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鋼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職業院校教師開展教科研活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張志鋼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對職業院校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意義、存在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幾個對策。
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教師
2015年,隨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職業教育發展重要指示的積極貫徹,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強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有效落實,推動了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化。為適應現代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需求,不斷解決現代職業教育中遇到的新問題,廣大職業院校教師必須加強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專業實踐,積極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科學構建。對此,我們要結合教科研工作實際,不斷制定和完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制度,提高教師科研水平和成效,充分發揮科研在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提高教師業務素質中的積極作用,推動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1.1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意義
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是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采用嚴格而科學的方法,按照一定步驟認識教育教學現象,探索教育教學客觀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創造性活動。其中的課題研究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并針對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定問題,確定研究目的、內容、方法和實施步驟的專題研究。
(1)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活動,是現代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對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傳統的職業教師素養以師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技能教育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教育等內容為主。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一位優秀的職業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良好教育教學科研能力。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五十三條“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指出:“創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科研,鼓勵中青年優秀教師脫穎而出”[1]。2013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第十五條“教師專業能力”指出,教師要有“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明確了科研素質是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內容,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關鍵在于教科研水平。這就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研究、探索、創新,學習新理論,構建新模式,成為“科研型教師”[2]。當今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建立起一種能夠開發人的潛能,培養人的創新能力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師素養要求是:科學和人文素養是基礎,教育觀念和師德是核心,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是兩翼,教學科研能力是飛躍。
(2)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教育教學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引導教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科研活動,發現、反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教育教學規律與特點,探索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科學育人水平。許多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由于未進行研究,不能把經驗上升為理論。只有通過教育教學科研,才能科學地總結經驗,使之提高、升華為理性認識,具有比較普遍的指導意義。
1.2教師教育教學科研素養的基本內容
教師教育教學科研素養是指教師在職業和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從事教育教學科研必備的素質、修養、能力和精神。主要由以下內容構成。
1.2.1教育教學科研意識這是教師教育教學科研素養中最基礎的部分。作為教師來說,教育教學科研意識就是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意識的追求和探索,自覺運用科學理論指導教育教學活動。
1.2.2教育教學科研態度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必須堅持的實事求是、科學求真的治學態度和精神。
1.2.3教育教學科研知識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必須按規律辦事,必須學習、掌握和運用教科研基礎理論與知識。
1.2.4教育教學科研能力指教師承擔和完成教育教學科研所必備的各種能力。除具備發現問題、調查研究、信息處理、文字表達、應用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等能力外,還必須具備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的專業能力[3]。(1)選題論證能力。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緊密結合自己的教學、管理實踐發現問題,選取有實際意義的課題開展研究。(2)方案設計能力。教師要能在課題研究方案中闡明課題研究的范圍、對象、課題的假設,研究方法的選擇,方案的設計等內容。這是課題研究的總體謀劃,必須精心設計,以保證研究的落實。(3)研究操作能力。這是課題研究的重點能力。在此階段,教師要運用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研究對象的事實材料,并做好研究前的準備工作和研究時的管理工作,從而確保課題研究質量。(4)資料整理分析和撰寫報告能力。對于在研究過程中收集到的各種資料、數據,教師要勤于分類整理,善于分析思考,從而使研究結論真正符合客觀實際,并根據研究結論完成科研報告。(5)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能力。能夠把科研成果用于教育教學實踐和一定范圍的推廣等。
1.3堅持以學校為陣地的校本教研
