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霜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中的功能探究
劉凌霜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團體心理輔導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新型方法,其實際運行著眼于高職生群體的特殊性、高職院校辦學的開放性、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團體心理輔導從形式到內容非常契合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要求,在改善“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心理素質時,具有自我意識的調節功能、內在潛能的激發功能以及個體社會化的促進功能。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團體心理輔導
黨的十八大強調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特別指示。雖然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意義和研究屢見于各類學術文章和工作報告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可做、宜做、需做的工作也很多,但筆者認為,最有實踐意義和創新意義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中積極引入團體心理輔導等心理教育的理念與技術,借以解決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思想行為問題,進而滿足更多學生的需求,同時也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和共同發展,有利于實現高校科學育人、和諧育人的目標。
人文關懷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目前學術界對人文關懷的內涵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其界定也莫衷一是。筆者認為人文關懷泛指通過教育提供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人格、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的主體、地位、需求、生存狀態、生活條件的關注等[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雖不拘一格,但共同擔負著育人育德的崇高使命,理應積極探索人文關懷的有效路徑與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人,是正在快速成長的大學生,與普通人群不同的是,大學生對自身成長的較高追求使得他們更加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能尊重理解人、關心激勵人、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能提供給他們更多更好的人文關懷和理解幫助。當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深切訴求,啟發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創新實踐,激發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積極功能。
1.1培育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當今全球化和市場化時代,人文精神及其固有準則受到嚴峻挑戰,特別是傳統的倫理價值觀遭遇到巨大沖擊。當代大學生崇尚工具理性,執著于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人文素養缺乏、人文修養淺薄,導致有些學生在遭遇新舊觀念沖突以及理想與現實沖突時無所適從,或深陷困惑迷茫,甚至誤入歧途。愛因斯坦曾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不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2]。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缺失靈魂的教育。團體心理輔導等包含人文特質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增強學生人文體驗,提高學生人文修養,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凝聚和造就學生人文精神。正因如此,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關懷的教育方法和應用技術,才成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熱議話題。
1.2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其本質在于引導人、幫助人、解決人的思想問題,進而促進人的發展,以人為本必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念和行動指南。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尊重人的主體性,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實現人的價值追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文關懷恰能為這一系列任務提供實現的路徑,并使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取決于良好的運行機制,只有選擇恰當的運行方式和操作方法(譬如團體心理輔導等),才能形成良好的整體效應,進而取得滿意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及其運行方式,創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之路由應然走向實然,由文本走向人本。
2.1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中的著眼點
2.1.1著眼于高職生群體的特殊性隨著社會的變革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高職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他們前有碩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高學歷壓力,后要面對職高和中職生的就業競爭,由于家庭經濟、學業、就業、人際、情感等方面的原因,思想、心理、行為等方面出現偏差的“特殊群體”[3]學生比例逐漸增大,這些學生在某些方面處于相對劣勢,形成某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呈現出某種不健康的心理態勢。為了有效預防、糾正不良傾向發生,穩定高職院校的校園秩序和教育環境,幫助這部分學生重返學習、生活常態,以“特殊群體”學生為對象、以人文關懷與心理輔導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實踐,便成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
