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楊艷麗
摘 要 西安大唐芙蓉園是國家級的旅游風景區,是全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文化形象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用皇家園林的形式再現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唐風貌。不論是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展示文化的主題,還是全球最大的水景表演展示,大唐芙蓉園對唐文化有了建構于古代美學根基之上的現代解讀。基于此,論述唐文化西安大唐芙蓉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 唐文化;西安大唐芙蓉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2-0-2
大唐芙蓉園是陜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中的一道靚麗風景,它不僅是一個實體的文化公園,更是對千年之前的唐文化的延伸。這座公園建于原唐代芙蓉園的遺址所在地,主要的景區包括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以及曲江流飲等。這些景區的命名來自于對于唐代芙蓉園的記載,真實的展現了唐代文化的吉光片羽。對于這些景觀設計上的探究,能夠讓我們清晰的意識到唐文化對于景觀設計的重要意義。
1 唐文化的歷史和現實
大唐芙蓉園是漢文化和唐文化的融合,曲江池的形成早在漢代就有記載。正如唐詩的記載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漢代時期,樂游原與少陵原之間的低洼地帶在于長年積水的情況下形成了曲江,有記載“其水曲折有似廣陵之江”。漢代時期,皇家在此興建皇家園囿,隋唐時期,再次重鑿曲池,即為“大唐芙蓉園”。唐時,芙蓉園是長安城皇家、貴族、士人、百姓的賞春之地,是盛唐的一個標志,也是唐文化傳承的記載。
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形勢下,宣揚民族文化,用民族優秀的文化立足國家文化之林,憑借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保持民族文化的國際優勢,喚起民眾社會潛意識中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個重要的時代主題。中國厚重的數千年文化在國際文化氛圍內存在獨具優勢,無論是新石器時期文化、先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以及宋元明清文化,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唐代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代表意義[1]。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指的是一定時期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唐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如唐代的倫理、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價值觀念等;唐代的藝術;大到唐代的文學、音樂、戲曲,小到具體的工藝品門類:瓷器、玉器、漆器、金銀器等,多種藝術形式齊齊在這一時期達到歷史的高峰;唐代的語言和符號,唐代的官方和民間語言等;唐代的風俗文化,如唐代所流行的上巳節等;此外,一些具有唐代風格的器皿、服飾、建筑物等,都是唐文化的組成部分。唐代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代文化在現階段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唐裝”“唐人街”“唐風音樂”等都是唐文化在現代社會的一種歷史性和現實性的契合。
2 唐文化在西安大唐芙蓉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大唐芙蓉園中,唐文化的展現主要是對于唐代生活方式的解讀,對于唐代生活各方面的展現。大唐芙蓉園表現了唐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帝王文化、歌舞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仕女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義,這些文化類型的組合,使大唐芙蓉園成為唐風園林的典型和代表。
2.1 唐代詩歌、書法文化
大唐芙蓉園以“歷史之園、精神之園、自然之園、人文之園、藝術之園”為建造目標,融合數十位唐史、唐詩、唐畫、唐建的專家。在修建過程中,將“唐詩”作為一條主線。在大唐芙蓉園的景觀設計中,唐文化的符號表達就是唐詩。在大唐芙蓉園的園林造景、書法雕塑、印章刻字、圖形紋樣等多種傳統藝術中,唐代詩歌的美好意蘊貫穿始終。美學家李澤厚在他的著作中說過,唐代藝術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詩,唐詩蘊含的各種情緒:享樂、頹廢、憂郁、悲哀中都閃現著中國歷史處于青春時期的自由和歡樂情結。這種情節貫穿在大唐芙蓉園的景觀設計中。