教育教學科研的重心應在學校,建立與教育教學改革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科研制度,是當前職業院校改革發展和教師成長的現實要求與緊迫任務,也是深化教育教學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校本教研,也稱為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校本教學研究、基于學校的教學研究,目的在于促使學校、教師以研究的態度對待工作,通過研究解決實踐中的問題,促使教師在研究中、在問題解決中提升專業水平。校本教研是“科研興教、優師興校”的著力點,是教育教學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結合點,是促進教師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提高的生長點,在教師學習、反思、合作、交流、行動研究與專業引領等方面有積極作用[4]。
教師作為研究者,在校本教研中將獲得多方面的專業發展。在參與校本教研時,教師對自己課堂上的行為積極進行反思,對教育教學過程的觀察研究更加深入細致;教師可以從繁雜的日常教學事務中脫身,把自己從一位教書匠轉向一位學術型優秀教師,提升精神境界和品位。校本教研的實施不僅能促進學校科研課題的開展,同時,科研成果的輻射及以點帶面的研究方式,可大大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是教師成長的支點。怎樣把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使其真正服務于教學,使教師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迅速提升,從而使校本教研發揮最大作用,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實效性,是當前職業院校應特別關注的問題。
不同來源的調研資料表明,當前很多職業院校,特別是中職學校教師在教科研活動中存有許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科研意識不強
多年來,在教育教學科研實踐中,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能不能“做”研究,而是缺乏進行教育教學科研的意識。有些教師持“教學科研無用觀”,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書,搞科研是額外負擔;有些教師持“教學科研高深觀”,認為科研只是教育教學理論工作者和專家的事,普通教師難以勝任;一些教師則把科研簡單化,認為能寫出文章、發表文章就是搞科研。主要原因:(1)教師對科研的認識不明確或不正確,導致重視課題立項和成果鑒定,而忽略研究過程及成果的實際應用,使研究脫離實際,為研究而研究。(2)教師對教育教學內、外部狀況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對科研與教學的關系認識不清,忽視了科研的重點在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工作的結合,忽視了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大優勢就是掌握教學實踐的第一手材料,可以結合教育教學和管理實際開展科研。(3)教師對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向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還不適應,在改革實踐中對新理念、新思路理解不到位。(4)學校重視不夠。對于教師科研意識的培養,學校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有些學校開展教學科研,并不是源于教學問題或教學實際需要,而是為了學校達標、評重點等需要;有些學校教師搞科研完全是為了評職晉級的需要。抱著這樣的心態開展教學科研,質量難以保證。
2.2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
正確選題是教育教學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功。許多教師在開展教科研活動時覺得無從下手,不能正確選題或不會選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識結構不合理。有些教師的知識沒有在“博”的基礎上向“專”發展;有的青年教師缺乏問題意識,不會提問題,更不會主動深入地挖掘問題,停留在“初探”“淺議”水平。教育教學科研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研究活動,其交叉性、邊緣性十分突出。而且,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中學科交叉、課程綜合,特別是新課程的設置,教師原有知識結構很難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2.3科研方法不得當
很多教師對開展教科研活動很畏懼和困惑,主要原因是沒有掌握教育教學科研的基本方法及特點。有些教師認為做科研就是像理論型專家那樣研究一些教育教學理論問題;有些教師不會運用教育教學科研方法,尤其是不會運用質和量的研究方法,對于定性和定量指標含糊不清;有些教師不會寫論文,往往把學術論文寫成普通作文、教學筆記或會議報告,違背了學術論文的基本要求和規范;有些教師不會正確宣講論文或進行科研成果推廣,體現其理論與實踐價值等。
2.4科研內動力不足
對開展教育教學科研,許多教師認為最主要的困難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很多調查表明,因為“學校有要求而去從事教學科研”的教師占了調查對象半數以上;因為“撰寫和發表論文在評職稱和評優中有加分因素”而從事教育教學科研的教師所占比例也不小;還有一小部分教師參與教學科研是出自“別人都在搞,我不搞會吃虧”之類的心態。這說明許多職業院校教師參與教學科研大多源于外部壓力和誘惑,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內動力,缺乏教科研活動帶來的成功的積極情感體驗,不能自覺參與到科研活動中,真正成為教學科研的有心人。
3.1增強教育教學科研意識,讓科研滲透于教育教學
教師個體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在校本教研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教師群體的研究必須以個體研究為基礎。在以學校為主陣地的教育教學科研活動中,要創設能調動教師主動參與、激活教師研究潛力的情境,激發教師主動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讓其把開展教學科研作為一種自覺行為和內在需要。要強調自我反思,鼓勵教師將反思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促進其自我成長。學校應建立健全教科研管理、激勵機制,鼓勵教師花時間、精力了解國內外教育教學研究新成果,及時把現代科技新成就有效、生動地反映到教學中去,成為教學科研的主人,在工作中鍛煉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并通過教學科研來提高個人素質,為自我發展、自我價值實現服務。
3.2積極開展科研實踐,不斷提升科研能力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因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或管理中不斷發現問題,并將其作為科研目標。個人、學校、社會需要的一致,往往是教育教學科研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自己內心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才會孜孜不倦地追求、鉆研,如果不是自己想研究的課題,不僅開展起來相當艱難,而且最終的結果也不理想。
3.3不斷完善校本教研,促進教師發展成長
校本教研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的基礎,應不斷完善和加強管理,有效推動學校教科研活動良性發展。校本科研應以教育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為導向,以教師為研究主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概括、提升、總結經驗、探索規律。因此,應通過培訓、論文報告會、結對幫帶、校園網絡、校際合作等,推動校本科研的開展,不斷提高教師整體教科研水平。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R].2010.
[2]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R].2013.
[3]劉彥臻.高職教育科研課題選題策略[J].職業教育研究,2012(5):19-20.
[4]張松濤,邵慧芳.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思考[J].決策探索,2011(4):56.
G451.2
A
1671-1246(2015)23-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