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忠
(上海健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0237)
護理英語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王宗忠
(上海健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0237)
護理英語類課程在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護理英語教材應該體現護理專業職教特色,符合護理專業學生的認知水平;護理英語教育應該致力于培養護生的護理英語交際能力與跨文化護理交際意識。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護理英語類相關課程建設。
護理英語;教材建設;課程建設
隨著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國與世界各國經貿、文化等交流日漸頻繁,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到我國醫院求醫問藥,涉外護理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全國大中型城市對優秀涉外護理工作者的需求與日俱增[1]。與此同時,受全球護理危機的影響以及國家近年來對高端勞務輸出的政策鼓勵,我國每年向國外輸送涉外護理人才的規模不斷擴大。掌握一門外語的護理人才,備受市場青睞。護理院校必須迎接挑戰,抓住契機,培養滿足國內外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國際化護理人才[2]。而要提高護生護理英語水平,尤其是護理英語交流水平,護理英語課程具有決定性作用,以崗位任務為導向、以技能培養為本位的護理英語教材在有效提升護生英語應用能力方面顯得格外重要。
已公開出版的護理英語類教材種類繁多,既包括從國外引進的原版護理英語教科書,也包括國內編者出版的教材。經過市場調查,筆者發現國內已出版的護理英語類教材包括以下3類:護理英語閱寫教程、護理英語聽說教程、護理英語會話教程。代表教材有《實用護理英語》(徐淑秀主編,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年),《護理英語聽說教程》(張鐵鋼主編,科學出版社,2007年),《實用護理英語情景口語》(洪津主編,天津出版社,2010年)等。
絕大多數教材以不同病房為單元進行護理英語教學設計,其中包括急診科、兒科、產科、婦科、老年科、精神科等,試圖包納萬物,但卻造成教材泛而不精;也有教材以不同病種為框架來設計教學,如《新編國際護理英語聽說教程》(沈海燕主編,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2年),該教材包含臨床上并不常見的病例,如頭皮血腫、結腸造瘺術等,但教學難度較大。
現有教材或偏重于選讀大量的護理英語文章,或單純強調英語句型的簡單記憶,缺乏對常見病種的涉外護理技能介紹;在護理英語交際能力、涉外護理人文意識培養方面稍顯不足,真正適合高職層次護理英語教學的優秀教材并不多。護理教育界普遍認為目前英文版或雙語版護理教材缺乏,而為數不多的引進版英文教材難以適應教學需要[3]。因此,十分有必要在現有教材基礎上開發體現高職護理專業特色,符合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認知水平,致力于提高護理英語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目標的教材。
為彌補我院高職護理專業未開設護理英語類課程的不足,筆者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調查分析了在校護生對護理英語類課程的需求度;聯合上海市著名三甲醫院臨床涉外護士組建教材編委會,編寫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護理英語類教材;以選修課形式首次開設護理英語口語課程,為建設護理英語類課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2.1 護理英語教材建設
開設護理英語類課程的必要條件之一是開發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符合高職學生認知水平的護理英語教材。筆者始終致力于護理英語教學研究,多次輔導學生參加國際護理技能大賽并獲獎,曾參加護理雙語師資培訓班,獲得護理專業英語培訓師等資格;積極探索開發新型護理英語類教材,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的臨床涉外護士組建教材編委會,討論教材編寫思路、設計教材編寫章節等,初步編成約十萬字的校本教材《護理交際英語》。
《護理交際英語》采取當今較為流行的涉外護理場景教學形式,旨在提升醫院臨床護士、醫學院校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護理英語水平,使其具備較強的護理英語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熟練使用英語進行護患交流和溝通。教材選用10個臨床較常見的護理交際場景,每章均有Background Knowledge、Dialogues、Role-play Activities、Exercises 4部分。Background Knowledge是簡明扼要的護理英語主題閱讀,幫助學習者快速、準確地了解相關護理知識;Dialogues部分提供了專業、逼真的護患交際案例,包括指導患者辦理入院及出院手續、測量生命體征、輸液指導、疼痛評估、傷口評估及護理、氧療護理、呼吸練習、術前訪談、術后護理、中段尿及24小時尿液收集、護士交接班等臨床護理場景,實用性非常強;Role-play Activities部分通過主動、積極的語言輸入,測試學習者能否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出;Exercises部分包含形式多樣的護理英語練習題,幫助學習者鞏固學習成果,拓展學習內容。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要,教材提供了各章節內容的中文翻譯,還收錄了美國注冊護士執照考試(NCLEX-RN)樣題、常用護理英語詞匯等,為學習者參加國際護理資格考試打下良好基礎。
