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國
摘 要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浙江省、廣東省、安徽省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傾力打造“美麗新農村建設”。基于此,對美麗新農村建設的內涵進行簡單的闡述,分析浙江、廣東、安徽美麗新農村的建設情況,總結三地美麗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并提出了美麗新農村建設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意義。
關鍵詞 美麗新農村建設;經驗;意義;浙粵皖三省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2--2
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浙江省、廣東省、安徽省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傾力打造美麗新農村建設。如今,三省大力進行美麗新農村建設,藍圖繪就、天地廣闊、大有作為。按照“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建設目標,將美麗新農村建設成山青、水凈、天藍、地綠的大好局面。只有農村美麗了,才會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愿景。美麗新農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題中之義,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1 美麗新農村建設的內涵
1.1 新農村建設的提升
美麗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而且突出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內容,打造了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充分發揮農村生態資源的優勢,展示了一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浙江“美麗鄉村”、安徽“美好鄉村”、福建“幸福村居”的美麗新農村建設凸顯了農村秀美田園風光、優越的綠色生態環境和農村自然特質,使生態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將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推進到了更高層次。
1.2 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農村。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美麗新農村建設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深化了農村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轉變了農村的生產方式和農民消費方式。使農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同時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利于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麗新農村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戰略措施,推進美麗新農村建設對于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于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 美麗新農村建設情況及基本經驗
2.1 美麗新農村建設情況
建設美麗新農村,產業是基礎,富民是核心。浙江、安徽、廣東在大力推進美麗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與興業富民工程互聯互動,立足農村特有的生態資源,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各具特色的高效農業,使農村走上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之路。深化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使農業生產更加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在更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協調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加速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轉變了粗放的生產方式,促進了農民增收,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浙江、安徽、廣東在建設美麗新農村的過程中,大力推動農村的經濟建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農村服務業。農業發展的最大創新就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理論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核心,實現農村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協調發展良性循環。推進生態農業,轉變了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了農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廣大農村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依托,美麗鄉村建設首要的直觀體現就是環境優美,環境是農村最現實的問題也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三地大力開展村莊綠化、河水凈化、道路硬化,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讓農民呼吸清新空氣,喝干凈水,使農民充分享受幸福,全面推進美麗新農村建設
2.2 基本經驗
2.2.1 依靠產業支撐,夯實物質基礎
美麗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支撐是產業,沒有產業的迅速發展,美麗新農村建設就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建設美麗新農村就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發展農村特色,發揮資源條件和環境優勢,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將經營鄉村作為美麗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鼓勵發展鄉村旅游業,推進休閑農業,鼓勵地方特色,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較有優勢的特色產業。同時,對于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促進地方產業發展。規范土地的使用制度,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對與品牌建設不相適應的產業項目實行搬遷和調整,推動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實現建設和各種產業能夠相互促進,互為發展基礎。
2.2.2 突出群眾利益,注重實際效應
群眾是美麗新農村建設的最終受益者,群眾的主題作用和群眾的意志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積極引導農民參與,充分發揮農民的主人翁地位。同時,要為群眾就業創業制造方便,創建機會,搭建平臺。使群眾享受美好的人居環境和更便利的發展條件,促進農民增收,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另外,精神文明建設在美麗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不容忽視,要努力培養農民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使農民的素質得到整體提高。同時,也要特別注意農民的人居環境,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使農民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
2.2.3 注重政府引導,凝聚建設力量
美麗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之一就是政府的積極引導,政府的積極作用在于有益的引導,而不是包辦一切事務。作為政府,一是要做好宣傳工作,要大力宣傳美麗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積極性;二是要創新機制,制定出具體的有益于美麗新農村建設政策,并制定出具體合理的針對性的政策和工作措施,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美麗新農村建設的洪潮中;三是要精心策劃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吸引力強的建設項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資源,形成一股凝聚力,支持參與到美麗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中;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實機制,把美麗新農村建設工作成效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
2.2.4 注重因地制宜,科學定位方向
美麗新農村的建設要進行科學定位。在實際中,一是必須適應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城鄉一體化是歷史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絕不能將美好鄉村建設視為孤立的世外桃源。要在以前新農村建設基礎上,通過農村人口向中心集聚,引導農業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進一步向農村覆蓋延伸。使鄉土文明與城市文明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3 美麗新農村建設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意義
3.1 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美麗新農村建設作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實質就是在農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促進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在農村確立。加快推進美麗新農村建設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加快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因此,應把加快建設美麗新農村作為轉變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切實抓好。農村經濟發展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促使美麗中國向著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的放想邁進,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
農村的生態環境是整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直接影響并決定著整個生態文明建設,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同時,要將農村的環境提升到一個重要位置,注重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建設美麗新農村。只有依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協調推進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新農村,生態中國才能得以實現。
3.3 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舉措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比重高,農村人口多,城鄉差距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和途徑。多年的實踐證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美麗新農村建設是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是實現美麗中國的保證和基礎。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