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師 張君嶺 莊建玲 王曉瑩
摘 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已成為政府高度重視、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為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不足的原因分析、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的必要性、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具體措施等方面進行淺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2--2
1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僅是有關農村安定、農業進步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問題,也是有關市場穩定、有序以及社會和諧的重要問題。此外,它還與人類生命健康問題息息相關。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護農民群眾這一社會主體權利和社會公眾生命健康安全的需要。然而,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充分暴露出了我國現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尚存在諸多不足。
1.1 監管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處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中心地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頒布以來至今仍未形成與之相協調的具體實施體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法律本身具有滯后性,隨著改革的進行與時代的發展,在立法上難免存在些許有待完善的問題。例如,一部分法律缺乏普遍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在處理具體案例時會出現適用標準不統一、不明確的問題。因此,在個案的操作上不僅加大了處理人員的工作難度,而且存在較大的任意性,導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鉆制度與法律的空子。
1.2 監管部門職能不協調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是農產品質量監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各部門之間監管職能的劃分是保障各部門協調有效運作的基礎。當前,我國農產品安全監管將會涉及到農業、衛生、環保、經貿等諸多領域,但現行制度確未對產品生產過程等因素的職能管轄劃分做出具體規定,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易出現混亂,更有甚者各部門之間相互“踢皮球”,有礙于安全監管體制的高效流暢運轉,使質量安全問題發生后得不到及時的解決。
1.3 監管技術水平相對落后
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監管水平是保證監管制度發展的重要因素,相比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目前存在的技術問題主要是在監管設備的落后以及技術人員缺乏等方面。例如,除蔬菜安全監測中心外,大部分農產品安全監測機構尚未建立;同時,農產品檢測方法單調,檢測技術相對不高,并且專業的技術人員隊伍不足,諸多問題都給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了挑戰。
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不足的原因
2.1 有關主體法律觀念淡薄
從生產的環節來看,為了獲取利潤,商家大多是采取提高價格或者降低成本的手段,然而對于同類農產品而言,生產安全質量不合格的產品的成本要遠遠低于安全質量達標的農產品。因此,一些不良生產商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往往置法律和良心于不顧,生產存在嚴重質量安全問題的農產品,通過此種方式參與市場競爭獲取較多的收益。從監管環節來看,相關的質量監管主體為了地方部門利益或者接受生產經營商的誘惑,對于生產商的違法行為采取縱容甚至包庇的態度,導致生產經營者們有恃無恐,變本加厲,生產不合格農產品的行為更是屢禁不止。從消費環節來看,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在受到不法侵害后,一來由于維權意識淡薄或者遭受損害不大往往不了了之,二來由于法律維權過程漫長又費用較高而采取尋求媒體的幫助、給予道德層面的譴責等措施。這些措施通常不能有效制止生產商的違法行為。
2.2 立法的滯后性
立法的滯后性是法律的一個基本特征。法律是停留在紙面的提前制定的規則,而社會事實卻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因此,用法律來解決事實案例的時候經常會產生立法滯后性帶來的矛盾。目前,我國頒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法律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同時又缺乏具體的實際操作規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司法資源的浪費和訴訟成本的增加。此外,農產品法律的可操作性不佳,導致執法人員在執法時力度不強,對不法侵害行為的懲治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和預防生產質量安全不合格的農產品的行為。
3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的必要性
3.1 從社會角度看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是事關社會穩定和諧的極其重要的關鍵性問題,農產品是消費者日常購買的基礎性必要性的日常生活消費用品,如果一個國家無法保證其基礎性的日常消費用品的安全性就極易引起老百姓對政府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必然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我國必須盡快的健全和完善農產品的安全保障機制,保障老百姓對基本的生活資料的使用安全,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性要求。
3.2 從公眾健康的角度看
質量安全不達標的農產品必然會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例如,農藥殘留,不合理使用生長調節劑等都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無法逆轉的傷害。如果對生產安全質量不達標的農產品行為不加以有效控制管理的話,生產者有利可圖,形成惡性循環,對我國的農產品市場的衛生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長此以往,對社會公眾的生命健康安全來說是極不負責的行為。因此,從維護社會公眾的生命健康的角度來看,構建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制十分必要。
4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具體措施
4.1 完善監管法律制度
在現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法律框架下推動針對具體操作標準問題的立法進程的展開,彌補法律的滯后性,保障安全監管法律條款能夠與時俱進。因此,我國可以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之下針對肉檢、藥品等多個具體方面進行法律規范,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基礎之上進行細化,保障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彌補法律抽象性的特點。此外,立法時還應當對有爭議性的標準問題進行統一和明確,進一步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達標問題。endprint
4.2 加強執法力度
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時,應當重視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執法力度。現今執法不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法律操作性不強給執法人員解決案件時增加了難度,二是部分執法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對不法生產商進行包庇與縱容。因此,為了解決此類問題,應當強化對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教育,防止其知法犯法,建設一支合格的執法隊伍,加強對不法生產商的執法力度。執法力度的加強一方面懲治了違法行為;另外一方面,維護了消費者權益,打破了從違法生產到執法不嚴再到獲取高額利潤的惡性循環,從根本上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
4.3 保障全程監管
保障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全程監管既是對從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進行監督管理。農產品的生產到消費的產業鏈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要做到對其全程的監管就必須建立安全源頭控制、過程監管和全程治理制度。首先,對農產品的生產地進行檢測,保障農產品的生產地符合安全質量要求。同時,還應當控制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的使用,從生產源頭保證農產品不受污染。其次,應當做好對農產品加工環節的管理工作,要按照法律嚴格規范生產經營者的加工行為,同時,還應當對加工農產品進行不定期的抽查保障其質量達標。最后,在消費環節努力,保證每一個出現在市場上的農產品都要做到質量過硬,讓消費者吃的安全放心。
4.4 優化部門職能的協調運轉
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職能存在重疊以及運轉不協調的問題,應當對各部門職能進行優化。例如,細化各部門分工,統一各部門標準,在職能部門之間形成連帶監督體系,保障每一個部門都能充分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之中,杜絕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或者存在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優化部門職能之后,將使每個部門都成為維護監管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機構內部相互協作,使得職能機構的工作效率得以最大化。
4.5 提高技術水平
專業技術力量也是質量安全監管中舉足輕重的因素,面對我國當前檢測設備落后以及專業技術人才缺失的現狀,提高技術水平的工作應落實在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對監管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等方面。在政府的扶持下,加大對農產品監管方面資金的投入,結合國際先進的標準,有效保證國內檢測技術與水平以及監管效率的提高。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