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燕,鄔賢斌,王喜梅
(湖南醫藥學院,湖南懷化418000)
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在臨床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
彭小燕,鄔賢斌,王喜梅
(湖南醫藥學院,湖南懷化418000)
臨床教學是實踐和檢驗醫學人文素質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醫學生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關鍵環節。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目前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結合臨床教學經驗,闡述臨床實踐階段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醫學人文素質;臨床教學;人文關懷
人文素質是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現,主要通過觀念意識、品德情操、心理性格、價值取向和文化修養等展示個人。醫學生人文素質內涵包括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社交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高等醫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既具有扎實專業知識技能,又具有深厚醫學人文素養的合格醫學人才。臨床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階段,是醫學生從課堂走向病房、從校園走向社會、從學生變為醫生的重要過渡時期,也是培養醫學生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關鍵環節。本文結合臨床教學經驗,闡述了臨床實踐階段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徑。
醫學被稱為“人學”,醫術被稱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醫學職業的崇高性決定了醫學生必須充滿愛心、懂得關愛他人,具有人文精神[1]。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更加需要既懂病、又懂人的具有更高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醫師。醫學人文素質是醫學的靈魂,是醫學教育的核心。
但是現階段我國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這與醫護工作者人文素養缺失有一定關系。一方面,由于醫療資源緊缺,醫生沒有過多時間或不愿多與患者溝通,由此引發醫療糾紛。中國醫師協會調查顯示:90%以上的醫療糾紛是由于醫患溝通不當或不夠導致的[2]。另一方面,我國特有的“醫鬧”現象讓醫療糾紛逐漸走向暴力,醫護群體成為被仇視的對象,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在現代醫學教育中,除了重視醫學生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學習外,更有必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道德情操培養,尤其是剛進入臨床實踐階段的醫學生,他們剛從學生角色進入臨床醫師角色,往往急于把理論知識運用在患者身上,忽視了與患者的溝通,或羞于與患者溝通。在此階段我們要抓住時機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讓他們不僅在實踐中檢驗書本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更要學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關愛患者,學會正確處理醫患關系,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2.1 強化臨床教師人文素質教育理念
醫學教育的主體是教師,他們既是醫學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創造者和傳播者,又是宣傳醫學道德文化的重要媒介和橋梁。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治學態度、敬業精神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唯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3]。因此,在臨床教學中我們采取了多種方式不斷提高臨床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強化臨床教師人文教育意識。
(1)建立臨床帶教教師準入制度。對各科室臨床帶教教師的選拔提出明確要求,除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將具有良好的醫學人文職業技能和帶教意識作為選拔帶教教師的條件。青年醫生必須完成1~2年的三級學科臨床輪轉,接受醫院專門的教學培訓,考核后才能確定帶教資格,并定期組織考核,以確保選拔出優秀帶教教師。
(2)充分調動帶教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定期挑選優秀骨干教師接受師范大學的正規培訓,不斷強化教師教學意識,明確教學責任及義務,營造帶教光榮的風氣,并把臨床教學工作作為年終考核指標之一,直接與績效工資掛鉤。對于教學質量高及貢獻突出的教師,在晉升職稱和評先評優同等條件時優先考慮;對于積極探索臨床教學經驗、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師給予獎勵,以提高教師參與臨床教學的積極性。
(3)不斷提高臨床帶教教師的人文素養。臨床教師要在帶教過程中用自己的人文精神感化學生。加強帶教教師的自身修養,引導和鼓勵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克服重專業、輕人文的傾向,不斷擴大知識面,在提高專業水平的前提下,注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以及醫學交叉學科的學習。如閱讀《醫學與哲學》《醫學與社會》《中國醫學倫理學》等有關人文方面的雜志。此外,利用醫院的文化宣傳窗口、青年講座等平臺,定期邀請德藝雙馨的專家及人文科學教授講課或開座談會,并組織臨床教師向優秀醫務工作者學習,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及良好醫風,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道德品質。
2.2 在臨床教學實踐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不是知識教育,而是素質教育。人文精神的獲得與提升,需要通過實踐去體驗感悟。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親身感受和體驗人文精神,從而產生豐富的人文情感。
