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
摘 要:資產負債管理是商業銀行管理的核心內容,銀行通過資產負債的管理旨在優化資產與負債結構及組合,降低風險進而達到利潤最大化。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著手,運用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對2005—2012年12家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對其盈利能力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資產規模、貸款占比和所有者權利占比與銀行的盈利能力呈正相關;存款占比與存貸比與銀行的盈利能力呈負相關。據此,從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方面,對商業銀行提高盈利能力提出政策建議,以期為商業銀行相關發展戰略的制定提供借鑒。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盈利能力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4-0093-03
引言
作為商業銀行管理核心的資產負債管理一直是金融理論界和實際部門研究和試驗的重點。早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資產負債結構相關問題就引起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其中,Ruth Goodwin Groan(1998)以部分代表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安全性及其盈利能力等相關數據為基礎,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問題進行了較早探索,并認為科學的資產負債結構可有效提高商業銀行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而Thomas J.Lutton(2003)則立足于本國銀行的現狀對利息費用、稅前利潤、非利息支出、放款損失備抵和資產質量的關系作了分析說明;Berger(1995)、BenNaceur(2003)等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對銀行數據作分析,以期不斷推出新的指標評價體系來推進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而國內學者陳小憲(2003)認為,資產負債管理是在當今國際銀行業占據主流地位的科學管理方法,他從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內涵、目標和管理技術入手,深入分析了加速建立中國商業銀行現代化資產負債管理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提出要有序推進資產負債管理體制改革建議;此外,孫兆斌(2008)、趙俏(2011)、郭茵和任若恩(2012)等學者還分別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與資產負債結構的關系、資產負債管理模型以及現代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等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
那么,當前中國各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是怎樣的,其資產規模、貸款占比、存款占比、所有者權利占比以及存貸比與其盈利能力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呢?基于此,本研究以2005—2012年間工、農、中、建等12家商業銀行數據為基礎,運用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對中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與資產負債結構關系進行了相關實證,以期為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
本研究所用數據均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2006—2013),樣本區間為2005—2012年。
二、資產負債結構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的實證
為了從整體上對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與盈利能力情況有個基本把握,在實證之前,本研究依據12家樣本銀行的資產利潤率演變情況發現,2005—2012年間,12家樣本銀行的盈利能力雖有差異,但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其中,建行的平均資產利潤率最高,農行最低;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的平均資產利潤率最高,華夏銀行的最低。但農行的盈利能力提升最顯著,較2005年提升了1.2倍。
(一)模型檢驗與判斷
由于面板數據包含了時間維度和截面維度,在進行回歸之前首先需要檢驗數據的平穩性,因此首先對2005—2012年12家樣本數據的平穩性進行了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
上述檢驗結果表明,在原序列基礎上六個變量五種檢驗方法,一半以下的方法接受原假設,表明原序列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的,但經過一階差分之后的序列作單位根檢驗發現LLC、Breitung檢驗認為六個變量中至少五個變量不存在同質單位根,Fisher-PP檢驗認為不存在異質單位根,Fisher-ADF、IPS檢驗認為存在異質單位根。這時一半以上的檢驗方法拒絕原假設,即不存在單位根,這時可以認為原序列是平穩的。即表明上述變量是I(1)的,即y,x1,x2,x3,x4,x5是非平穩的變量,對于面板數據,如果變量是非平穩的,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需要進行協整檢驗,以判斷是否可能屬于為回歸。下面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
從結果發現組內統計量Panel v,Panel rho加權統計量接受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組間統計量Group rho也接受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但是Group PP,Group ADF檢驗結果表明在5%顯著性水平下不支持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且占多數統計量。因此認為y,x1,x2,x3,x4,x5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此外,通過Hausman檢驗表明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是合適的。
(二)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索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因素,本研究運用截面加權的廣義最小二乘法,對2005—2012年12家樣本銀行數據,進行回歸估計。為了減少樣本的波動性,提高估計結果的準確性,特對資產數量變量作對數處理,最終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表3結果表明,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各變量影響顯著,模型的整體效果也顯著。模型整體的擬合效果較好,其R2也達到了0.87。根據模型的估計結果,可以作出如下推斷:
一是資產規模與銀行的盈利能力呈正相關關系。即銀行資產規模的增大可以提供其盈利能力,資產規模越大的銀行盈利能力越強。究其原因是由于隨著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擴大,經營產品的多樣化程度提高,銀行可以在更大的范圍配置資產和負債,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益,也可減少資金成本和管理費用,提高商業銀行的利潤率。另外銀行資產規模越大可以使大銀行更容易采用新技術、顧客更多、成本更低,更容易達到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
二是貸款占比與銀行的盈利能力呈正相關,存款占比與銀行的盈利能力負相關。這是因為利差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貸款占比越高,則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息,而存款占比越高,則意味著支付更多的利息。但銀行的貸款占比與存款占比往往受存貸比、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約束影響較強,因而,通常情況下存貸比與銀行的盈利能力正相關。但模型估計結果則恰恰相反,這表明2005—2012年間樣本銀行的貸款質量并不高,或者存在貸款結構時期失調等現象。endprint
三是所有者權利占比與銀行的盈利能力正相關。首先,由于銀行資本是銀行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而其主要通過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方式保證銀行穩定運行和持續盈利。因此資本實力的強勁會增加銀行發展的動力,其次,資本的增加能保障銀行的安全,因此銀行可通過增加相應的風險資產的數量來增加銀行的收益。
結論與政策建議
實證結果表明,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貸款占資產的比例以及所有者權利占資產的比例等與銀行盈利能力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存款占資產的比例與貸款占存款的比例與銀行的盈利能力則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但由于存貸比、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剛性較強。因而,商業銀行應從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方面提高盈利能力。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之間仍然存在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優化存貸款結構,擴大存款的來源渠道,調整中長期存貸款結構。由于存款貸利差仍然是商業銀行盈利的基礎,對于存款結構來說通過增加短期存款的比重,使得存款的綜合利率盡可能地降低,商業銀行還可以加強客戶關系管理,這樣可保證存款來源,既節約了存款組織的成本,又提高銀行的盈利水平。適度調整貸款規模可保證商業銀行穩定盈利,對于不同行業的貸款業務也需區別對待,發放的貸款不僅追求數量還要保證質量。另外也要加強對貸款質量的監管,對于新增的貸款實行嚴格的控制和追蹤。
然后,不斷支持和發展金融創新,加大對風險資產的管理。資產結構的單一降低了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負債結構的單一性提高的成本,也加大了銀行經營風險,因此要不斷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高效穩健有助于銀行盈利能力不斷提升,建立一套規范的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標準,在銀監局等監管機構的監督下按規定實施,可以降低銀行的風險使銀行持續穩定的盈利。
合理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在兼顧“三性”的前提下,通過資產負債的合理配置,實現銀行收益的最大化。在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積極推進資產負債結構管理,這對于進一步改善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水平,提高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水平,提高競爭力,規避風險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小憲.加速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J].金融研究,2003,(2):30-37.
[2] 陸軍,魏煜.中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與資產負債結構分析[J].金融研究,1999,(11):43-48.
[3] 劉勝會.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效能的度量:基于NIM的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6,(4):30-37.
[4] 趙俏.基于資產負債結構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1:1-57.
[5] 郭茵,任若恩.基于分層動態隨機規劃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型[J].會計研究,2012,(5):39-43.
[6] 白積洋.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10,(6):51-55.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