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蘇成文+肖發沂
摘 要 闡述在飼養蛋鵪鶉的過程中,通過抓好育鶉關提高成活率、控制成鶉的均勻度、為產蛋期創造最佳的生產環境,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減少對產蛋鶉生產性能有不良影響的各種因素,為蛋鵪鶉創造一個有益于健康和產蛋的環境條件,使鵪鶉的生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提高產蛋量,增加經濟效益。
關鍵詞 蛋鵪鶉;生產環境;產蛋量;經濟效益;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S83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2--2
飼養蛋鵪鶉經濟效益的高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經濟效益的好壞與產蛋量多少有直接的關系,產蛋量與飼養蛋鵪鶉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因此,在飼養過程中,注重品種的選擇、控制成鶉的均勻度、控制性成熟、充分為產蛋期創造最佳的生產環境,創造一個有益于蛋鶉健康和產蛋的環境條件,使其生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降低耗料量和蛋的破損率及鶉群的死亡率,增加經濟效益[1]。
1 注重品種的選擇
鵪鶉經過百余年人類長期的馴養與培育,目前,已有專門化的家鶉品種20多個,其中蛋用鵪鶉主要有日本鵪鶉、朝鮮鵪鶉、我國的隱性白羽鵪鶉和東北金黃鶉等。在飼養中,要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飼養水平等選擇適應性強、易管理、生產性能高的品種。目前,生產性能最高的當推日本鵪鶉,其次是朝鮮鵪鶉以及我國的隱性白羽鵪鶉和東北金黃鶉[2]。
2 加強雛鶉的飼養管理,提高成活率
雛鶉的養育是蛋鶉生產中的重要一環。育雛工作的好壞,不僅影響雛鶉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也影響到產蛋期生產性能的發揮,飼養是基礎,管理是關鍵。因此,必須重視和搞好育雛期的飼養與管理工作,掌握雛鶉養育技術,提高雛鶉的成活率。
2.1 做好雛鶉的初飲和開食
雛鶉經過長途運輸或在孵化器內的時間過長,大量喪失體內的水分,長時間不供水,會導致脫水、影響健康,應及時供水。因此,初飲應在出殼后16~22 h進行,如經長途運輸,第1 d宜飲用5%~8%的葡萄糖水,第3 d在飲水中加0.01%的高錳酸鉀。1~5日齡時飲溫開水,調整好飲水器,防止淹死及弄濕羽毛。
雛鶉生長發育迅速,所需飼料營養要求高[3]。雛鶉應要求在24 h內開食。初飲后即可開食,開食料采用專用的雛鶉料混合飼料,飼料少喂勤添,投料6~8 次/d。每日每只平均采食量:3日齡3~4 g,5日齡5~7 g,7日齡9~11 g,11日齡13~15 g,15日齡16~18 g。采用干喂法,晝夜自由采食,須保持不斷水,不斷料,要求食槽要充足,少喂勤添。
2.2 加強雛鶉的管理
2.2.1 適宜的溫度
剛出殼的雛鶉幾乎沒有調節體溫的能力,所以,保溫很重要。具有一定規模或大型的飼養場,可用育雛器或多層育雛籠進行育雛。育雛溫度要求參見表1。
2.2.2 合適的濕度和通風
育雛的前10 d應使育雛室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以人進入室內不感覺到干燥為宜。10日齡后,相對濕度保持在55%~65%為宜。應及時清除糞便,加強通風,以保證舍內無不良氣味、空氣清新。
2.2.3 合理的密度
雛鶉大多數采用多層籠育,調節密度時,可結合雛鶉的大小、強弱,在分群時一起進行,把弱小的雛鶉放在籠的上層,較健壯的雛鶉放在下層。鵪鶉人工育雛的適宜密度見表2。
2.2.4 加強日常管理工作
為提高雛鶉的成活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注重:①應觀察雛鶉的狀態,檢查溫、濕度和通風換氣是否合適,及時加料和刷洗水槽,并保持室內的環境衛生;②喂料次數原則上分早、中、晚、夜4次,但在不限制飼喂狀況下需保證飼料不間斷;③嚴格遵守光照制度,為使控制性成熟,光照的原則是,只能減少,不能增加;④及時淘汰弱雛,對死亡雛鶉認真做好剖檢。及時診斷、進行分析,防治疾病的發生;⑤注意糞便檢查,因健康與否常能在糞便上反映出來。如發現軟稀便、混血便,應盡快查找原因,及時做出相應處理。
