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世訂
(泉州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清源山風景區林相改造研究
賴世訂
(泉州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福建泉州)
在任何一個景區森林景觀中,風景區林相都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組成,是人們對風景區生態旅游提出的根本需要。為實現對風景區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進一步豐富風景區林相的內涵,對風景區林相的科學改造也就變得日漸重要起來。本文就對福建泉州清源山風景區的林相相關改造內容進行探究,以期促進福建泉州清源山風景區森林景觀的提檔升級,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旅游資源。
福建;泉州;清源山風景區;林相;改造
對一個旅游者來說,森林資源對其產生的吸引力是相當大的,基于此,森林資源也受到了經營者的大力開發,使之成為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重要物質。而對于在生態系統中,這種自生的、重要的森林風景資源來說,也是進行山水旅游業發展所必不可或缺的一項物質基礎。就某種程度上來說,森林景觀的優劣與否直接決定著風景區旅游業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一個成熟的風景區,森林植被的良好發育、景觀質量較高的林相這兩點內容才是確保其得以穩定、長久、協調發展的根本所在。
清源山國家重點景區位于福建省東南部,與泉州市區三面接壤,屬泉州十八景之一,由清源山、靈山圣墓與九日山這三大片區域組成,總面積達62km2,主景區為清源山,主峰海拔高達498m。
該景區屬花崗巖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較為起伏且巖石突兀,土壤屬溫潤型。
該景區冬暖夏涼,屬溫暖、濕潤性的氣候,一年四季皆可觀光旅游,是人們選擇度假休閑的理想勝地。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中,共存在野生維管束植物145科487屬750種,同時景區內的森林群落中還有5種植被類型,在野生植物資源中,包括香樟、水蕨、花櫚木、油杉,皆呈小片分布狀;另外還有蘭科的小舌唇蘭、見血清以及大戟科的千根草、飛揚草等等。
基于自生雜木林結構的混亂性,導致諸多樹種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再加上像一些野薔薇等觀賞度較低植物的混雜滋生,導致觀賞效果較差,整個森林景觀的觀賞度都由此受到影響。同時,鑒于林相的較為單一性缺點,也影響到其森林景觀整體上的美學質量。
如果僅單一的依靠于該地區植物的自然更新來形成較為穩定的植物群落,所需時間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而如果借助于人工力量使其自然發育進程得到有效推動,則會又快速、又高質的達到這一目標。為了清源山風景區山林景觀質量的考慮,對接近主景區的自然林樹種進行相應的結構調整與林分改造也變得重要起來。
3.1 人工與自然的密切結合
以景觀生態學理論作為基礎性的指導,將風景區現有自然資源加以充分利用起來,在依然保持現有森林群落特征的基礎之上,再根據景觀需求,結合性的做林相改造。盡量實現物種的多樣性,通過人工景觀林的構建,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之間的統一、和諧,充分將泉州清源山風景區的地域特色與景觀效果展現出來,以此來獲得更好的美學效果。
3.2 休閑與觀賞、科普的密切結合
依據國家重點風景區的特點,在做林相改造的同時,除了應實現樹木的多樣性、增強植物的可觀賞性之外,還應增加各不相同的森林功能區域,例如紀念林、生態保育林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風景林地的景觀效果起到豐富作用。
清源山植被茂密,以臺灣相思樹、馬尾松、木荷、楓香、鵝掌柴為優勢的樹種,組成各種類型的森林植被,四季林相略有不同,落英繽紛,林內偶見榕樹絞殺、板根和桑科植物莖花現象,表現了森林景觀和熱帶雨林特色,特別是主景區在秋冬季節的“紅葉迎秋”的景相,更令人贊嘆,深受游客和市民的青睞和向往。但某些地段山頭,可能由于氣候干旱、蟲害的影響,林木生長不良,致使林相破碎、雜草叢生,呈現荒頹現象,影響景區林相外貌的美觀。因此,我們認為應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保護原生態為原則,將景區現有豐富的森林植物種類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培植特色樹種,展現其花果美麗景色,為景區增添森林色彩,發揮森林魅力。另一方面,對破碎林相加以改造更新,讓其恢復生機,提出初探意見。
4.1 道路兩旁的植物配置
就風景區中的道路來說,一方面是為了給游人及車輛提供通行方便的場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發揮引導與觀賞的功能,是將各個旅游景點聯系起來的紐帶。行道樹與道路旁所配置的植物都存在流動觀賞效果,可給人以愉悅的感受。喬木樹中主要以香樟、大葉榕、山杜英為主,保證所有樹種的胸徑都應該超過8cm;所選用的灌木如三角梅、杜鵑花、桂花等冠幅則應該保證超過60cm;而就地被植物來說,應以常綠草本植物進行滿鋪。在選擇應用的時候,除了應考慮到選擇應用一些極具觀賞性的傳統觀賞植物,還應該考慮應用到鄉土喬灌木。通過喬、灌、草的合理配置,形成在道路兩側觀賞價值高、極具地方特色的立體觀賞結構。
