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予寧,王俊華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孤殘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運行現狀研究
陳予寧,王俊華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目的] 為了提高孤殘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水平,推動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以及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好的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方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半結構式訪談法、歸納分析法等方法,通過對相關單位的實地調研對我國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的衛生服務運行現狀進行了研究與分析。[結果] 調查發現兒童福利政策執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不順、政策存在覆蓋缺陷、政策落實中與地方銜接不暢、開放程度有限、社會主導性不強。[結論] 應當理順政府部門分工,完善問責機制,進一步細化被救助兒童分類,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引導兒童福利院開放化發展,激勵廣泛的社會參與以更好地推動孤殘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的發展與完善。
孤殘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
孤殘兒童的生存與合理的醫療服務問題亟需得到足夠的關注,這已然是關系著我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的重要公共事務之一。孤殘兒童缺乏來自家庭的關愛,國家建立了由國家民政部門舉辦,國家出資的兒童福利院去收容這些無依無靠、無人撫養的孤兒、棄嬰和殘疾兒童以保護兒童的公民權利,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的權利,然而其力量仍十分有限。
1.1 孤殘兒童現狀
我國孤殘兒童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根據民政部2010年統計數字顯示,我國0~17歲的各類殘疾兒童共計5,042,000名,大約占殘疾人總數的6.08%[1]。2012年,我國正式登記在冊的孤兒數約為57.0萬人,其中集中供養孤兒9.5萬人、社會散居孤兒47.5萬人,比2011年大幅增長[2]。在這兩類兒童中,存在一種關系緊密的交集,即殘疾兒童在孤兒總量中占較大比例。其中,集中供養的孤殘兒童,其衛生服務由所在福利機構負責,水平高低由該福利機構供給程度決定。
1.2 福利機構的發展及醫療衛生服務概況
我國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率較低,寄養家庭的社會接納程度不高,因此兒童福利院作為一個旨在對無家可歸的孤殘兒童進行集中撫養和照顧、促使其得到良好的康復和平等的教育機會的機構,其存在十分必要。2001年3月,中國民政部開始實施《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對兒童福利機構在兒童膳食、護理、康復、心理、教育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標準,并對兒童福利機構的設施、設備及工作人員數目等作了規定。截止2013年底,全國共有兒童福利機構529個,較上年增加66個;床位8.7萬張,比上年增長12.7%[3]。在衛生服務方面,《國家級福利院評定標準》第6條中規定?有一支適應工作需要的專業化隊伍,其中醫療康復專業隊伍中必須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國家一級福利院醫護人員應占全院職工總數的70%以上,國家二級福利院應占65%以上?。第8條規定?有基本的現代醫療康復設備?。實際運行中,兒童福利機構的衛生服務通常是通過在院內設置醫務室與康復訓練室的方式提供的,一些機構有與本院長期合作且對本院兒童開設綠色通道提供醫療便利的兒童醫院,由社會公益組織以及當地兒童醫院組織的義診、定期體檢也是補充方式之一。
1.3 福利政策現狀
在2006年之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的生活保障政策。2009年2月和6月,民政部先后下發《關于制定孤兒最低養育標準的通知》(民辦發〔2009〕4號)和《關于制定福利院機構兒童最低養育標準的指導意見》(民發〔2009〕77號)兩個重要文件。從保障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和成長發育的需要出發,針對福利機構兒童殘疾比例高、殘疾種類多、營養康復和醫療需求大的特點,經測算論證,建議福利機構兒童最低養育標準為每人每月1000元。至此我國才逐步邁出了為孤兒基本生活建立制度性保障的實質性步伐,將孤兒問題放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重要位置。2010年11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0〕53號)正式下發,對孤兒安置、基本生活、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政策措施作了全面安排和系統規范[1]。
