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舟,管仲軍,呂興漢,楊玉芹,張艷輝,朱亞杰
(1.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101300;2.首都醫科大學,北京100069)
學生視角下的農村山區衛生人才定向培養政策評價
韓飛舟1,管仲軍2,呂興漢1,楊玉芹1,張艷輝1,朱亞杰1
(1.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101300;2.首都醫科大學,北京100069)
北京市出臺了《關于為北京農村山區半山區定向培養衛生人才的實施意見》,在北京歷史上首次開始實施專門的農村山區半山區衛生人才定向培養政策。為了評價該政策實施效果,對山區半山區定向班在校生進行結構化評價問卷調查,包括學費政策、降分錄取政策、定向培養政策、就業服務、定向培養政策選擇動機與培養政策。根據學生視角下的調查結果,形成對該政策的評價調查結論及建議。
北京;山區;定向培養;衛生人才;政策評價
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社會問題,即便是首都北京,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特征也十分明顯。這種特征反映在衛生人才總量分布和流動趨勢上,在北京形成城區與郊區的不平衡,在郊區形成平原區與山區的不平衡,農村山區半山區成為北京市衛生人才供給的洼地。據呂兆豐教授主編的《北京市村級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標圖信息兜底調查報告》,北京市10個遠郊區縣現有村醫4 474名,其中村衛生室鄉村醫生3 090名,社區衛生服務站下屬人員1 384名,至少需要新增鄉村醫生3 397名,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1]。
改變農村衛生人才缺乏的局面,從長期看要通過城鄉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從短期看必須通過體制和機制手段,逆向調節人才流動方向[2]。基于這種衛生人才流動趨勢,為盡快緩解農村山區衛生人才極度緊缺現狀,北京市出臺了《關于為北京農村山區半山區定向培養衛生人才的實施意見》,在北京歷史上首次開始實施專門的農村山區半山區衛生人才定向培養政策。這一政策有4個要點:(1)采取來自山區、扎根山區、服務山區的招生就業機制,從北京郊區的懷柔、昌平、平谷、延慶、密云、房山、門頭溝7個遠郊區縣的83個鄉鎮農村戶籍的應屆或往屆高中畢業生中通過高考方式招生;(2)適當降低錄取分數線,從報名參加高考的考生中擇優錄取;(3)在校學習期間減免學費和住宿費;(4)畢業后以協議方式服務于山區半山區,服務期為10年。這種通過經濟機制約束的衛生人才流動逆向調節在現階段具有現實意義。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2009年,我們統計的村醫數量只有100萬,現在已經達到130萬,這充分說明農村居民對村醫有巨大的需求。”“我在基層調研考察時,看到好幾個大專生,畢業后回到自己家鄉當村醫。他們有這個志向為老鄉親服務,我們就該多為他們多提供點條件。”“政府在這方面多花點錢,我覺得值!”[3]這一政策的實質是政府購買了衛生人才對北京農村山區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因而具有公共產品供給的理論合理性。
北京農村山區衛生人才定向培養政策從2008年開始實施,招收三年制臨床醫學專科生,由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培養。自2011年首屆畢業生奔赴農村山區至今,已有4屆共300多名臨床醫學專科人才充實到北京山區半山區衛生服務機構,有效緩解了北京市邊遠地區衛生人才緊缺的局面。在進行該政策評價中,學生的感受和態度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對山區半山區定向班在校生進行了結構化評價問卷調查。
以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山區半山區定向班在校生80人為調查對象,設計結構化調查問卷,包括5部分內容:學費政策共5個問題,降分錄取政策共3個問題,定向培養政策共2個問題,就業服務共3個問題,定向培養政策選擇動機與培養政策共2個問題。
2.1學費政策
減免學費政策對在校生學習動力的正向影響面達到97.50%,其中使學習動力顯著增強的學生占75.00%,因減免學費產生責任感的學生占82.28%,認為減免學費利大于弊的學生占92.50%,基于這樣的認識,建議繼續執行減免政策的學生占90.00%。
從減免學費對學生家庭經濟的影響可以看出,因減免學費家里不再為上學借錢的占28.75%,即1/4的學生家庭不再靠借錢籌措學費;即便是不需要借錢的家庭,因減免學費使家庭減輕巨大壓力的占62.50%。這也從另一方面表明農村山區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對減免學費政策的珍惜已轉化成學習動力和責任感。
2.2降分錄取政策
