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雨
近日來發生的一些當地人與觀光客糾紛事件,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觀光客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大量不便,甚至是騷擾。有媒體報道,隨著中國游客和投資在短期內大量涌入,韓國濟州島政府和居民開始擔憂中國的 “入侵”(invasion)。去年訪問韓國的600萬中國人,其中一半去了濟州島。中國游客在島上亞洲最大的家庭主題公園和賭場揮金如土,中國投資者在那里蓋高樓建賓館,按說這本是再好不過的事,是當地政府懷著發展旅游業和招商引資的美好抱負求仁得仁的結果,可現在當地人居然為此煩惱不已,考慮將中國 “財神”推出門外。
開門揖客,客至心煩,這其中的原因何在?濟州島官民所擔心的,一是中國游客的某些行為破壞了當地的風俗習慣,二是整個或部分區域的“中國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一種普遍存在的“一面想賺游客的錢,一面看著這些外地人煩”的狹隘心態。
但不可否認,蜂擁而入的游客也在世界各地造成與本地人的緊張關系。如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西蒙·庫柏指出的,游客擾亂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這是一個世界性現象。一年要接待800多萬游客的阿姆斯特丹,游客和當地人在自行車道上差點打架;威尼斯只有26.5萬居民,每年要接待2000萬游客,重負之下,當地甚至考慮收入城費。盡管還是希望賺游客的錢,當地人更擔心那些美麗的歐洲城市成為 “屬于游客而不屬于當地居民的城市”。此外,西蒙特別指出,歐洲當地人“對中國游客抱有一種成見,和上世紀70年代他們的先輩對美國游客的成見如出一轍:認為這些游客堵塞交通,對文化漠不關心,只知道購物”。
平心而論,這種成見所針對的行為,并不缺乏實證根據。事實上,連習近平主席出訪馬爾代夫時都親自對中國游客耳提面命素質問題。在飛機上打架、潑空姐方便面、在寺廟里踢鐘、旅游場合隨地吐痰、地鐵上讓孩子大小便、在景區為了拍照而互相大打出手、在盧浮宮水池泡腳、在埃及神廟浮雕上刻下 “××到此一游”,這些都是公開報道過的不良行徑。我本人行走四方,親眼見過不少。一次在韓國首爾機場過安檢后等候過關,排在我前面的是個韓國人,再前面是個中年女性中國同胞。隊伍朝前移動了一小會,忽然那位女士轉身興奮地大喊,招呼一堆親友到她前面插隊。前面的韓國人面色很難看,嘟嘟囔囔幾句,不知是在抱怨還是咒罵,隨后扭身走了。我采取了半綏靖的手法,說了他們幾句,但鑒于那個親友團有兩個老人,也沒有堅持要他們排在我后面。毫無疑問,這種情形之下,旁觀的韓國人對中國游客能有多少好印象?
當然,低素質并不是中國游客所獨有。新聞報道過的某些行徑,如脫鞋洗腳牛背照相等,其他國家游客也有,有些確實是媒體吹毛求疵甚至有些嘩眾取寵的成分。但必須認識到,素質這東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可改變的。低素質僅僅是源于缺乏教養而已,而教養之形成,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投入。
部分中國游客的 “低素質”行為,其實是長期物質和精神匱乏后導致的 “疾病”,在物質精神雙豐盈的條件下,假以時日,完全可以 “治愈”?!皞}廩實而知禮節”,這并非虛言。事實上,在過去幾年,若干調查說明中國游客的素質確實是在逐步提高。歷史角度講,這也符合其他國家的情況。以前美國人韓國人都因為在外旅游時言行粗魯而被稱為 “丑陋的美國人”和 “丑陋的韓國人”,但現在其形象已經大為改善了。
毫無疑問,某些素質的改善需要一個過程,也許要幾十年的時間。這其實就是說,關于某些中國公民在海外的低素質表現這個問題,一時半會是沒有解決方法的,有關各方都得懷抱希望忍一忍。中國人揣著財富四海游歷,這本身也是自我教育的一個過程。行萬里路,見萬國人與事,一定會增廣見識,逐步學會恰當的言行方式和別人相處。而那些 “大地方”,包括國內國外的大城市,應該認識到它們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承擔著教化的功能,這也是它們為自身的繁榮發達開放所必須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