其后,各省市積極出臺了各自的孤兒生活保障政策。如2013年江蘇省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我省棄嬰(兒)相關工作的通知》(蘇民?!?013〕28號),蘇州市按照相關規定將棄嬰(兒)接收及辦理收養工作流程做了具體的規定,使得棄嬰的權利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至此,我國對孤兒的福利保障體系初步建立。
隨著對于孤殘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重視,我國的孤殘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的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關于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的相關制度保障中提到衛生服務具體保障的較少,相關福利機構的衛生服務現狀及其與兒童醫院的銜接也仍然存在不足。
2.1 兒童福利政策執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不順
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運行中各方缺乏協調與整合機制,職責不明確[4]。如殘疾人聯合會主要為殘疾人服務,但在實地調研中,可以發現殘聯并不負責兒童福利院內的孤殘兒童。實際上殘聯在保障殘疾人的權利方面有很多經驗以及資源是可與福利院的孤殘兒童實現共享,忽視這樣的聯系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另外除民政局外,其他政府部門關于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運行機制的管理并沒有十分清晰的界定。
2.2 部分社會殘疾兒童未被納入兒童福利體系
研究還發現,我國的孤殘兒童福利事業所提供的保障中目前還存在一部分沒有覆蓋到的群體——未及時被福利院及派出所認領并救助無效的棄嬰。以蘇州市為例,蘇州市孤殘兒童的醫療費用都得到了很好地保障,尤其是到了福利院的殘疾兒童,其醫療費用都能夠實報實銷。然而未及時被福利院及派出所認領并救助無效的棄嬰的治療費用成為了醫院的壞賬,給醫院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同時這也體現了棄嬰(兒)接收及辦理收養工作的程序比較繁瑣,造成了一些不便。
2.3 缺乏專門和統一的兒童社會福利基本法
盡管我國關于孤殘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的政策在不斷完善,但針對孤殘兒童的保障政策仍然有限,并且仍然缺乏系統的、完善的、有針對性的保障兒童社會福利法律法規,尤其是缺乏國家層面的統一[5]。法律體系的不完善也是造成社會難以參與其中的原因,民間參與沒有法律保障,因此很難實行,不利于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實際生活中存在的許多狀況與現有政策不配套。
2.4 政策執行落實有難度
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以保障孤殘兒童的權利,然而由于這些政策較為分散,地方政府難以全面的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與本地區經濟、文化情況相銜接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地區的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發展狀況受地方經濟狀況影響較大。
2.5 兒童福利院的開放程度有限
多數發展較為良好的兒童福利院都設定了自己的康復點、與培智學校有合作,但在調查中,可以發現福利院對兒童醫院的開放度是不夠的,專業人員之間技能的交流溝通很少。另外,福利院的網站管理監督不夠透明,信息不夠全面,更新不夠及時,沒有形成對外的開放化模式。
2.6 現行兒童福利政策社會主導性不強
兒童福利事業雖由政府主導,但個人和社會團體的力量仍不容忽視,實際運行中,其社會力量參與仍然有限。如蘇州市多家兒童福利院為了盡量使院內殘障兒童有家庭的概念,采取招募志愿者組成?類家庭?模式,但在調研過程中,福利院工作人員反映實際操作過程并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愿意參加的志愿者仍然有限。第三部門的進入渠道不暢通,社會力量沒有形成制度性的支持。
以我國蘇州、臺灣地區為例,總結歸納先進地區發展經驗如下:
3.1 長效的經費投入機制
2010年蘇州市民政局、財政局就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對孤兒的認定標準和認定程序進行規范,并建立孤兒基本生活保障自然增長機制,孤兒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蘇州市現在的福利院兒童的養育標準仍高于其他城市。除單一的蘇州市標準為每人每月1760元外,養育標準還包含省、部補貼。如蘇州昆山,自2013年7月1起,對社會散居孤兒和福利機構集中供養孤兒的補助金,已從原先的每人每月850元、1400元,提升到每人每月1000元和1600元。蘇州市享受這項待遇的孤殘兒童有300多名,每人每月1400元的標準是從2011年開始施行的。與此同時,這次養育標準的提高還惠及到由民政部門監管的社會寄養散居孤兒以及事實上無人撫養的未成年人,政府將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標準,提供養育津貼。
除此之外,蘇州市相城區孤兒與低保戶享受同等醫療救助待遇,門診每年可以享受1700元的醫藥費用補助,住院免繳起付線,住院治療費用按醫療保險結付后,個人自負部分還可以享受85%的救助,剩余自負。自費費用達到一定標準的,還可以再次享受年度救助和自費救助。
蘇州市的福利中心集中供養孤兒醫療費用較大的由區財政兜底保障,散居孤兒醫療費用負擔較大的由區慈善會重點傾斜保障,在各類結報、救助基礎上,還可以給予3000~10,000元的幫扶補助。
3.2 較為健全的孤殘兒童醫療康復方案與環境
