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華
政府非稅收入征管探討
●張超華
2015年4月16日,財政部公布一季度財政數據,全國財政收入同口徑增長2.4%,其中,中央同口徑下降0.6%,創國際金融危機后24年以來的最低。財政收入形勢嚴峻,與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稅收結構調整、降低行政性收費等相關。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財政增收壓力,筆者認為,除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放寬貨幣政策,加快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目標外,還應該在現有收入結構下,強化政府非稅收入征管,拓寬財政收入增長渠道。
政府非稅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政府非稅收入在各級財政收入中的占比逐年遞增,已基本占據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且增收潛力巨大。然而,政府非稅收入種類多、項目雜,執收單位龐大,收繳系統未能全覆蓋,刺激增收增繳的機制和體制尚未形成,執收執繳業務管理過于分散,財政監督檢查投入力量不足等主客觀因素的存在,造成各類政府非稅收入遠未達到應收盡收、應繳盡繳。不僅如此,相關部門在執收執繳過程中,違規違紀問題較多。一是應收不收問題普遍。如為招商引資,各級政府擅自減免企業非稅收入;采取“以支定收”的方式進行非稅收入征管等。二是應繳不繳問題突出。如個別執收行業采用慣用手法改變政府非稅收入性質,將應繳入國庫的非稅收入以經營收入名義納入下屬獨立核算單位;一些非經常性政府非稅收入項目存在坐收坐支、截留挪用、滯留不繳政府非稅收入等行為。三是先征后返問題嚴重。如土地出讓金及其他政府非稅收入的先征后返,極大地減少了政府可支配財力,長此以往必將會造成財政預決算失真、財政收入空轉等一系列問題。
一是對政府非稅收入理解、認識不到位。政府非稅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稅收收入具有同等地位的預算收入,而之前的政府非稅收入屬性模糊、界定不清。二是政府非稅收入的管理體系不夠科學,主要表現為:政府非稅收入制度尚未完全統一;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分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執收執罰行為不規范。三是政府非稅收入征繳體制機制不夠完善。以水利系統執收的水資源費、防洪保安費為例,非稅收入項目所依照的是國家級和省級出臺的文件政策,征收對象全部是中省級企事業單位,僅由一個專業廳局負責征繳,必然會存在執法力度不夠、執收手段單一、缺少強制措施等問題。
第一,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針對各層面、各環節普遍存在對政府非稅收入理解、認識不足的問題,應通過培訓輔導、知識講座、知識競賽、違規違紀案件處理通報等方式,利用新聞媒體、網絡等載體,加大政府非稅收入相關的理論、法規、制度的宣傳普及工作。
第二,探索制度創新,規范管理體系。首先,應將政府非稅收入制度設計層次、法律依據層次、管理體系層次提高到與稅收收入相同的地位,以同等的重要性和重視程度做好頂層設計。其次,全面、系統地清理、規范、整頓、取消那些過時的、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非稅項目,整合歸并性質相近的非稅收入項目,廢棄陳舊文件規定代之以新的統一的法律法規。再次,從根本上規范理順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體系,將絕大部分收入收繳職能從政府部門、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中剝離出來,成立專職征管機構或實現政府非稅收入稅務化管理。
第三,完善征管體制,健全征繳機制。相對于稅收收入,政府非稅收入征繳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各級政府及有關單位、部門行政權力的具體體現,工作中的不規范、權力尋租等問題較為突出。因而要實現 “探索制度創新,規范管理體系”目標,就應在體制上形成上下一致、齊抓共管、責任明確、重點突出的局面,健全約束強制機制、獎勵激勵機制、監督檢查機制、跟蹤問責機制、違規懲戒機制等。■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財政廳監督檢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