2.2.1 在理論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在臨床教學實踐中,除認真遵守實習教學大綱、注重“三基目標”的檢驗與提高外,帶教教師還應有目的地選取典型臨床病例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讓醫學生通過對典型病例的分析,充分認識到醫學模式已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需要更關注人的心理狀態,更加注重對人的深層次關懷,醫生不能“只看到病,沒看到人”。在教學中適時安排講座,進行典型病例或醫療糾紛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知識應用于實踐,組織學生學習《執業醫師法》《侵權責任法》等,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引導學生從醫學、道德、社會、法律等不同方面思考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在臨床實踐中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了解患者需求,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和職業道德觀念。
2.2.2 在實訓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臨床教學中除了課堂授課、實驗室教學外,還要進行各種臨床技能訓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實施以及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醫學生基本臨床技能訓練機會大大減少,而這些技能訓練是臨床基本功,需要學生熟練掌握。我們采用ESC模擬人教學,凡是涉及患者隱私、有創的臨床技能操作(如胸穿、腹穿、骨穿等),一律先在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的模擬人上進行訓練,考核通過后再接觸患者。在技能訓練中融入人文教育,要求學生將模擬人視同患者,操作過程中要體現對患者良好的人文關懷和語言溝通。以胸腔穿刺為例,醫學生扮演操作者,將模擬人當成真實患者:首先,醫學生儀表端莊、態度和藹地進入病房;從容自信地面對患者,向患者作自我介紹,交待病情,解釋做此項操作的目的和意義,并讓患者簽好手術知情同意書,取得患者配合;在擺穿刺體位時,動作輕柔;在胸部叩診時需搓熱雙手后再進行;打麻藥時應向患者解釋“給您打點麻藥,稍微有點疼,請堅持一會就好了”;在穿刺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與患者進行溝通,同時手法要盡量輕柔;操作完畢后要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項,并幫助患者整理衣物和被褥,同時要感謝患者的積極配合。通過在實訓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讓學生既掌握專業技能,又學到相關人文知識,并能使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華[3]。
2.2.3 在考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對于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否達到預期效果,臨床教學中要及時進行評價。(1)理論考核方式多樣化。通過設計不同題型,做到對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全面評價。不僅有傳統題型、典型案例分析,還有醫療文書書寫。醫療文書是醫療行為的唯一載體,不僅記錄了醫務人員對患者實施的診斷、治療、護理措施,更重要的是具有法律效應,是司法審判時的主要依據。在臨床教學中注重醫療文書規范化書寫教育,使醫學生認識到其重要性。對于醫學生書寫的醫療文書,要求帶教教師認真審閱、逐字逐句批改,不斷提高書寫的嚴謹性與準確性。(2)完善操作考核標準。在考核標準中增加醫學生對患者人文關懷和溝通能力的考核內容。具體包括醫生素質(儀表、儀容、行為舉止、語言態度),操作前評分(患者及環境評估),操作中評分(操作的規范性、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操作后評分(操作效果、醫患溝通情況、患者及其家屬的評價),總體要求是舒適、安全、有效。
2.3 開展社會實踐,深化人文素質教育
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一種較好形式,不僅促進了醫學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使醫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奉獻精神得到強化,而且有效促進醫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培養。在臨床教學階段,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和鼓勵醫學生在學習之余參加醫院組織的“故鄉情”“三下鄉”“為民服務”活動以及健康咨詢、義診、社會調查等活動,為革命老區群眾、敬老院老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咨詢服務,使學生盡早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充分培養、鍛煉醫學生社會責任感,親身感知和體驗人文精神。
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對人的神圣生命、生命質量、生命價值和人類未來健康與幸福的關注。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永遠愚昧落后;沒有人文教育,科技進步將無法造福人類。只有融入了科學精神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才能充分實現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只有融入了人文精神的臨床醫學教育,才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臨床醫學人才[4]。在臨床教學中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使其逐漸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形成良好的責任心及職業道德觀念,努力將醫學專業知識技能與人文關懷理念緊密結合,從而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醫學人才。
[1]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10):66-68.
[2]殷大奎.人文醫學精神與醫師職業責任[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2):3-6.
[3]鄒飛燕,唐志晗,張新華,等.臨床技能學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1):143-145.
[4]梁錦軍,林青,楊波.醫學研究生臨床技能培訓與人文素質教育[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0,30(5):698-700.
G42-012
A
1671-1246(2015)17-0009-02
注: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教育廳教改資助課題(542);2013年湖南省教育廳教改資助課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