盡管有28.75%的學生認為目前降分幅度適當,還有20.00%的學生認為應當降更多分,但認為不應當降分錄取的比例達到42.50%,表明將近一半的學生不贊成降分錄取。這與48.75%的學生感覺壓力大、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基本相呼應。感覺學習十分困難的學生占到16.25%,學生可能認為由于降分錄取,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因而排斥降分錄取。山區定向班培養計劃與其他同專業同層次班級培養計劃基本相同,因而招生錄取分數線相差越大,定向班學生學習越困難,在與學生的座談會中也證實了這一推斷。但學生沒有意識到降分錄取意味著上大學門檻降低,機會增加。假如沒有降分錄取,大多數學生可能沒有進行臨床醫學專業學習的機會。實際上,降分幅度是由定向招生區域的生源質量、學生對山區定向班的選擇意向和招生規模3個因素決定的,在前兩個因素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招生規模越大,降分幅度越大。但招生規模又是由山區衛生人才的需求量決定的,這是一個辯證關系。從72.50%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學基本能夠為山區服務但仍需要繼續提高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對待學業是嚴肅和自信的。
2.3培養層次政策
學生對培養層次選擇性不明顯,多數認為本、專科都可以,只認為本科層次合適的有22.50%,如果開辦本科層次則放棄選擇專科層次的僅占8.75%。盡管從人事政策和職業發展角度看,開辦山區本科定向班更具前瞻性,但一方面由于定向招生政策限制在山區農村生源范圍內,招收本科層次定向生會面臨符合錄取條件的生源數量有限、降分幅度過大的局面;另一方面,目前山區衛生服務機構不僅存在大量人才缺口,而且衛生隊伍的第一學歷是以中專為主,專科層次符合山區衛生隊伍對人才層次的需求規律,輔以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專科生也能夠勝任目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山區衛生服務工作,而且較本科生更加留得住。
2.4就業服務政策
學生比較認同10年的服務期,認為服務期比較合適和應該更長的占51.25%,而選擇堅定地回到山區為父老鄉親服務一輩子的占64.56%,即便可以選擇,不愿意回到山區的僅占5.06%,說明學生對畢業后在服務期內留在山區服務是認可的。而100.00%的學生表示畢業后會繼續參加學歷教育,48.75%的學生選擇未來考研究生,表明學生既立志扎根山區又積極進取的職業態度。
2.5政策選擇動機與培養政策
立志扎根山區為父老鄉親服務的學生占37.97%,這個比例雖然不高,但卻是最多的選擇;而因為喜歡醫學和高考成績來到山區定向班的占35.44%;還有20.25%的學生是因為減免學費政策而選擇山區定向班的。與同層次同專業的遠郊定向班相比較,山區定向班雖然錄取分數線相差幾十分,但經過學院的重點培養,在學習動力、學風、班風等方面均表現良好,兩個班并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山區定向班學生認為兩個班沒有區別的占54.43%,認為超過遠郊定向班的占30.38%,認為不如遠郊定向班的只占15.19%。實踐總結和學生認知是一致的,表明山區衛生人才定向培養政策在培養單位得到了認真落實,效果良好。
(1)減免學費政策十分適合農村山區衛生人才定向培養,政策發揮了提升學習動力和責任感的作用,應繼續執行減免學費政策。
(2)降分錄取在增加山區生源入學機會的同時,因其基礎知識薄弱導致一定程度上的學習壓力,從目前招生規模來看,多數學生已感到學習比較困難,因此降分錄取的幅度要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招生規模不宜超過之前招生人數最多年份的規模,以80人以下為宜,避免過大波動。
(3)目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期以培養專科層次為宜,根據山區衛生機構對人才的需求層次、山區生源數量和質量、本科畢業生在人才流動規律和分布狀態下是否能夠在山區留得住等因素,在未來條件成熟時可以用本科層次替代專科層次進行定向培養。
(4)確定10年服務期是適宜的,畢業生樹立了在服務期內為山區服務的堅定信念,具有畢業后繼續學習以更好地為山區人民服務的強烈進取心,“來自山區、服務山區、扎根山區”的山區定向培養政策效果顯著。
(5)學生出于立志扎根山區為父老鄉親服務的意愿、喜歡醫學、自身知識水平、政策吸引等因素選擇山區衛生人才定向班,其中立志扎根山區的動機選擇所占比例最高。實踐和學生認知均表明,山區定向班與學院同層次同專業班級相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培養效果良好。
[1]方芳.本市尚需3300余名村醫[N].北京日報,2012-12-03(6).
[2]許輝,孔波.醫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4):115-116.
[3]李克強:讓有能力的村醫樂意留在鄉村[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2806390.htm,2015-01-19.
G420
A
1671-1246(2015)23-0005-02
北京市教委2014年度社科計劃面上項目“北京農村山區衛生人才定向培養政策的有效性與前瞻性研究”(SM20141002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