操、高尚的職業道德、突出的綜合素質,強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身心素質、醫學人文素質及較好的發展素質,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3 “三階梯”
依據衛生信息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將三年制專科教育分為3個階段,實施階梯式培養。
第一階段(第一、二學期):以素質教育類課程為主,培養學生一定的醫學人文素養;開設醫學基礎、信息學基礎課程,培養學生必要的醫學背景知識、信息學基本技能,加強素質教育,強化學生職業道德,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
第二階段(第三、四學期):以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為重點,突出職業崗位素養,融入職業資格標準,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推行“雙證書”制度,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衛生信息管理理論水平與技能。
第三階段(第五、六學期):以校外實習基地為依托,通過頂崗實習,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強化學生職業崗位能力與綜合素養。通過社會實踐及實習等活動,使學生了解社會所需,按照崗位需求對學生開展職業培訓,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及崗位適應力和勝任力,并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再創新和綜合應用能力,同時提高社會參與能力、學習創新能力和自我意識與動機等特質,使其更好地為社會服務[3]。
我校自2010年開設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以來,投入大量資金用于人才培養模式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學術科研等。首先是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我校從多渠道聘請了高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構建了由28人組成的專兼職教學團隊,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教師9名,占專任教師的36%,均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其次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學校投入約50萬元瘓金,建立3個80 m2的獨立專業實訓室,購置儀器設備80臺(套),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4 981元,有利于學生在實習就業時更快融入工作崗位。同時與6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合作建成校外實習基地,逐步建立了校企(院)合作開展學術科研機制[4]。
國際疾病分類課程尚無國家統編教材,我校專職教師與行業專家通力合作共同開發《國際疾病分類》校本教材,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根據市場調研,將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按模塊化構建,課程共2 973學時,實踐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62%,專業課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導向教學法,很好地做到了“教學做”一體化,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步構建出適合我校特點,滿足學生實習、實訓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習效果,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人際溝通和交流能力。
2010—2014年,本專業每級學生報到率均高出本地區高職院校平均報到率10%以上,且每屆畢業生就業率也高出本地區高職院校平均就業率10%以上,畢業生專業對口率達80%以上。以就業促招生,二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我校大力開展各級各類技能競賽,同時推行“雙證書”制度,在全國醫學信息技術技能考試(MILC)中,每屆學生通過率均在85%以上。調查顯示,3屆學生對我校教學與服務滿意度均接近90%,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知識、能力滿意度達85%。
立足三峽、面向全國、服務基層,滿足行業人才需求,緊貼崗位工作任務,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著力點,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以衛生信息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為基礎,創建模擬數字化醫院環境,創新高職高專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出更多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衛生信息管理人才是我校今后一段時間定位和發展的方向。
[1]沈小平,葉萌,王娟.高職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4,35(4):86-88.
[2]汪長如.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調查分析[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1(4):3-4.
[3]黃成,趙文龍,羅麗娟,等.基于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的衛生信息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2014,13(8):767-771.
[4]闕海寶,白琴.創新人才培養思路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9(6):61-62.
G420
A
1671-1246(2015)07-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