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青楊,胡 南,溫秋婷,王紹清,吳淑琴,劉 婷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利用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創新病理學教學及評價模式
柏青楊,胡 南,溫秋婷,王紹清,吳淑琴,劉 婷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針對社會對病理人才的需求,分析病理崗位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遵循“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利用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充分實現師生互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能力培養和訓練的多樣化教學方法以及實時、定期的評估手段,培養具有應用型知識和具體實踐能力的病理學人才。
教學模式;病理人才;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
所謂應用型人才,就是指掌握直接應用型知識和具有具體實踐能力的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相比,他們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能較快地適應崗位的需求,解決實際問題[1]。病理學不僅為疾病的診治和預防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在臨床醫療實踐中病理學診斷又是診斷許多疾病最可靠的方法。我國病理人才緊缺,針對社會的需求,我院開設了臨床醫學專業病理方向,目的是培養具有較強的病理思維能力、擅長病理技術應用、能夠從事臨床病理診斷的應用型病理學人才。現有的醫學教育模式無法滿足社會對病理工作者的需求,探索創新病理專業方向的教育教學模式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適應教育主體的需要。
21世紀信息技術占主導地位,數碼顯微互動技術是一種迅速發展的綜合性信息技術,包括數碼顯微鏡系統、計算機軟件系統、圖像處理系統以及語音問答系統等,為教育現代化尤其是病理學等形態學科的教學提供了全方位的優質技術支持,使教育教學手段產生了深刻變革[2]。我校安裝了兩套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這一系統將傳統的由教師針對個別學生手把手地教如何使用顯微鏡進行微觀形態觀察變為師生互動、圖像共享、高效率的教學模式。
1.1 豐富教學內容
用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輔助教學,可將抽象復雜的教學內容通過圖像、聲音直觀、準確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并易于掌握所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與網絡連接,可即時搜索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從而補充教材及師生知識儲備的不足,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
1.2 實時交流和監控
在傳統醫學形態學教學中,學生獨自使用顯微鏡觀察,教師在學生之中巡視,進行示教或個別指導,師生交流效率低、教學效果較差。通過此系統,教師可實時觀察到全實驗室所有顯微鏡下的圖像畫面,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利用教師顯微鏡及計算機的傳出系統通過大屏幕示教,通過語音系統使師生、學生之間進行有效交流,從原來效率較低的“點到點”的教學模式轉變成為效率較高的“點到面”的教學模式,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降低了教師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教學相長
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實現了資源共享,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并可借助語音問答系統隨時向教師提問。這就要求帶教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足夠的知識儲備。數碼互動形態學教學手段有利于促進教師更細致、更深入地備課,對于全面提高病理學教師的業務水平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病理學主要從形態學角度研究疾病,臨床病理診斷也是基于形態學的診斷,而各種疾病的病理變化雖有各自的特點,但常存在一些交叉或表現不典型的現象,使學生學起來較為困難。在教學中不僅要力求掌握常見病的病變特點,通過對病變器官、組織的形態學觀察,聯系其機能代謝的變化及臨床表現,掌握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 建立合作學習模式
利用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采用多樣化教學和學習模式,如教師端和學生端一對一或一對多教學模式,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共同探究的學習氛圍。
2.2 理論和實驗融合交叉授課
形態學觀察是病理學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及進行臨床實踐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利用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實行理論與實驗融合交叉授課,在理論中運用案例,插入大量的圖片,直觀地表現細胞、組織所發生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發生過程等,并適時觀察組織切片;在實驗切片觀察中,隨時演示疾病的發生機制、再現疾病的發展過程,促使學生觀察、分析其病理變化,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3 實驗室定期開放
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便于學生課后復習,我們定期開放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實驗室,并配備一名教師在必要時指導。學生非常珍惜實驗室開放時間,學會了利用數碼顯微鏡采集、輸出圖像,制成個性化的病理學圖片,便于課后及考前復習。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快速調出各類信息資料進行現場分析和答疑,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4 建立虛擬臨床病理診斷室
以應用為目的,突出“必需、夠用”的原則,充分利用臨床資源,收集典型病例,應用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中強大的圖像處理和數碼拍照系統來模擬臨床實踐。通過“觀察—操作—設疑—再觀察—討論—解疑”,突出專業特點,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然后提問是否做出了診斷,診斷的依據是什么?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思考,聯系所學知識進行操作,最后小組討論,做出病理診斷。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臨床常見病的病變過程,了解了活檢程序和送驗標本的注意事項,而且提高了觀察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實際操作能力。
2.5 設置專題討論模塊
對于相似病變的鑒別診斷列出專題,如胃潰瘍的病變活檢、結腸息肉樣病變活檢等。讓學生自己觀察,利用網絡搜集下載重點信息制作幻燈片,并開展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所學知識,整理存儲資源并共享。通過專題討論,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創新意識的培養,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為了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我們根據病理醫師能力要求,制訂出較為詳細的學生能力標準。評價考核是檢測教學質量和反映學生能力的必要手段,除了傳統的口試、筆試等側重于知識掌握情況的終結性評價方法外,實行實時、定期的側重能力和表現的形成性評價,可使學生在整個教學周期中持之以恒地學習。
3.1 實時考核
建立自測題庫,提前將試題儲存在教師計算機內,隨時進行個人、小組或全班測試,及時反饋。
3.2 階段性考核
在每章結束后進行階段性考核,側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及時反饋。
3.3 實驗態度、動手能力考核
利用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教師可以較為客觀地評價每位學生的實驗態度和能力,每次實驗課結束前5分鐘隨機抽考4~5名學生,每次考核不合格的學生下次實驗課補考。
3.4 專題報告書寫
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擬專題,通過分工查找資料、討論整理,最后形成專題報告。利用Motic數碼顯微互動系統的網絡功能,使教學時空由封閉走向開放,要求學生把書本知識與前沿學科融合,再通過討論整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隨著人們對生命與健康的更多重視,要求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必須具有很高的素質、專業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因此對醫學教育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3]。一家醫院病理醫生的水平將直接影響到醫院的整體水平,準確無誤的病理診斷會直接有效地指導臨床醫生對治療方法的制訂和選擇,并能促進臨床醫生診療水平不斷提高。我們明確了病理學教育的基本標準和質量標準,遵循“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理念,把這些標準落實到具體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4]。
近幾年來的病理學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與實踐使師生都受益匪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精心安排的教學內容,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能力培養和訓練的多樣化教學方法以及多樣化的評估手段,體現了現代科技與教育教學藝術的融合,在實際教學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對2008級、2009級病理方向學生進行的“病理學學習環境、學習效果評價”調查顯示,學生整體評價為“很好”,整體評價優良率為100%。目前,病理方向學生就業率100%,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1]劉迎春,熊志卿.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其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4(10):56-57.
[2]彭安,郭冬生,張維.生命科學創新教育模式——顯微數碼互動系統[J].現代教育技術,2003,13(4):56-57.
[3]郭永松.關于“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的辨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2):1-3.
[4]苗耘,劉莉,張艷萍.“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成功應用ACGME能力模型的經驗和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11,9(5):92-96.
G40-057
A
1671-1246(2015)10-0025-02
齊齊哈爾醫學院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JY201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