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抗抗,劉梅娟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廣東廣州510515)
從肝硬化護理教學談臨床前瞻性主動護理模式
李抗抗,劉梅娟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廣東廣州510515)
通過在內科護理學肝硬化教學中設計開放式思維教學教案,探討主動護理模式在臨床中應用的意義。要求教師不斷復習各種醫學基礎知識,并將其與臨床疾病相聯系,尋找內在聯系,用簡單的關鍵詞聯系疾病的發生過程和發病特點,使學生在學習時易于記憶、掌握,形成開放式思維方式,提高學習、復習基礎知識的熱情,使其在今后的臨床護理中針對疾病特點,變被動為主動,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
護理教學;肝硬化;主動護理模式;開放式思維方式
在對病人進行疾病護理時,如何從被動執行醫囑,到主動觀察疾病變化、了解病人需求及治療效果,是護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培訓內容[1,2]。主動性和被動性是護理人員工作的兩種服務意識。護理人員主動性表現為對疾病病理生理知識的掌握,主動與病人進行疾病知識的溝通,指導病人配合治療護理;同時及時巡視病人,觀察病情變化,為醫生制定正確的診療決策提供幫助[3]。因此,護理員只有了解疾病知識才能有針對性地對病人進行個體化服務。這種主動服務意識是以病人為中心理念的體現,同時也會使病人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利于病人康復[4]。本文以消化科常見疾病肝硬化為例,談談臨床護理教學中前瞻性主動護理模式的體會。
培養護理創新人才是21世紀醫學教育的戰略目標,未來的護理人才需要擁有更高的綜合素質,強調專門性、綜合性以及學科融合[5]。近年來,護理教學逐漸由“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和實踐,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法(PBL)、循證醫學教學法(EBM)、以案例為中心學習教學法(CBL)等,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3]。
護理是一門理論性及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涉及的疾病表現形式復雜多樣。有針對性地對病人進行觀察護理,需要對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有正確了解,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有正確判斷,這就要求教學中貫穿實用的理論知識、培養良好的臨床思維。內科護理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掌握各學科如解剖、生理、病理、免疫、診斷學等知識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用于特定疾病的理解。但由于學生基礎科目與臨床科目的學習時間間隔較長,學習內科護理學時學生對部分基礎內容記憶已模糊,因此,如何引導、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特定疾病的發病機制、診療和護理要點聯系起來,是非常重要的。
長期以來,內科護理學課堂教學沿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獨立講解某種疾病的發病機制、病變特點、臨床表現、診療方法和護理原則,忽略了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很難根據疾病特點掌握特定疾病專業性護理要求。引導、啟發和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到某一特定疾病的觀察、護理要點,從而發揮臨床護理工作主動性,這在護理教學中非常重要[4]。不僅能使晦澀、枯燥的內科護理學知識變得易于理解,而且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臨床思維,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肝硬化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組織增生、假小葉及再生結節形成為特征的慢性肝病。其臨床表現復雜,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晚期常出現消化道出血、繼發感染、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單純依靠“灌輸式”教學很難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掌握這種復雜疾病的發病特點、診療方案和護理原則。為此我們嘗試采用PBL教學法,引導學生結合對基礎醫學理論知識的復習和理解,設計適合課堂教學、能夠引起學生思維互動的教案,使其牢固掌握疾病護理重點。
(1)教師在教案中首先引入疾病的基本概念:肝硬化通俗地講是肝臟的變小、變硬。由概念引出兩個關鍵詞:①變小;②變硬(可通過B超、CT等影像學檢查,或腹腔鏡、剖腹探查進行觀察證實)。由這兩個關鍵詞可引申出討論性問題:為什么肝臟會變小、變硬?①致病因素:病毒、酒精、藥物、免疫、代謝等;②病理因素:正常肝細胞減少、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假小葉和再生結節形成等。同時,在護理工作中有針對性地對病人進行宣教,使其配合長期治療,避免致病因素等。
(2)從“肝臟變小”關鍵詞引導學生主動聯想及復習相關基礎知識并展開討論:正常肝細胞減少、假小葉形成,形態上表現為肝臟變小,其后果是導致肝細胞減少、貯備功能下降。由上述關鍵詞可引申出哪些臨床特點?護理上應注意哪些重點?
肝細胞減少、貯備功能下降表現為:①白蛋白降低(發生腹水);②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發生消化道出血);③解毒功能障礙(出現肝昏迷);④肝假小葉形成及反復結節再生(可誘發肝癌)。針對上述情況,護理腹水病人就要注意記錄24小時尿量、腹圍等,注意觀察皮膚、結膜有無出血點,當病人出現語言或行為異常時考慮是否發生了肝性腦病等。由于白蛋白是血管內吸引體液的海綿,因此輸注白蛋白時要保證有充足的碳水化合物等能量供給。同時要囑咐病人密切復診,注意肝癌的預防等。
(3)由“肝臟變硬”關鍵詞引導學生主動聯想及復習相關基礎知識并展開討論:纖維組織增生替代正常肝細胞,形態上表現為肝臟變硬,纖維化發展是以匯管區纖維組織增生為突出表現。由上述關鍵詞可引申出哪些臨床護理要點?
匯管區纖維組織大量增生,由于其內有膽管及血管穿行,因此可造成:①肝內膽管閉塞(表現為結合膽紅素升高);②肝內血管閉塞(門脈回流受阻)。前者臨床表現為黃疸,后者表現為門脈高壓癥。因此,護理時要注意觀察皮膚、鞏膜黃疸變化,并視其為病情加重或好轉的指標之一。由于門脈高壓會引起食管靜脈曲張大出血,因此要囑咐病人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避免食管靜脈破裂出血,一旦發現嘔血、便血,要嚴格按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護理常規進行救治。
上述實例中,由于抓住了疾病發病的病理生理關鍵點,使看起來復雜難辨的疾病在臨床護理中變得簡單明了、重點突出。通過由基礎知識引申到臨床護理對疾病理解的開放式思維討論,肝硬化診療護理要點呼之欲出。該教學方法要求臨床護理教師必須摒除死板的教學思路,不斷復習各種醫學基礎知識,并將其與臨床疾病相聯系,尋找內在聯系,用簡單的關鍵詞聯系疾病發生過程和發病特點,使學生在學習時易于記憶、掌握,形成開放式思維方式。這種教學既結合了傳統教學模式,鞏固了基礎知識,又結合了PBL教學理念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主動思考、討論和分析病例的開放式學習平臺,引導學生主動將醫學基礎知識應用到臨床護理,從而提高學生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熱情。教學中可以采用課堂提問、小組討論方式,復習和總結疾病相關基礎知識,分析該疾病可能會引發的臨床表現,總結其護理要點,便于學生在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中針對疾病特點,變被動為主動,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
[1]韓金鳳,王玚,李書梅,等.我國護理教學評價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護理研究,2013,27(6):1547-1548.
[2]俞群亞,王蓓.目標教學法在護理教學查房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8):717-718.
[3]張淑萍,王曉杰,段紅梅.護理教學設計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1,25(1):96-97.
[4]王惠珍,曾毅,高鈺琳.主動教學法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估[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2):186-188.
[5]徐翠榮,李國宏,魯玲.創新臨床護理教學模式提高本科護生實習質量[J].護理教育,2009,27(2):75-76.
G420
A
1671-1246(2015)05-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