2.1.2著眼于高職院校辦學的開放性隨著高職院校擴招以及開放性辦學趨使,從行政管理、教育教學到一線教師隊伍數量漸顯不足,工作壓力也與日俱增。為此,開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范疇的團體心理輔導,實施相應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如入學適應的團體心理輔導、人際關系團體心理輔導、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貧困生或學困生團體心理輔導等),非常符合高職院校開放性辦學特點,受眾面廣,節省資源且效率高,不但能使“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而且能使更多有受助需求的學生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獲得幫助,有利于穩定高職院校的校園秩序,促進高職院校開放性辦學穩步發展。
2.1.3著眼于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布局的重要范疇之一。其教育內容的廣泛性、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以及工作的挑戰性,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求實創新。因此,其工作內容和方式、教育資源和手段、服務體系和保障機制等應在原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實踐與創新,而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中的應用,正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和實踐創新的一個體現。它豐富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內容,提高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實效,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機制中漸顯優勢。因此,團體心理輔導及人文關懷順應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而躋身教育研究的前沿。
2.2團體心理輔導對“特殊群體”學生人文關懷的價值功能
團體心理輔導不僅是一種心理咨詢方式,更是一種有效的人文關懷實踐活動,對各級各類學生的成長具有教育功能、發展功能、預防功能、治療功能[4],且早已為學界以及廣大師生所認可。本文著重探討的是對高職“特殊群體”學生所進行的團體心理輔導,認為其從形式到內容都非常契合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要求。實踐研究顯示,團體心理輔導在改善高職“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心理素質上具有如下功能。
2.2.1自我意識的調節功能自我意識是人的個性構成之一,自我意識發展如何是評價個性完善和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3個維度,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調節自我意識的這3個維度。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通過互相交往和多向溝通,為每名團體成員提供多元觀察視角,幫助成員清楚地認識自我,對自我作出合理評價。特別適合“特殊群體”學生在團體活動中進行體驗和領悟,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或是在體驗和澄清中建立新的自我概念,更加全面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和改善自我,從而作出積極的自我調整。團體心理輔導的人文關懷及其調節功能在于能夠幫助“特殊群體”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發展積極的自我意識,由此促進個性的調整和完善。
2.2.2內在潛能的激發功能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具有一種趨于向上的積極傾向,在滿足人基本需要的同時,有其自我實現的發展需求,并且充分肯定和維護人的尊嚴,關懷人的自我價值,積極倡導人的潛能實現。團體心理輔導遵循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通過創設各種活動提供給成員大量嘗試新行為的機會,啟發成員的自覺性,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創造性。利用主題游戲和即興活動營造出支持的氛圍,有益于“特殊群體”學生坦然面對既往的經驗和內在歷程,敢于面對自己的真實性,激發自我內在潛能,進行內省與升華。團體心理輔導充分表現出對“特殊群體”學生尊嚴、價值和發展的關切,尊重其自我價值感和自我接納,鼓勵學生的自尊與自我實現,讓學生在每一次新的心理體驗中陶冶自主心理意識,培養實現自我追求的人格特質,引導他們健康和諧發展。
2.2.3個體社會化的促進功能團體心理輔導的優越性在于將團體設計為一個微社會,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壓抑或挫敗、遇到困難和失敗的成員提供一個寬松的、充滿理解與支持氛圍的心理環境,鼓勵他們放下防御,勇敢地走出焦慮、壓抑或自卑等消極狀態;通過與其他成員溝通交流,學習社交技巧和人際溝通能力,掌握應對困難和壓力的方法與技巧,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獨立做出抉擇的能力,探索有效途徑以解決沖突和矛盾。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啟發他們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培養對他人的熱情和信任,建立良好的歸屬感與信任感,進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地面對現實挑戰。特別是幫助他們修正個人價值取向,協助他們強化社會功能,引導他們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標。團體心理輔導對“特殊群體”學生的人文關懷,還在于能為學生的個體社會化發展起到不同尋常的促進功能。
總之,實施團體心理輔導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手段。在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踐中,團體心理輔導因其積極功能,已成為創新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有益選擇。
[1]黃正泉.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現代大學教育,2007(3):57-60.
[2]孔慶河,趙冰玉.憑什么你為人師[J].山東教育,2011(8):15-16.
[3]林佩云.大學生群體的分類探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0,12(1):1-4,15.
[4]李獻斌,李阿特,王世偉,等.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0(22):152-153.
G41
A
1671-1246(2015)23-0033-02
2012年福建省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試點項目“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生命教育體驗式教學與實踐研究”(閩紅事[2012]102號)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