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做好新形勢下審計工作,廣大審計工作者一要胸懷全局,牢記責任,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當好重大政策落實的“督查員”,加強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跟蹤審計,完善關鍵環節的審計監督制度,全力推動改革發展政策和重大項目落地,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發揮獨特的促進作用。二要牢牢盯住公共資金使用,當好人民利益的“守護神”。念好權力運行“緊箍咒”,既不能讓資金“趴在賬上睡覺”,更不允許資金跑冒滴漏和被擠占挪用。特別是各項民生資金,都是事關群眾饑寒冷暖的保命錢、救濟款,決不能被“鯨吞蠶食”。要瞪大“火眼金睛”,及時發現和揭露違法違紀問題和重大風險隱患,切實起到審計反腐“尖兵”作用。三要打造一支素質高、業務精、作風優、能打硬仗的“審計鐵軍”。正人先正己,要不為各種誘惑所迷,不為各種壓力所屈,站得直、腰桿硬,秉公用權,依法審計、廉潔審計,做到監督不缺位、履職不越位、用權不錯位,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審計,增強審計的公信力。
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2014年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扶貧機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年初確定的減少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的減貧任務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6年時間,扶貧開發任務仍艱巨繁重。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推進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用好建檔立卡成果,發揮好駐村幫扶干部作用,因地制宜發展貧困地區特色經濟。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培訓。落實社會扶貧支持政策,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要細化實化貧困縣考核、約束、退出等機制改革措施,促進“真扶貧、扶真貧”。
陳政高(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
2014年以來,房地產市場迅速變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或配合有關部門,強化地方調控主體責任,及時調整了限購、差別化信貸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費,總體上保持了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房地產市場供求狀況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即:一方面,房地產業的走勢,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另一方面,房地產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整個經濟運行。
韓長賦(農業部部長):
三權分置,就是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實現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從“兩權分置”過渡到“三權分置”是巨大的政策飛躍,既可以維護集體土地所有者權益,保護農戶的承包權益,又能夠放活土地經營權,解決土地要素優化配置的問題;既可以適應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讓農村勞動力放心轉移就業、放心流轉土地,又能夠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的形成。
閻慶民(銀監會副主席):
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業發展的外在環境和內在條件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金融業要逐步回歸“適度增長”。“適度增長”是金融新常態的表現之一,與經濟增速放緩相適應。如果經濟增長速度維持在7%左右,而金融行業的增速卻保持在20%-30%,這顯然不合理,也不可持續。
李毅中(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壟斷行業改革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難點和突破口。壟斷性行業指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城市公共服務、金融服務等,例如鐵路、石油、公路、電信、國防科技等行業。而壟斷行業的產業鏈都很長,應該打開來看,要放開競爭性業務,對壟斷性業務要實行特許經營。推進壟斷行業改革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進一步“放開”競爭性業務,多種社會資本都可以進入;制定非公資本進入壟斷型業務“特許經營”;向非公資本推出重大投資項目。國務院政策要制定時間表、路徑圖、落實到部門、行業、企業、項目。即改革一定到落實到具體項目上。
王允貴(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司長):
盧布暴跌原因非常復雜。盧布的貶值,必然表現為人民幣的一定升值,希望廣大企業機構在中俄經貿過程中合理利用遠期、掉期等金融工具,合理避險,鎖定風險,推動中俄經貿發展。中國是大型開放經濟體,對此保持足夠關注。不過,總體來看,盧布暴跌對中國的相關影響現在還沒有完全顯現,尚待評估。
馬駿(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
2015年中國經濟同時面臨上行動力和下行壓力,宏觀政策需要根據經濟、金融狀況來微調。即使經濟增長略有減速,就業也不會出現大問題,因此不需要采取一些強刺激。2015年需要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
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未來處于“常規發展”當中的中國經濟將呈現出下述三個特點:一是增速還會進一步放緩,短期內或有來回反復,但長期趨勢向下;二是經濟結構發生更大變化,變得更為平衡,以后消費占比將提升,同時大眾消費開支大幅度擴張可能成為全世界最精彩的故事,尤其在家電家具、通訊交通、文化教育旅游、其他服務尤其是金融服務領域會看到很多大眾消費新擴張;三是產業升級不斷加速,升級成功我國就會轉變成為高收入國家,若不成果就可能長期困于中等收入陷阱。
陳家澤(農村土地問題專家、成都市社科院原副院長):
宅基地作為農民重要的財產權益,限制其自由流轉影響了農民收益。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權作為進城落戶的條件的做法,又降低了農民進城意愿。在未來的探索中,可以為宅基地流轉設置期限,使得農民既可以獲得宅基地流轉收益,又可以在約定時間收回宅基地,以保障其在農村的財產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