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林
摘 要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推廣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基于此,從選擇的雜交組合、確定適宜播插期、培育適齡多蘗壯秧、稻田群體結構的建立、肥水的科學管控、病蟲草的防治等方面介紹了雜交水稻生態高效栽培技術,希望對水稻種植提供幫助。
關鍵詞 雜交水稻;栽培技術;播插期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2-0-2
雜交水稻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米質較優,適合大面積發展。但在種植雜交水稻時,必須因地制宜,選好水稻品種、合理布局,做到生態優質高產。
1 選擇熟期適中的優良組合
選擇的雜交組合,一定要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光熱資源, 發揮雜交稻的優勢,獲得穩產、高產。
2 確定適宜播插期
為了保證雜交水稻在7月15日前安全抽穗揚花, 安全齊穗需要日平均溫度在23~35 ℃、最適溫度在30~32 ℃左右, 因此在雜交水稻栽培中, 應確定適宜的播種期和栽插期,當日均氣溫穩定通過10 ℃以上及時播種。具體時間是3月5-15日之間播種,播種前要進行種子消毒處理,確保雜交水稻在7月15日前安全齊穗, 這是關系到水稻收成的大事, 一定要掌握好。
3 培育適齡多蘗壯秧
適齡多蘗壯秧是水稻高產穩產的基礎,其根系發達,單株鮮干重大,插后發根力強,回青快,可促進低節位分蘗,早夠苗,提高成穗率獲得高產。稀播是培育多蘗壯秧的基礎,能增加秧田分蘗,以蘗代苗。培育雜交稻適齡帶蘗秧,要求每667 m2秧田播種子10~15 kg,葉齡6~7葉,4月中下旬,移栽淺腳冬水田。長齡帶蘗秧,要求每667 m2秧田播種5~7.5 kg,8~9葉,5月上旬移栽深腳冷浸田、囤水田。假植兩段長齡多蘗秧栽小春干田。利用塑盤加壯秧劑育秧,化控促蘗。在整好的秧床上,每50片秧盤用壯秧劑1 kg,先把2/3的壯秧劑均勻撒于秧床表面,并充分使之與3~5 cm表層混勻,然后擺壓秧盤,再把剩下的1/3壯秧劑拌適量泥漿,拌勻后灌滿泥漿刮平即可播種。
4 合理密植, 早促早管, 建立高產群體結構
4.1 插足基本苗
雜交水稻主要靠分蘗成穗而增穗增粒獲得高產。一般條件下,冬水(閑)田移栽,按移栽規格30 cm×(18~20) cm,栽1.1萬~1.2萬窩/667 m2 為宜,每窩栽植2 粒谷苗。稻-菜輪作田在葉齡4~5葉移栽,稻-油輪作田在葉齡6~7葉移栽,稻-麥輪作田在葉齡6~8葉移栽,植1.0萬~1.1萬窩/667 m2,每窩插2 粒谷苗,基本苗保證在12萬苗/667 m2以上。
4.2 提高栽秧質量
組織好勞力,使起秧、運秧、插秧、補苗等協同配合,勞作時注意不使秧片變形、破碎,以免丟穴、少苗,秧片不要沾泥浸水或卷壓時間過長,以免傷損秧苗。人工手插或擺栽,要按確定的插秧規格拉標繩或劃印,插深2 cm左右,勿漂、勿深。水稻移栽,要采取帶土移栽,減少斷根、植傷和萎蔫,促進水稻返青快、分蘗早。秧苗插的直,不東倒西歪,行插直,行穴距規整,每穴苗數均勻,栽插深淺一致,不插高低秧、斷頭秧,防止中午曬秧,不插隔夜秧。插秧后要及時覆水,水深以不沒秧心為準,防止日曬萎蔫,促進返青。
4.3 早促、早管爭取多分蘗
在基肥充足、追肥早的情況下,雜交水稻才能早分蘗、多分蘗、保證高產有效穗數。采取前重,中穩,后補的大田肥料運籌原則,基肥施用量占本田總施肥量的70%左右。首先施500 kg/667 m2農家肥耙漚田,拋秧前667 m2施碳銨、普鈣各35 kg/667 m2、氯化鉀7.5 kg/667 m2作面肥。其次是早施分蘗肥,拋后5~7 d,施復合肥25~30 kg/667 m2或尿素、氯化鉀各7.5 kg。拋后12天,視葉色長勢,施尿素、氯化鉀各3~4 kg/667 m2作平衡肥。
