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彤 賈永紅 張富榮
摘 要 種子市場營銷學作為市場營銷學的一個分支,是市場營銷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依據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崗位能力為目標”的特點,通過對現有《種子市場營銷學》的教學模式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探索了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模式。
關鍵詞 高職院校;種子市場營銷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713.5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2--2
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決定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核心要素[1],在現代農業的推進過程中,對于種子營銷人員的要求是,首先掌握基礎營銷技能;其次,掌握“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及種子市場的特點,真正達到對種子市場營銷人員多元化需求的目標。但我國針對種子營銷專業的高等教育起步較晚,在種子營銷人才培養上發展相對滯后。基于此,依據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以社會需求實施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為主旨,通過對現有《種子市場營銷學》的教學模式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結合營銷專業的培養目標,探索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模式。
1 高職院校種子市場營銷學教學模式的現狀
市場營銷學課程在各類高校中的開設較為普遍,但開設種子市場營銷學的高校數量卻很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的《種子市場營銷學》的教學基礎薄弱。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傳統理論教學為主的講授模式依然存在;二是課程大多以學科教育為主,雖然隨著教學改革工程的不斷深入,教學工具從簡單的黑板、粉筆發展到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但由于大多高職院校對于既掌握種子這一農資的特性又掌握營銷學知識的教師人才儲備少,導致講授內容大多以教材為主,而所對應的教材種類屈指可數,一本教材會在很長周期內被使用,而高職學生普遍基礎知識薄弱,認知水平較低,接受能力差;灌輸式教育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對于選擇種子科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現有的教學模式不具備吸引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差,違背了高職教育的主旨;實踐教學比較缺乏,實踐性教學環境的設計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然而大多高校處于內外實訓場所缺乏的困境[2]。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不穩定性,種子生產的許多實踐教學環節和理論教學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此外,對于課程的評價體系也非常不完善,考核方式單一,形式陳舊。
2 課程改革的目標構想
作為課程改革的目標著眼于理論課堂、實踐課堂及考核標準三個方面。通過理論的講述、動態的及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完成種子市場營銷的社會生產與銷售實際相結合的終極目標。
2.1 課堂教學設計
2.1.1 理論教學法
理論知識是專業能力的基石,理論通過對課程內容體系及相關理論的貫通聯系等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分析能力,同時,要遵循高職院校的培養企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目標,但高職院校在理論教學上強調必需、夠用、適用的原則[3]。
2.1.2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擺脫固定答案思維模式[3],拓寬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可以從大量的知識中選擇適當的案例,組織討論材料,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和搜索未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展示學生的不同思維和對問題解決的思路。可以根據我國種子市場存在的一些問題點,如種子銷售過程中發生的售后官司、竄貨、亂價等實際情況讓學生以分組討論、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采取的解決措施等,教師通過點評、補充和總結的方式,首先認可學生的參與態度,對其見解和觀點進行點評,最后進行補充說明。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課堂氣氛,同時激勵學生下次討論的積極性。
2.1.3 雙向交流法
在大于50 min的一堂課,為了盡可能的避免學生上課中途困乏、開小差等注意力下降,采用雙向即互動交流法,通過對學生比較關心的、在具體工作實踐中難以解決又經常碰到的疑點問題的討論,改“以教師為中心”為“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改“以課堂為中心”為“課內與課外研究實踐相結合”,促進教學雙方交流思想、實現資源共享,以達到教學相長、學學相長的目的。
2.2 實踐調研法
高職院校的學生優勢在于操作能力強,而實踐教學是培養種子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4]。
2.2.1 實踐教學設計
讓學生走出校門,學會對市場環境的觀察,對自己生活環境的仔細觀察。以作業的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在上課的開始,以作業的形式布置下去,要求學生交一篇市場調查報告,內容不限,學生剛開始感到不習慣,他們都習慣抄書上的東西當作業,寫出關于自己家里如何購買種子的調查,使用農資產品情況的調查,使用品種的調查等,初步顯示調查的能力,觀察能力,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的東西[5]。
讓學生對公司做進一步的調查,主要是知名的種子企業,了解其產品線,新產品的開發,公司的發展戰略方面的內容,將理論與各公司的發展的分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文化營銷分析,品牌設計與品牌戰略分析,綜合了解品牌的文化內涵,全面了解公司的發展經歷過程,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學生進入職業氛圍中,與社會結合起來,培養其對社會的興趣。
在種子市場營銷課程的實踐教學方面,應當在學校和本地區的種子生產和營銷企業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與企業簽訂互惠合同,建立相對固定的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在二、三年級的每一學期有組織地安排專業實踐教學活動,使本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特別是這種營銷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在實踐教學時,學生選取學習中的難點問題,開展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讓學生到實踐中去探索,在思考中得結論。它是課堂教學、研討的延伸和補充,是培養、提高學員能力的有效途徑。此外,通過實踐教學的課堂討論、課題策劃,選擇最新的、最具典型的企業案例,在課堂上讓學生各抒己見,并進行課題策劃練習。
2.2.2 模擬營銷的練習
通過 “模擬公司”教學法適應學科特點,營造全真營銷場景幫助學生更好、更快的學習理論知識。“模擬公司”教學法縮短理論教學與實際業務的距離。將課堂的理論教學行為寓于實際營銷活動之中,縮短了兩者之間的距離[5]。例如:如何通過市場調查確定種子的消費種類、農戶的需求、進貨、鋪貨、促銷等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專業知識,獨立思考,實際操作,將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提升為主動。
2.3 考核內容與方法
課程考核是檢驗教學過程及成果的重要指標,對促進教師教學工作的改進、學生對系統知識學習的督促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采用單一試卷法測試,其結果更多的是導致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這違背了教學的初衷,因此,摒棄考試一張卷的考核方式,建立全程式多樣化的考核制度,根據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課堂紀律等方面綜合評定成績的方法的建立非常必要。
3 結語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生產、管理、銷售、服務第一線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實用性人才,因此,教師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策略運用,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機制,讓學生 將“學”“做”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多方位的培養種子市場營銷的職業能力,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薛全義,東三星,郭正.農資市場營銷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2]張敏怡.淺談高職院校市場營銷教學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3):189-191.
[3]鄭世艷,魏秀芬.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種子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2014(2):79-82.
[4]李昆益.案例教學法在高職市場營銷教學中的實施[J].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26-29.
[5]李塵.“模擬公司”教學法在市場營銷教學改革中的運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6):69-71.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