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蓮/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學者點評:
本輪央企重組能否實現國家利益取決于一系列條件
●鄧淑蓮/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合并、拆分是企業運行中兩項重要重組模式。采用哪種模式,要看哪種模式有利于企業效率的發揮,這是普通意義上對企業管理的評判。對國有企業而言,采用合并,還是拆分重組模式,評判的標準不僅是企業效率,還有企業所代表的國家利益,體現為政策目標。某項改革措施從效率的角度可能是失當的,但如果從國家利益看是適合的,這項改革措施就有可能實施。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政企分開取向從來沒有排除企業為政策目標而犧牲效率目標這一因素。
因此,如果從效果角度出發,國企改革的方向應是縮小國企份額,為民企的活動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機會,讓國企與民企、民企之間進行充分的競爭,優勝劣汰,從而實現效率。而在國企內部進行合并或拆分重組,從效率角度看,并沒有實質性改進,也就是說,這種改革的評判標準主要不是效率,而是處于政策目標上的需要。
本次央企大規模合并重組,同樣是國家利益的體現:解決國企在國際市場上惡性競爭造成的內耗問題,配合國家高層戰略目標的實現。國企進一步合并形成的壟斷對國內民企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擠壓力更強。而這種改革能否實現國家利益,則取決于一系列條件:一是合并本身能否實現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消除因合并產生磨合、內耗引起的效率損失。二是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效率不高(國際比較視野)的問題。三是能否實現有效的監管,使合并后的央企按照政策目標行事。
上述目標的實現并非易事。不可忽視的措施是國有企業信息的公開透明。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事項外,有助于監管國有企業的所有信息都應該公開透明。沒有信息的公開透明,目標制定得再好,考核指標設計得再完善,都會因信息公開不足而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使努力付諸東流。■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