深水返青,淺水分蘗,適時曬田。稻秧移栽初期,秧苗嫩弱,既怕淹深水,又怕斷水受旱。移栽到返青期間,秧苗根系因拔秧受到損傷,加之移栽期間氣溫高,葉面水分蒸發大,易造成卷葉現象。因此應在淺水插秧的基礎上,做到深水返青,插秧后保持5 cm左右的水層, 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活水套灌或日灌夜露, 這樣可以在炎熱夏季有效地降低水溫和泥溫,建立一個穩定的濕熱環境, 促進早返青。 秧苗返青后,需要有足夠的水分和氧氣供應才能滿足雜交稻迅速發新葉、扎新根的需要。應采取薄水勤灌、適時露田的辦法。曬田的程度,應因土質、肥力和苗架而定。一般以不陷腳、有微裂、有白根為宜。對沙質田、瘦田、苗弱的田塊,輕曬或適露,對肥力高,長熱旺、土質粘重的田塊,可適當重曬。
5 加強中后期管理, 增粒壯籽, 確保大穗大粒
5.1 巧施穗肥
水稻從幼穗開始分化至抽穗以前的追肥叫穗肥。長穗期是氮素營養吸收的第2個高峰期,需要大量的營養供應。但在具體施肥方法上要突出一個“巧”字,特別要注意看苗施肥。所以,具體追肥時期和施肥數量的掌握也應根據這一時期禾苗的長勢長相以及土壤肥力狀況和前期施肥水平而定。科學施好穗肥能促進幼穗的分化發育、增加每穗粒數;同時,對鞏固有效分蘗、防止后期葉片早衰和根系活力下降、促進灌漿、增加粒重都有重要的作用。在穗肥的施用技術上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地力好、底肥足、分蘗多的田不施;二是早晨葉不掛露水,中午葉片挺直,葉色淡黃的要施;三是陰雨天不施,晴天搶施。穗肥看苗施用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對旺苗一般不施穗肥;一類苗,同樣應掌握苗色不黃不施的原則,只是在孕穗期“黑”得不足的情況下酌情補施,用尿素2~3 kg/667 m2;對二類苗,在幼穗分化初期可不施或少施,重點在孕穗期,用尿素3~4 kg/667 m2;對三類苗應重點施好穗肥,用尿素5~7kg/667 m2,分2次施。科學施好穗肥是促進平衡增產的一個重要措施,故在追施穗肥時,除全田普遍施肥外還應對田內長得差的地方重點補施和多施。
5.2 酌情追施粒肥
水稻抽穗后的追肥叫粒肥,又稱壯籽肥、灌漿肥。追施粒肥可提高水稻葉片含氮量,提高光合同化能力,延長葉片功能期和維持根系活力。齊穗期施氮要看田、看天、看苗而定。肥力高的不施,氣溫低、寡日多雨不施,苗不黃不施,病害重的不施。粒肥施用數量以23~5 kg/667 m2為宜。也可采用根外追肥,每667 m2用尿素0.5 kg加0.2%磷酸二氫鉀溶液或加1:500倍的惠滿豐活性液肥或加噴施寶對水60 kg噴施,噴施時間要選擇在下午16:00時后為宜。
5.3 搞好水漿管理
一是在水稻減數分裂期和抽穗揚花期,采取水層灌溉,切不可脫水受旱;二是在水稻灌漿結實期,采取濕潤灌溉(始終保持土壤濕潤狀態),以利通氣養根、以根保葉、延緩衰老,各類稻田,都不要出現“上齊下白”的被動狀況,否則會使后期葉片光合效率下降,養分運轉不暢,使“二次灌漿”的籽粒不能正常充實,增加秕粒數,使千粒重下降。正常情況下每隔5~7 d灌水一次(田面有水2~3 d,田面無水溝中有水2~3 d,溝中無水1~2 d),直到收獲前1個星期左右斷水,以利于養根保葉,活熟到老;三是防氣象性災害,主要防臺風引起的倒伏(后期要始終保持田面硬板不回軟),防寒露風引起的青枯,后期如遇上寒露風(平均氣溫低于20 ℃,最低氣溫低于17 ℃)根系活力會下降,會引起生理性失水而造成青枯,所以要在寒露風來臨前灌水保溫,防止青枯發生。
6 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雜交水稻生育期間的主要病蟲害有水稻二化螟、稻薊馬、葉蟬、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及稻瘟病、紋枯病等。在防治措施上要把農業措施與藥劑防治有效地結合起來, 使防與治協調一致。首先從種子開始,選優良抗病蟲組合,浸種時做好種子消毒,其次做好秧田預防,帶藥下田;最后,做好病蟲害測報預報,提前采取防治措施。雜草防除方面,在返青期和分蘗期,采用人工拔草結合中耕耘田,還可在此期用除草劑防除。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