在蘇州市的兒童福利院,新入院兒童進院后,需進行一個月的觀察體檢。在這一過程中,福利院會根據兒童身體與心理情況,制定針對性保育計劃。而每一個兒童所有的醫療記錄都會存入檔案,一人一檔。同時,殘疾兒童按階段性的康復計劃實行狀況進行再評估,并依此制定新的康復計劃。針對院內兒童大多數為多重殘疾的情況,福利院為每個孩子都設計了獨特的康復治療和教育方案,無法康復的兒童在成年后也能夠轉移至殘疾人中心,繼續接受康復治療。
此外,蘇州市兒童福利院各崗位工作人員都是憑證上崗,并在兒童醫院進修;還參加院內組織的各種技能培訓以及心理溝通技巧,以維持工作人員的穩定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福利院工作人員的護理水平,也有利于兒童的康復治療。
臺灣地區修訂了《少年及兒童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對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的托育人員、早期療育教保人員、保育人員、生活輔導人員、心里輔導人員、社會工作人員、主觀人員應具備的資格分別進行了說明[6]。
3.3 緊密聯系社會機構與企業,拓寬資金來源
蘇州市福利總院兒童福利中心位于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之內,除自身設有醫務室,擁有康復部門,有自己的保健醫生、護士等之外,福利總院的老年中心和精神病中心有自己的醫院,所以兒童常規性疾病能夠在院內得到有效醫治。在此基礎上,蘇州市福利總院兒童福利中心有定點合作的醫療機構,會提供定期上門服務。
其醫用器械由政府撥款采購,另一方面由基金會、愛心企業捐贈。在企業捐贈方面,福利院會和企業就捐贈物品種類、數量進行協商。院內兒童的部分日常用品也是由愛心企業捐贈的。
福利院兒童突發重大疾病,或需要使用國外進口較為昂貴的藥物或醫療器材時,福利院會盡力為其提供優質的治療條件。所產生標準費用之外的昂貴費用多由蘇州市的企業捐款。蘇州市的多數企業實力雄厚,社會責任心強,愿意承擔這樣的社會責任。拓寬福利院運行的資金來源渠道既能夠提高兒童福利院的衛生服務水平,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財政的壓力。
3.4 兒童福利院定點合作醫療機構開設綠色通道
蘇州市的福利院與定點合作醫療機構開設了綠色通道,保證了在住院條件緊張的情況下福利院兒童也能正常接受治療。并且在就醫時,福利院的兒童可直接接受治療,不用預付押金,真正實現了?先治療,后付款?。這是定點合作醫療機構基于福利院兒童醫療費用有保證并從不拖欠的情況給予福利院的便利之處。定點合作醫療機構會按月與福利院對本月的醫療費用進行結算。
3.5 寄養模式人性化,有效整合社會資源
對于部分被領養可能性較小的殘疾或疾病比較嚴重的兒童,蘇州市的福利院采取寄養方式,也就是通過在社會上尋找志愿家庭,把孩子們送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以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為例,該院目前有三個寄養兒童定點——西山、東渚以及市區??紤]到寄養兒童智力和肢體會存在障礙,無法進入正常的學校,在西山和東渚的社區設有專門的教育點。福利院除借助東渚社區提供的教室,并且設立一個康復點,聯合社區服務站,利用了社區的醫療資源。院內醫生每月去各康復點給孩子做體檢,并對寄養家庭的家長進行輔導、教育,普及醫療知識、康復知識及安全教育??祻歪t生每周會有兩天到康復點對家長進行康復指導。此外,福利院還招募?愛心父母?,在院內推行?類家庭?模式[7]。
在大陸地區,寄養在社會家庭中的孤殘兒童的比例仍然較小且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缺乏家庭化服務的觀念。而臺灣地區實行以家庭服務為核心的兒童福利,臺灣地區兒童福利法認為家庭是兒童及少年成長的最佳環境,兒童應享有家庭的妥善照顧[6]。
3.6 志愿服務團隊專業化
為維護福利院正常工作秩序,保證福利院兒童的安全,蘇州市的兒童福利院都對社會各界的志愿服務進行了限制。如蘇州市吳中區兒童福利院只接受蘇州市小紅帽義工組織的志愿服務;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兒童福利中心與專業團隊?蘇老師工作站?進行合作。還開展了?心靈花園?的項目,與院內的兒童結隊,以游戲的方式提供心理服務。早期教育也有?福彩媽媽?團隊等各方志愿團隊提供長期服務。其中,?福彩媽媽團隊?是蘇州福彩協會成立的專業化愛心組織,于2012年7月31日在蘇州市社會福利院兒康部宣布成立。?媽媽團?每周五下午分組前往該福利院,配合開展親子教育,在互動中讓孤殘兒童感受母愛。
3.7 整合性的福利服務網絡
臺灣地區兒童及少年福利事業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政府與民間、機構與機構、不同專業人員、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等的整合性的福利服務網絡[6]。
蘇州市也有較好的示范部門。2012年蘇州市兒童福利指導中心啟動工作。蘇州市兒童福利指導中心通過從家庭——社區——兒童指導中心——民政部門,分層次建立聯系服務網絡,以直接監管以上五城區——帶動相城、吳中區——指導五縣市為工作目標,圍繞為監護人提供政策咨詢、育兒知識輔導和康復技能訓練、勞動就業指導等服務保障、管理監督內容展開工作,確保兒童福利制度得到落實。
4.1 實現孤殘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必然性的理論依據——社會福利理論
孤殘兒童福利事業是社會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給予孤殘兒童必要的福利保護,能夠彰顯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程度。孤殘兒童作為社會中最為弱勢的群體,無論其是否能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他們都是我國合法的公民,也就是社會福利理論所指的?立法和政策劃定范圍之內?[8]。因此,他們的利益有權得到社會的滿足與保障。正如蒂特馬斯的在社會福利理論中闡述的那樣,社會服務是一種投資,社會福利制度的責任包括增進個人和社會福祉,弘揚利他主義[9]。為殘疾兒童提供社會服務就是投資社會,這種對于弱者的幫助既是增進個人福祉也是增進社會福祉,更是很好的弘揚了利他主義。同時,改善和提高孤兒的衛生服務水平在現實意義上實現了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建設和諧社會。
