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馬 艷,鄭玉建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高等醫學院校開展環境生態學選修課程教學的思考
張 杰,馬 艷,鄭玉建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根據醫學院校開設環境生態學選修課的特點,將環境生態學的內容與相關醫學知識進行融合滲透,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具有醫學特色的環境生態學教學模式,為醫學院校開展環境生態學選修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醫學專業;環境生態學;教學研究
伴隨著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工業農業的迅猛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人類與環境的矛盾不斷加劇。面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自然資源枯竭等諸多環境問題,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為了應對我國目前急劇惡化的環境形勢、強化全民環境教育,提高每一位社會成員的環境意識勢在必行。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很多高等院校的非環境專業都開設了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公共選修課程。我校作為一所高等醫學院校,也開設了環境生態學課程,該課程是面向本校各醫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選修課,其目的是通過對環境生態學課程的學習,使醫學專業學生全面提高環境素質與環境意識。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對醫學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醫學與生態學的相互聯系越發緊密,現代醫學的研究中正滲透進越來越多的生態學理念,這也體現了生態學對目前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包容和升華[1]。因此,環境生態學課程無疑對醫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交叉學科,是伴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而產生和發展的新興的交叉性學科。該學科是一門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及理論,研究生態系統維持內穩態的規律,特別是在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的變化機制及對人類活動的反饋效應,尋求生態系統的保護對策以及受損生態系統如何恢復的科學。由于考慮到環境生態學是一門基礎性強、研究和應用范圍廣、學科間滲透面大的前沿學科,加之醫學生普遍缺乏生物學背景知識,對全面深入理解該課程有一定難度。在醫學院校中如何結合醫學生的特點開展環境生態學課程的教學、如何明確教學重點、如何提高教學效果等問題都是值得研究探索的。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考核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醫學模式在醫學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謂醫學模式是人們對生命過程、健康及疾病的特點和本質的認識及歷史總結。目前各醫學專業相關課程中講授的醫學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模式中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雖然該醫學模式較全面系統地概括了環境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但近年來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一些學者提出醫學模式應該與生態學進行有機融合,但如何將生態學要素納入新世紀的醫學模式已成為醫學界很多人士共同關心的問題[1]。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環境生態學問題與人類健康問題相結合,引導學生反思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加深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認識。如在環境生態學緒論中介紹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時,首先有針對性地提出近年來人類新型傳染病的出現與生態破壞之間的內在聯系,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人體健康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從介紹各種有機農藥、化肥的廣泛使用嚴重干擾了自然狀態的微觀生態平衡;各類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燃燒導致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拉尼娜現象,這將極大地改變各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分布范圍并促使其發生大規模遷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入手,進而引出這些人為的生態災難是迫使病原微生物跨宿主轉移的強大推動力,亦是近年來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熱、MCD(瘋牛病)、SARS(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新型傳染病向人類無情襲來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終使學生形成共識:人類在全力發展生產力、提升科學技術的同時,一定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努力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這才是人類健康生存的前提。
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與其他學科有一定的聯系,環境生態學也是如此。我們認為,高等醫學院校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不應過分強調本學科自身的獨立性,而應該圍繞培養目標設置。因此,該課程應以環境生態學基本理論為中心,將醫學相關知識融入環境生態學基本理論框架中,使環境生態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我們在授課過程中盡可能將衛生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等醫學學科的一些相關知識融入環境生態學的教學中。如講授光、水、溫度、氧等生態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的適應等生態學知識時,特別加入這些因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不良生態因子導致相關疾病的一些內容;在介紹環境問題的相關內容時,將環境污染導致的一些公害病及公害事件如水俁病、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等相關知識融入教學內容中。通過這種環境生態學基本理論與醫學相關學科知識有機結合的教學實踐,不但豐富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綜合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2]。
選定合適的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3]。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全部講授,一方面課時數不容許,另一方面也偏離了高等醫學院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應盡可能本著必需和夠用的原則,并立足于為醫學生培養目標服務的總原則。因此,我們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和調整,刪除一些與醫學專業背景相差較遠的內容,如生態工程學、生態影響評價以及生態經濟規劃等章節;對一些生態學基礎理論知識進行略講,如種群生態學、生物群落生態學、生態監測等;對一些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環境生態問題以及與醫學相關的環境生態學內容則加以重點講述,如環境問題對人類的影響、生態系統與生態平衡、環境問題治理與調控等。通過這樣的教學內容調整,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環境生態學教學中,如果只是進行現象的陳述和原理的解釋往往是很枯燥的,但如果把這些現象和原理融合到一些問題中,設置問題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則可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在問題式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則可明顯增強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可利用圖文并茂、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聲像表現特點,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學習興趣[4]。我們根據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選取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圖片,設置富有趣味和吸引力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索、自主尋找答案,并感受到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知識而帶來的快樂。例如在講授溫度與生物生長關系一節時,在進入主題前,先給學生看一些喬木年輪的圖片,然后提出一系列問題,問學生是否注意到年輪的特點?年輪的形成跟什么有關?為什么?是否地球上任何地區的樹木都有年輪?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在學生的獨立思考下,最終總結出溫度對生物生長的作用規律。再如講解生物對溫度的適應一節時,可以給學生先放幾張熱帶大耳狐、溫帶赤狐、北極狐、華南虎、東北虎等動物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問學生這些相近種屬的動物體格有何特點?如何與其生活地區的溫度相適應?學生一看到動物形態上的巨大反差就會提起興趣,展開討論,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阿倫規律及貝格曼規律等生態學知識點。通過這種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對比、分析、歸納、整合之后形成正確的認知。經過學生自己思索得來的答案通常印象會更加深刻。
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5]。為了調動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在環境生態學課程的考核方面,我們改革了以前只依據學期末課程終結考試成績作為評定學分的方式,轉而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總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二者分別占60%和40%。其中形成性考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考勤占10%、課堂回答問題占10%、課堂筆記占20%、課堂作業等占20%。通過改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明顯提高,學習效果也得到了顯著增強。
實踐證明,高等醫學院校環境生態學選修課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來進行。教學內容應以環境生態學基本理論為基礎,結合醫學生態學的研究進展,并將該學科專業知識的講授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相結合,積極創造條件,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完善考核體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1]謝修香.醫學模式教育中應滲透生態學理念[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 (2):120-121.
[2]何永美,李元,湛方棟,等.環境生態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農業教育研究,2010(1):21-23.
[3]王春景,李晶,劉高峰,等.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生態學教學內容改革[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3):471-473.
[4]周兵,閆小紅,王新香,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環境生態學教學中應用的幾點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10):159-160.
[5]王紅新.環境生態學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池州學院學報,2009(6):135-136.
G423.07
A
1671-1246(2015)10-0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