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佳(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常州 213000)
五年制高職體育選項課分層教學的實驗研究
□黃文佳(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常州 213000)
五年制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過程中,一般為選項課教學,采用分層教學法,是高職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目前有少數高職院校在積極嘗試采用分層教學法,但是還沒有在職業院校中推廣普及。本文就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體育籃球選項課實施分層教學模式進行了實驗研究,在分析相關分層教學實驗的基礎上,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分層教學在體育課實施中的利弊,從而為分層教學在五年制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推廣和實施提供參考依據。
五年制 高職 分層教學 實驗
1.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常州劉國鈞高職校學生120人,分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各兩個班(每班30人,均為男生選項班)。
1.2、研究方法
對實驗對象進行身體素質和技術測試,依據50米、1000米、引體向上、全場體前變向運球接兩大步投籃這四項成績,前三項是身體素質測試,第四項是技術評定,作為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依據,并以學生智力水平作為參考依據(依據上學期文化成績)。將學生分為A、B、C三個等級,A組四項中有三項測試成績均高于單項平均成績X,B組測試成績要有兩項高于單項平均成績X,剩下的為C組,再根據素質差異和智力水平將各等級人數作適當調整,盡量人數均等。各個等級的人數一分為四,再將各個等級的人數進行平均分配,成為無明顯差異的4個教學班a、b、c、d。其中a、b兩個班作為實驗班進行分層教學,c、d班按照原先教學形式上課,成為對照班。
實驗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通過實施教學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同時理論分析,以驗證分層教學模式對籃球選項課教學的效果。
2.1、教學目標
在籃球分層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層次來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來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這才是分層教學的保證。在對A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在滿足學生進行教學比賽的前提下多進行一些對抗性練習,多進行一些簡單的基礎及戰術配合,在比賽中進行強化,不斷培養這部分學生的籃球能力,為以后這部分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在對B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在籃球基本功上多下工夫,來強化學生的基本的籃球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簡單的配合練習,適當安排一些教學比賽來激發這部分學生的興趣,為籃球運動打下基礎。在對C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時,要在身體素質和籃球基本功上下功夫,對籃球的技術可以多采用一些游戲方式進行,在教學比賽中可以適當對籃球比賽的規則進行簡化,進行趣味性的比賽,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籃球興趣。
2.2、教學過程
(1)制定教學目標。
依據《五年制高職體育教材》及《籃球校本課程》的內容,高職三年級學生的授課現已進行到籃球第三模塊教學,根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準備,在班級內部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備課。A層次目標熟練完各項模塊基本技術,熟悉幾套戰術配合,對身體素質要求參照進班前測試內容制定了提升計劃。B層次學生目標熟練完成籃球變向運球結合兩大步投籃的技術動作,基本掌握傳切、策應、掩護等基本技術,每節課安排身體素質練習;C層次學生目標是基本掌握左右手體前變向運球結合兩大步投籃基本動作,課上安排中等強度的身體素質練習。
(2)實施課堂教學。
在實驗班內部采用分層教學,對于三個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教學目標,對于A層次的學生,由于技能和身體素質普遍較好,在課程設計時多結合帶有身體對抗的技戰術練習,加強學生籃球意識的培養,并針對個人特點允許學生進行創造性技戰術組合練習,如各種變向運球結合投籃,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多設計教學比賽的教案,在教學比賽中要求學生完成一系列技術指標,并安排大強度的身體素質練習;在對班內B層次學生教學時,更加注重基本技術完成的準確性,并加大課上練習技術內容和身體素質的密度,在練習中將技術練習和趣味性有機結合,要求學生籃球基本功的加強,C層次的學生,教師設計教學計劃時多安排跟種運球、傳球、投籃單項練習,在基本熟練地基礎上,將幾項技術動作進行組合,并在聯系中多安排腳步移動的練習。采用班內分層教學會對任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一堂課中將學生分為三個不同的教學群體,再進行教學設計時課題的前半部分可以三個層次學生共同完成,在技術強化部分和身體素質練習部分要分開進行,教師要進行巡回指導,不能忽視了任何一個層次的學生。
(3)進行教學評價。
A層次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因為課上采取了很多教學比賽帶動技術練習的設計,實戰能力不斷提升,技術運用更加合理,他們希望教師再教授些相對有難度的技術動作,以提升自己的個人技術。B層次學生課上在上半學期學習積極性較好,能在教師組織下完成技術動作,單進行到下半學期,學習積極性明顯下落,主要看到A層次學生在進行教學比賽,他們不想只練技術動作,想要實戰,考慮到學生這種想法,教師決定只要經過四項測試達到A層次進班的基本條件,可以進行層次晉升,此舉一出,效果顯著。C層次學生練習中主要針對特定的技術動作練習,時間一長,都感到枯燥,教師每節課設置了一個“進步系數”,只要達到進步點,可以進行半場的教學比賽,以提高他們的興趣。
經過一學期分班教學的實驗,對a、b、c、d四個班進行四項指標追蹤測試,表明:
從表格測試數據看出,實驗前后,實驗班a、b測試成績都要優于對照班c、d,,雖然c、d兩個班進過一學期的課堂教學,有一定的進步,但是實驗組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除引體向上這項比較相差不大以外,其余三項都是對比明顯。說明在班級內運用分層教學的方法效果要明顯優于自然班的教學效果。
3.2、因材施教
體育教學不能搞“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要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益,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采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潛力,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達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的目的,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學習鍛煉方法,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3.3、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通過一學期的實驗,經過教學評價,得出分層教學切實可行,效果顯著,這樣才能夠正真惠及每一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體育教學“以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督促學生不斷進步。
[1]黃曉穎.國外分層教學的歷史發展[J].內蒙一占科技與經濟, 2004(01).
[2]劉曉芳,駱毅.我國分層教學的歷史演變[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6,(3).
[3]孟祥林.教學過程最優化:從發達國家的實踐論我國的分層教學策略[D].民辦教育研究,2008.
[4]程國棟.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安康學院學報,2007,(05).
[5]付寶威,曹純,鄭一綺.論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及其對“提高教學質量”的啟示[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6]彭興云.動態分層教學模式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實驗性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