大唐芙蓉園中有重要的詩歌文化區——唐詩峽,這是唐文化在芙蓉園景觀設計中的最大亮點。唐詩峽用一組長達120 m的石峽,記錄了唐代文化高峰時期的一首首美妙的唐詩。將書法家書寫的唐詩鐫刻于詩峽摩崖之上,裝飾以唐代的榜書、中國印、傳統瓦當等等圖案。唐詩峽中的“詩魂”大型群雕在一千多平方米的空間內,塑造了25位唐代詩歌歷史人物形象。“詩魂”雕塑通過聳立的山峰形象,形象的表現出唐詩在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種景觀設計形式將歷史與現實融合,把剎那鑄成永恒。游人在唐詩峽中會不覺駐足,聆聽來自千年之前的詩意詠嘆。在展現“詩魂”雕塑主題的時候,設計者把虛幻的唐詩意境形成各種不同的“隔景”鏡頭。在把不同意境的景物隔離開來的基礎上,使這部分形成一個獨立的景區范圍,以此限定游客們的注意力。可以說唐詩峽是用現代設計的構成藝術完成了唐文化的一種重塑性呈現。通過點、線、面的融合,把繁瑣與統一融合、將細節與整體重構[2]。
除了唐詩,大唐芙蓉園中,還有對于唐代書法文化的展現,如“大唐書法八屏”是以屏風的形式展現了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的作品,有楷書、行書、草書等。唐代是我國書法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楷、草、行、篆、隸各種書體都取得重大進展,且各種書體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法家。
“唐風筆歌墨舞”壁畫也是對于唐代文學文化的展示,在木質結構的壁畫上,運用了拓字、漆繪、磨繪、鑲嵌、箔金等工藝。把懷素草書和顏真卿的書法結合,運用多種手段打造出歷史悠久、厚重的視覺感受。
2.2 唐代酒文化
大唐芙蓉園中的一些景觀設計是唐代酒文化的展現。唐代的釀酒技術先進,下至貧民百姓,上至天家皇帝都參與釀酒。據記載,唐太宗曾釀出“芳香濃烈,味兼醍醐”的綠色葡萄酒。因為唐代釀酒業的繁榮,唐代酒種類也十分豐富。中國歷史上把飲酒作為一種社會風尚的,除了魏晉就數唐代了,但魏晉時期的飲酒風尚緊緊限于士大夫階層,而唐代則是一個全民飲酒的時代。帝王將相在飲酒中商談國事,文人學士在飲酒中吟詩弄句,思婦游子在飲酒中互訴離思,唐代眾生,無人不貪杯中之物。大唐芙蓉園的“曲水流觴”景點就是唐代酒文化的一種展現。以自然山水景觀的形式表現了唐代宴飲詩歌,“曲江流飲”的場景。endprint
2.3 唐代歌舞文化
唐代的歌舞文化是唐文化中的美妙的存在,在一些著名的唐代壁畫上,可以見到唐代的歌舞形象,如敦煌壁畫上的《反彈琵琶》的歌舞,唐代侍女畫上歌女們優美的舞姿。唐代盛世社會穩定,文化政策開放,人們的觀念比較開放。再加上唐代發達的經濟水平,人們不用為衣食憂慮,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娛樂歌舞。唐代的歌舞文化是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結合,唐代社會對外開放,西域各族的歌舞傳入中原, 推動了歌舞藝術的發展。
大唐芙蓉園中的鳳鳴九天劇院是對唐代歌舞文化的展現。整個劇院的設計金碧輝煌,盡顯大唐繁榮氣象,將盛唐風韻和現代化高科技設施相融合,是全園盛唐文化主題演出的核心表演區。劇院的主要作品是歌舞史詩《夢回大唐》,以全新的視覺試聽效果和現代藝術的手法,表現了絢麗多彩與大氣恢宏的盛唐歌舞文化。游客置身鳳鳴九天劇院,在一臺臺蘊含盛唐風韻的大型詩樂舞劇,體會著充滿夢幻與詩意的大唐盛典[3]。《夢回大唐》主要有“夢幻霓裳”——艷姿華衣,與妃共舞,“夢邀秦王”——大唐軍陣,威震八方,“夢浴華清”——出水芙蓉,驚為天人,“夢縈西域”——天國胸懷,包容萬千,“夢游曲江”——萬眾歡騰,天下太平,“夢回大唐”——大唐盛典,萬民祈福等幾個部分,把盛唐舞蹈文化的儀態萬方盡情的展現。
此外,在大唐芙蓉園的景觀設計中,還應用有唐代佛教文化和唐代茶文化。如《百步生蓮汀步浮雕》和《觀音壁浮雕》,佛教在唐代是一種宗教,在芙蓉園中的展現可以認為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在此處,蓮花已經被詮釋為一種對于美好生活的祝福,即踏過朵朵蓮花,就得到了佛的祝福,從此無憂無懼,幸福安寧”;《觀音壁浮雕》是游客企求安康幸福的地方,也是引領游客超脫俗世,尋覓內心平靜祥和的景觀設計。唐代茶文化在大唐芙蓉園的設計中也有所體現,如陸羽茶社庭院展現了一種“水平如鏡”的飲茶心境。庭院中叢生的竹林和白色的卵石造就了一種寧靜、清新的氛圍。會讓游客對于中國“茶文化”有種頓悟式的參透。另外,大唐芙蓉園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等對于具體的歷史典故的記載表現是景觀設計中運用歷史故事的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1]師海珊.唐文化符號在西安景區照明系統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2]白凱,郭生偉.旅游景區共生形象對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應影響的實證研究——以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題景區為例[J].旅游學刊,2010(1).
[3]白凱,孫天宇.旅游景區形象共生互動關系研究——以西安曲江唐文化旅游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0(1).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