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全
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因其在博弈論、產業組織理論、經濟規制和機制設計等方面的卓越研究獨享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讓·梯若爾研究的特點之一就是追求理論的實踐價值,注重理論的實用性和政策功能。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和材料就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和由此相決定的人和組織的行為模式,因此,經濟學理應能夠解釋、穿透、批判真實世界,并產生經世、濟世的功用。當然,這些功用并不是來源于道德要求和利他主義(其它人文社會學科或許有如此訴求),而是來源于對真實世界的深刻把握以及人類選擇的應對真實世界的規則。理解讓·梯若爾的經濟學成就或許要從“我們置身于什么樣的真實世界”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真實世界”入手。
亞當·斯密開創的經濟學“古典傳統”承認:人的利己動機驅動之下選擇恰是有效率的,并推動整個社會福利的增進,這可謂“市場的力量”。亞氏命題暗含著兩個前提:市場機制完全有效,政府是盡責無偏私且信息完全的“守夜人”。但這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因而這也遠不是經濟學的終結。真實世界究竟如何?需要后來者作出回答。讓·梯若爾說:我們生活在充滿博弈的世界之中,個人、組織及至國家無有例外。他對博弈論的重視并傾注心血著力研究,使博弈工具成為其主要方法論之一,既表明他對稀缺世界中利益博弈具有普遍性這一“古典傳統”的傳承,認可市場的力量,又表明他更加清楚真實世界和博弈環境的復雜性,需要解決市場失效問題,也要解決機制的有效性問題,政府的力量不可或缺。
博弈論揭示的是不同復雜程度下人們的選擇,每個人都力圖選擇于己有利的“占優策略”,而不必然會顧及整個社會的非福利生產的交易費用大小和社會福利的增減。讓·梯若爾研究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壟斷、合謀、政府采購和公共品供應企業的低效率等都是真實世界的客觀存在。這是我們這個世界并不完美的表現之一。
理解現實世界的不完美,必須揭示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真實狀態:決策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正因為如此,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一直困擾著我們:企業管理層會利用信息優勢和實際控制權損害股東利益,消費者因不了解產品性能和成本而接受質次價高的產品,股票市場時發內幕交易,政府采購、公共品供應會因企業虛報成本、騙取補貼而使財政蒙受損失,用人市場包括官員選任會淘汰披露真實信息的誠實者而取用謊報信息的造假者,監管者也會因信息不足而留下很多監管漏洞甚至會采取與監管目標相悖的逆向激勵。“無知之幕”籠罩著我們,使我們經常面對著無法約束的代理人、交易對手的“剩余行動”,這是世界真實狀態之二。
真實世界還面臨著不完全契約、制度和法律盲點的困擾,也就是說,我們訴求契約、法律制度之時,總會感覺到契約和制度的稀缺性存在,或者說與“剩余行動”相對應,還存在著制度監督、約束不完全的“剩余條款”。
如何應對并不太完美的真實世界?如果從讓·梯若爾的理論中得出“全能政府”的推論就大錯特錯了。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讓·梯若爾與主流經濟學并無沖突,他對國有企業的低效率的認識同樣深刻,他對政府的角色同樣定位為裁判而非市場上的運動員,他同樣強調利益集團對政府行為的干擾存在,他對政府采購和政府公共品供應的特殊關切也表明他對權力尋租問題的警惕。他的獨到之處,是強調輕型政府,監督強而有效。
政府的職能還是要體現在解決市場盲點,提供良好的競爭環境上和必要的公共服務上。而規制和監管的必要性恰好表明對良好市場的需要。在規制對象上,他著重研究的是政府采購行為、代政府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企業以及壟斷企業,也包括對企業產品質次價高現象的控制和企業外部性行為的控制。在機制設計上,他強調的機制的有效性,要通過激勵相容(保持激勵手段與目標的一致性),制度性承諾的可靠性以及引入聲譽效應的作用,要能夠限制壟斷和串謀,限制機會主義行為。在政府行為上,他強調的政府監管的獨立性,防止利益集團的游說干擾,也不能陷入民粹主義;還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不能在企業投入了大量資本的情況下改變先期承諾“敲竹杠”,要在重復博弈中使企業得到長期回報而不至于產生“拿了補貼就跑”的機會主義;對政府官員則要激勵其“社會性偏好”而公正行事。
讓·梯若爾獲獎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對“市場力量和規制的分析”做出的杰出理論貢獻,請注意,是市場的力量和政府規制兩個方面,不可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