4.2 理順政府部門分工,完善問責機制
兒童福利院是民政局的下屬事業單位,除此之外,在兒童社會福利方面的相關管理部門應明確自身職責,明顯界定分工,并在官方網站或其他途徑告知廣大群眾,確保民眾在遇到問題時能準確地找到相關部門,使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建立多方聯動救助機制,充分發揮民政部門、衛生部門、殘疾人聯合會、商業機構、慈善組織各個部門的作用,為孤殘兒童提供多層次的保障。建議設立獨立的兒童結算部門或者兒童福利管理機構,其中還要設有專門為孤殘兒童福利服務的部門,作為組織者協調其他相關部門,并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這個主管機關與其他相關部門的責任,建立職責明確的兒童福利行政組織體系。此舉也有利于更好的建立長效的經費投入機制。
4.3 進一步細化對于被救助兒童的分類
對于需要被救助、關愛的弱勢兒童群體來講,細化其分類有利于結合各個種類的特色給予更為貼合的保障。關注未被社會福利覆蓋的更特殊的群體——未來得及被福利院及派出所認領并救助無效的棄嬰。如果這部分更為特殊的群體醫療費用能得到制度的保障,事后得到政府的實報實銷會對提高醫院對于這個群體所處階段的兒童的治療積極性以及搶救質量起到重要作用,從而提高棄嬰的存活率,實現嚴格意義上的兒童福利保障全覆蓋,促進社會衛生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
4.4 建立健全兒童社會福利基本法
針對目前關于兒童社會福利事業的法律法規缺失的狀況,立法機關應在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全國層面統一的保障兒童福利的系統的、完善的、專門的法律法規,健全孤殘兒童的綜合保障機制,規范兒童福利院的發展并為民間參與(個人與民辦福利院等)提供制度的保障,切實保障兒童社會福利。同時,為了更好的保障孤殘兒童的權利,應當從法律層面上去提高對于孤殘兒童家庭服務的重視程度,政府應當出臺更多的政策去鼓勵、引導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孤殘兒童的寄養家庭的隊伍中去。
4.5 加快國家政策的落實,結合實際情況做好銜接與整合
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以保障孤殘兒童的權利,雖這些政策較為分散,但地方政府必須重視相關政策的落實,并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具體情況做好銜接與整合[10]。
4.6 引導兒童福利院的開放化發展
隨著兒童福利事業的不斷推進,兒童福利院內部條件不斷完善,衛生服務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此基礎上,福利院若進一步能加強與兒童醫院、培智學校的交流,并且將院內情況進行開放化的展現(如引用先進的智能管理系統并結合網站進行宣傳介紹),將有利于人才、資金、新的管理觀念的引進以及社會對于這部分弱勢群體的關心與關愛,推動兒童福利院衛生服務的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
4.7 制定相關政策,激勵社會廣泛參與
為了提高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水平,政府政策應當重視社會作用,不僅僅局限在政府層面。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無論是資金的來源還是需要被提供的服務,兒童福利事業要面向全社會,征集社會力量,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政府可采取獎勵模式,通過一系列的獎勵措施來激勵社會群眾廣泛參與。整合目前松散的志愿者個體,培養有組織、有規模、與福利機構長期合作的志愿者組織,以填補部分志愿服務領域人數的缺乏,如?類家庭?模式。同時也有利于兒童福利院對于民眾的參與的管理,提高福利院兒童生活的質量。應改革兒童福利事業的資金籌集方式。除了民政局對福利院的撥款之外,更應該倡導全社會奉獻愛心,募集社會捐助,使愛心慈善組織、愛心企業、普通人民捐助也能成為維持兒童福利機構正常運轉的重要部分。
4.8 實現兒童福利機構衛生服務的科學化管理
首先,兒童福利機構要建立健全的孤殘兒童醫療康復方案,嚴格實行一人一案,根據每個兒童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康復規劃,給予不同的照顧方式與教育引導。鑒于孤殘兒童的特殊性,福利機構應當更好的保證其成長環境人員的穩定性,以便身處其中的兒童心理也能健康的成長。此外,兒童福利院定點合作醫療機構應當對福利機構的兒童開設綠色通道,實行?先治療、后付款?,既簡化了福利機構兒童看病的程序、減輕了管理人員的負擔也更好的保障了這一弱勢群體的利益。還有,兒童福利機構應當保證志愿服務團隊的專業化,通過一定的對于志愿者團隊的限制管理實現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福利機構應當認識到家庭環境的重要性,建立人性化的寄養模式,鼓勵更多的寄養家庭的參與[11]。
綜上,促進孤殘兒童福利事業衛生服務的提高不僅需要政府出力,還要積極調動社會力量;不僅需要給予重視,還要找對方法。蘇州的孤殘兒童福利事業的衛生服務運行中有很多具有特色又收到良好效果的做法,值得全國的其他地區學習。同樣的,臺灣地區給予孤殘兒童具體化的法律保障的形式也值得借鑒。孤殘兒童應當得到更為科學、規范的衛生服務保障,以便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好的實現衛生服務的均等化,不斷提高我國的社會福利水平。