2.2.5 做好預防疾病工作
根據蛋鶉的免疫接種程序,適時接種疫苗,增強雛鶉的免疫力。各鶉場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免疫接種程序[4]。蛋鶉的免疫接種程序參見表3。
3 提高成鶉群體的均勻度
成鶉群體的均勻度,與產蛋期的產蛋率有密切的關系,群體均勻度高,群體的產蛋率就高,且產蛋高峰維持時間長。在鵪鶉的生長期,由于管理不善而導致發病、密度大調群不及時、飼料配方不合理等而導致體重大小不一等狀況。在飼養過程中,應每周監測體重,若發現體重發育偏離標準要求時,要及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如大小分籠飼養,調整飼料配方、增加飼料喂量等,以采取不同的補救管理方案。
4 加強產蛋期的飼養管理,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提高經濟效益
4.1 適宜的溫度與濕度
溫度對鶉的生長、產蛋、蛋重、蛋殼品質及飼料轉化率等都有明顯影響。產蛋鶉生產的適宜溫度范圍是13~25 ℃,最佳溫度范圍是18~23 ℃。適宜的環境濕度是60%~65%,
4.2 良好的通風換氣和嚴格的光照
由于鶉舍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和灰塵、微生物,會影響鶉體健康,使產蛋下降。所以,鶉舍內通風的目的在于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灰塵和微生物的含量,使舍內保持空氣清新,供給鶉群充足的氧氣的同時,也能夠調節鶉舍內的溫度和濕度。在炎熱的夏季,加強通風也是防暑降溫的一種有效措施。
合理地光照對提高鵪鶉的生產性能有很大作用,每天的光照時間只能延長,不能縮短,光照強度不可減弱。不管采用何種光照制度,一經實施,不宜隨意變動,保證一定的照度,并保持舍內照度均勻。合理的光照可使母鵪鶉早開產,要使用燈光。在產蛋高峰時,每晝夜的光照時數應達到16 h。
5 細致的日常管理endprint
5.1 注意觀察鶉群
通過觀察鶉群,掌握鶉群的健康與采食、飲水、產蛋等情況,挑出病弱殘死鶉,檢查飼養管理條件是否符合要求,以便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保證鶉群的健康、高產穩產。觀察鶉群除了隨時注意觀察外,還要在早晨開燈、喂飼和晚上進行仔細觀察。
5.2 搞好衛生消毒
搞好鶉舍內部及其周圍環境衛生,及時清理糞便,每天必須清洗消毒水槽。定期消毒,最好每周消毒1~2次,使鶉群有一個干凈衛生的環境,保證健康,防治疾病發生,使其生產性能得以充分發揮[5]。
5.3 保持舍內環境安靜
生產中要注意每天的工作程序要穩定,不要輕易改動,定人定群,按時作息。要注意在產蛋期間盡量不改變飼料配方,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發生,否則,都會對產蛋產生不良影響,使鶉生產潛力的發揮受到限制。
5.4 減少飼料浪費
一是使用全價飼料,提高飼料報酬,以滿足鶉的生理和生產需要;二是及時淘汰病、弱、殘鶉和已經停產的母鶉;三是料槽、水槽結構要合理,數量充足,擺放均勻,高度適中,防止鶉扒損飼料;四是要妥善保管飼料,防止老鼠、麻雀等偷吃飼料,防止飼料受潮霉變,防止陽光直曬,尤其注意添加劑飼料的保存。
5.5 做好記錄
每天都要對鶉群的耗料量、產蛋量、產蛋率、蛋重、死亡淘汰數、環境條件以及衛生防疫等情況進行記錄。通過記錄,可以積累經驗,以免在以后的生產中再出現同樣的問題。通過生產記錄,也便于進行成本核算,經濟效益分析[6]。
參考文獻
[1]劉秀玲,盧靜義.鵪鶉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技術[J].中國畜牧業養殖顧問,2011,5(21):90-91.
[2]岳井崗.鵪鶉的飼養管理技術[J].山西農業畜牧獸,2009,11(9):22-24.
[3]汪志錚.鵪鶉多產蛋應掌握哪些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9(12):14-15.
[4]閻留成.鵪鶉疾病的臨床診斷和防治體會[J]家禽科學,2008,3(8):28-29.
[5]郭云鵬,張景起.鶉不同生長期的飼養管理[J].養殖技術顧問,2008,5(6):9-11.
[6]申杰,杜金平等.蛋用鵪鶉粟羽系的選育[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41-42.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