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趙曉光,王奎海
分枝桿菌致手部低毒感染臨床表現不典型,易被誤診,在臨床工作中對于手部慢性感染的患者,尤其有海洋生物接確史的患者,經久不愈傷口,應高度懷疑有海分枝桿菌感染的可能,治療要采取綜合措施。現報告如下。
本組共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齡28~56歲,平均44歲,均為浙江舟山地區人。職業:漁民34人,海族館職員6人,從事漁業加工8人,家庭婦女5人,其他職業5人。42例患者有被魚、蝦、蟹等刺傷手部史,5例有在游泳時手部劃傷史,11例無明顯手部受傷史,病程2~20個月。本組18例就診前已經在外院行切開引流術而創面經久不愈;其中4例曾作過2次清創術。所有患者均無明確結核病及免疫缺陷史。臨床表現以手指紅腫為主,無全身癥狀,普通抗生素治療無效,有多次反復發作史。全組病例均無全身感染癥狀包括乏力、低熱、夜間盜汗等。32例患者傷指指體活動明顯受限,其中伴化膿性關節炎18例,慢性竇道流膿者12例,手背滑膜增生16例,屈肌腱腱鞘炎16例。58例患者雙肺X線片均未發現結核病病灶。治療方法:在腫脹明顯的手指側面作直切口,徹底清除肉芽組織和壞死組織,術中逐條分離血管肌腱神經,小心仔細地徹底清除肉芽腫樣組織,有膿液者需廣泛切開腱鞘,切除肥厚的滑膜組織,用過氧化氫溶液、慶大霉素及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無組織缺損病例切口一期縫合,組織缺損病例可行一期皮瓣轉移、植皮或二期行皮瓣覆蓋創面[1]。所有切除標本進行普通培養,抗酸染色油鏡下觀察,28例再接種到羅氏培養基特殊細菌培養,膿液進行細菌培養,置半管引流。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1次手術治療42例,2次手術9例,3次手術7例。術后給予口服克拉霉素2~4個月、局部理療、口服抗過敏藥、蛇藥片及地塞米松片等綜合治療;25例患者應用高壓氧治療。病理報告疑為分枝桿菌感染的10例,給予口服抗分枝桿菌藥物利福平、乙胺丁醇。58例的普通培養中8例見到表皮葡萄球菌,分枝桿菌培養則均為陰性。40例患者隨訪6個月~2年,傷手功能按總主動活動度(TAM)系統評定,優26例,良8例,可2例,差4例。2例患者3次手術效果欠佳行截指術。
海洋生物刺傷手指致手指低毒性感染有明顯的流行病學特點,患者全部來自沿海地區,半數以上有海洋生物刺傷史或由于接觸了被海洋生物毒素污染的水源引起[2]。早期多數患者表現為手部受累部位有慢性無痛性腫脹,并伴關節活動受限。少數患者早期可有急性炎癥表現即紅腫熱痛,病變一般局限于手指及手背部,無全身癥狀,但可蔓延至深部及累及周圍腱鞘、骨與關節及滑膜等。局部的炎癥可暫時消退,但易于反復,形成慢性感染呈肉芽腫樣病變。晚期出現多樣化的臨床表現,可表現為皮膚潰瘍、化膿性關節炎、慢性增生性滑膜炎、骨髓炎、狹窄性腱鞘炎、腕管綜合征等[3]。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手部分枝桿菌感染的治療,以局部創面的徹底清創加抗分枝桿菌化療為主,術后治療包括應用抗生素、激素、局部理療等[4]。本組術后隨訪,10名患者均未能堅持服用抗分枝桿菌藥物,但結果尚佳,無術后復發。最終的治療效果與患病時間長短呈負相關,病程越長,關節及肌腱受累越嚴重。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大環內酯類藥是公認的敏感的抗海分枝桿菌藥物,克拉霉素同時兼顧了抗分枝桿菌和抗普通細菌的作用,避免了其他細菌感染治療的延誤,尤其適用于肝腎功能不良、不能耐受抗結核藥物不良作用的患者。
[1] 王奎海,黃國雨,趙曉光,等.海洋生物刺傷致手部感染45例臨床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06,14(3):166-167.
[2] 李學淵,章偉文,陳宏,等.早期手部慢性特殊感染的臨床特點與治療[J].現代實用醫學,2006,18(10):730-731.
[3] 李學淵,陳德松,章偉文.沿海地區手部低毒感染病例的臨床分析[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2,18(3):165-167.
[4] 范啟申,周詳吉,孫書海,等.手部深層組織嚴重感染的治療[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3,19(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