[1]尚曉援,王振耀,高華俊,等.2011年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EB/OL].(2012-08-21).http://www.childwelfarecn.org/law /report/134.html.
[2] 高華俊,高玉榮,李 潔,等.2013年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EB/OL].(2013-12-30).http://www.childwelfarecn.org/la w/report/2908.html.
[3] 民政部發布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4-06-17).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 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4] 仇雨臨,郝 佳.中國兒童福利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9,(2):26-30.
[5] 陸士楨,徐選國.適度普惠視閾下我國兒童社會福利體系構建及其實施路徑[J].社會工作,2012,(11):4-10.
[6] 易 謹.我國臺灣地區與日本兒童福利法律制度的特色與啟發[J].青年探索,2012,(2):21-26.
[7] 胡 奇.完善中國孤殘兒童福利制度的國際比較研究[J].社會福利,2012,(9):31-37.
[8] 胡象明.廣義的社會福利理論及其對公共政策的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5(4):426-431.
[9] 理查德·蒂特馬斯.蒂特馬斯社會政策十講[M].吉林:吉林出版集團,2011.
[10] 陳 靜.孤殘兒童社會保障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2,(2):21-25.
[11] 韓 晶.目前孤殘兒童家庭寄養特點及濟南家庭寄養模式創新[J].工會論壇,2012,18(6):158-159.
(本文編輯:鄒 楊)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welfare health services to 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CHEN Yu-ning, WANG Jun-hua
(Politic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China)
Objective To improve welfare health services level to 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so as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s better in a larger scope. Method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half-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conclude analysis.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welfare health services to 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through field research to the relevant units.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unsmooth, policies covering was flaw, communication with the local was blocked, openness was limited and social dominance was weakness when the welfare policy of 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was operating .Conclusions It needs to straighten ou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working division, perfect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refine the types of salvation children further, perfect relevant laws system, the openness of children’s welfare association needs to be enhanced and encourage whole society participation of welfare health services to 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orphan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welfare, health services
R197.1
A
1003-2800(2015)09-0544-05
2015-05-12
蘇州大學第十七批大學生課外學術科研基金項目(KY2015267B)
陳予寧(1994-),女,內蒙古鄂爾多斯人,本科在讀,主要從事行政管理與衛生事業管理方面的研究。
王俊華(1954-),女,江蘇蘇州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衛生事業管理、政府治理與衛生政策、衛生服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