2.2 護理英語需求度調查
2013年4—5月,筆者設計并發放了“護理英語學習需求調查問卷”,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護理英語類課程需求度。調查內容包括開設此類課程的必要性、課程意義、課程形式及內容、學生學習興趣等。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2011級護理、助產專業兩個班級、2012級護理專業兩個班級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21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95.2%;其中有效問卷190份,有效率95.0%。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分析。
結果顯示,79.0%的學生“同意”或“非常同意”開設護理英語類課程;70.6%的學生認為需要推廣護理英語類課程;67.3%的學生認為開設護理英語類課程很有意義;73.1%的學生認為學習護理英語能提高其護理英語水平;78.9%的學生認為學習護理英語有助于滿足未來護理工作需要。對于護理英語類課程的開設形式,47.0%的學生認為應該采取必修課形式,45.0%的學生認為應該以選修課形式開設,兩組數據比較接近;63.0%的學生認為教學應該采取實踐課形式,34.0%的學生認為應該采取理論課形式。70.0%的學生認為護理英語類課程應該重點培養護理英語交際能力,另有55.8%的學生認為培養護理英語閱讀能力也很重要。67.3%的學生表示對護理英語類課程比較感興趣,如果開設此類課程,自己會選修。
調查數據表明,護生在學習大學英語等普通英語課程的同時,非常渴望學習與專業吻合度較高的護理英語類課程。
2.3 護理英語課程建設
我院高職護理專業共開設3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程,總計144學時,主要學習《大學英語》1~3冊內容,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大學英語3級考試。然而,該課程很難教會學生在醫療護理實踐中進行有效交流[4]。為提高學生護理英語交際能力和職業素養,筆者首次面向護理專業、助產專業學生以選修課形式開設護理英語口語課程(32課時),以《護理交際英語》為教材,學習10個臨床最常見的涉外護理交際場景,教學形式活潑,采取小組討論、PBL教學、角色扮演、筆試口試相結合等多種教學手段,并進行形成性教學評估,學生選課熱情高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結束護理英語口語課程教學后,筆者進行了教學效果評價,包括學生評價和教學督導評價兩方面。結果顯示,79.5%的學生認為開設護理英語口語課程很有意義;79.5%的學生認為學習該課程提高了其護理英語水平;84.1%的學生認為學習該課程有助于未來的護理工作;74.9%的學生認可該課程所采取的實踐課教學形式;81.8%的學生認為校本教材《護理交際英語》適合自己的水平;79.5%的學生認為授課教師了解護理英語,講課很輕松。學院教學督導在聽課后認為,該課程教學環節設計科學合理,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理念,貼近護理專業職業場景,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護理英語類課程在整個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高職院校不能只強調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建設護理英語類相關課程。與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更為貼近的護理英語教學往往更能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專業素質和職業涵養。應該在學生已具備初步英語能力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其護理英語交際能力與跨文化護理交際意識,不斷提高學生語言交流和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期護理事業發展的要求。
[1]王宗忠.常見涉外護理場景教學的探索[J].上海健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27-29.
[2]杜峻,何華英,王素芳.雙語教學在內科護理學中的實踐[J].現代護理,2005,11(16):1345-1347.
[3]劉水.淺析護理雙語教材的編寫模式[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6):458-460.
[4]李偉,商磊石.發展高職護理雙語教學[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6):70.
G423.07
A
1671-1246(2015)07-0135-02
注:本文系上海高職高專院校教學內涵建設085工程(20130850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