4.2 與水臨近區域的林地植物配置
在與水相近的區域,植物配置應該要與水邊植物分布的特點相符合,多種植一些觀賞價值高且耐水濕的樹木在近水面的區域,使植物優雅的形狀倒影于睡眠,獲得更佳的觀賞效果。同時,還可以通過增加一些耐水濕的鄉土樹種,以此來形成林相豐富、多層次的近水植物群落。在此過程中,由于下層植被是屬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形成的、與水岸邊緣生態環境已經得到良好適應的一類植物群落,形成了對近岸環境極高的適應性,因此應避免發生對其干擾的問題。另外,就觀賞節點附近來說,還可以引入一些對開花或者觀葉地被植物的種植,以此來增強對前來觀賞者的新奇感,進一步促進近水景觀的可觀賞性。
4.3 離岸較遠處的林相改造
與岸相離較遠處的植被景觀觀賞特點在于:樹冠展現出的優美性、層次顯著的林冠線以及色彩斑斕的葉色。
在清源山風景區中,植物屬于組成其生態系統的主體,也是將風景區整體美展現出來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在對林相進行改造時,必須要依據保留現有植被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再做改造。就原有植被中相對較為重要的骨干樹種予以保留,再依據景觀需求適當的進行修整,砍除從整體上會對景觀造成影響的先鋒樹種。就那些存在較嚴重缺失的景觀地塊來說,借助于人工補種的手段,進行極具高觀賞價值的樹種種植,起到提高景區整體景觀效果的良好效用。
就補種的樹種來說,應盡量選擇那些鄉土樹種或者多年引種表現較好的樹種。在林下還應適量的種植一些常綠樹種,同時還能與適應泉州當地地區氣候條件的一些特殊植物進行交互配置,以此來形成多樣性較高、復合性較強以及觀賞效果更佳的植物群落,實現林帶景觀質量的提高,達到林相改造的根本目的。
4.4 關于遠景林相的改造
就遠景林相的改造方面來說,應在依據現有自然植物群落的基礎上,付諸于人工手段,使其自然演替進程得到加速的促進。遠景林相的改造,切忌對苗木進行替換補種,最好的選擇應為種子播種,重點在于多種植常綠喬木樹種,并輔以落葉色葉喬木樹種。就林下地被來說,應順應其自然的發育過程,不宜進行改造,在經過20年直至30年的時間以后,從大體上來看就能形成穩定、完整的結構。在整體功能都得到逐漸完善后,便能相對提高森林景觀的質量,形成穩定的風景林生態系統。
4.5 對部分退化老化、蟲害林分的改造
清源山植被茂密,人們游覽清源山不僅游名勝古跡,同時游這里的森林景觀,為生態游、健身游,特別是泉州市民更是常年游。但是,一些山頭地塊,如主景區獅頭巖片區林木生長不良,出現枯黃、蟲害等現象,有些受害林林木被小片砍伐,草灌叢生,參差不齊,影響林相和外貌美觀。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對這些山頭、地塊的退化林木進行改造更新,恢復林相生機,展示清源山森林之美,林木爭榮的景象。主要措施如下:
確定地塊,進行堪察設計,并對生長不良、枯死木、劣勢木和雜灌,無成林的樹木清除,保留生長健壯的林木。選擇種植樹種為本地鄉土樹種為原則,如本地的豆梨、山烏桕、楓香、黃連木、余甘、秋楓等,適當引進少量速生優良樹種,引種速生種降香黃檀、馬占相思等。精心營造管護:做好種植前的準備,設計種植株數行距。視林地情況,可適當施肥,促進生長。
4.6 利用拋荒農田,建立小型觀賞植物園
清源山景區周圍有數處拋荒農田,有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特點。設計在水流坑建立一個清源山特色的小型植物園,亦可稱為百花園,面積20畝。就地取才,挖掘和種植本山的四季草、灌木,讓爛漫的山花薈萃在園內,不僅給人以景觀欣賞,而且是個植物科普園。這些花木有:毛柱櫻、軟條七薔薇、映山紅、絲穗金粟蘭、土人參、一枝黃花、天南星的半夏、野百合、射干、姜科的姜花、見血青、小舌唇蘭等。
在經過科學、合理、有效的林相改造后,可將一些退化林進行淘汰,對某些病害的發展起到控制作用,加強了可管理性。同時,林相改造工作還能進一步促進森林、草本覆蓋率的提高,除了實現綠化的效果,更實現了美化的效果。通過改造,基本上可以將福建泉州清源山風景區變得更美,更易于受到游客的青睞,繼而實現景區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提高。
[1]王裔琪,劉興劍,郭忠仁,等.南京珍珠泉風景區林相改造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8):4692~4693,4831.
[2]汪澤明,熊四明.西山風景區林相改造思路探討[J].綠色科技,2014(8):101~102.
[3]董宇,吳迪,萬書敏,等.玉佛山風景區林相改造探討[J].綠色科技,2011(4):100~101.
[4]祁毅,李鵬宇,徐建剛,等.花木雨花臺:老景區植物景觀規劃一例[J].建筑與文化,2013(6):86~89.
[5]泉州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植物資源,2003,5.
TU986
A
1005-7897(2015)11-0109-02
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