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師哲 口述 李海文 著
九州出版社
2015年2月版
毛主席說:“把話收回來,不請他了。”
斯大林好似也懂得我們在談什么,于是問我:“他說什么?”
我回答:“是我們之間的話?!?/p>
這段對話發生在毛澤東訪蘇期間,因中方未按要求與蘇聯、蒙古同時發布批駁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言論的聲明,斯大林就此提出批評。為緩和氣氛,斯大林用自己的車帶大家返回,但毛澤東始終不發一言,中方翻譯師哲邀請斯大林有機會訪問中方代表團住處,斯大林欣然同意,但毛澤東猜出談話內容,于是便出現了上面那段有趣的對話,如非當事人,恐怕永遠想象不出這樣的場景。
師哲曾在蘇聯生活14年,并長期在格別烏(克格勃前身)工作,回國后名義上是任弼時的秘書,實際上主要擔任毛澤東的俄文翻譯。與普通譯員不同,他曾擔任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等,熟悉高層決策過程,視野更開闊,所以他的回憶錄特別“有料”。
比如為出版《毛澤東選集》俄文版,蘇聯派來頂尖哲學家尤金,毛澤東與他一見如故,尤金當面總是夸毛澤東發展了馬列主義,但在私密場合,卻會不經意地說:毛澤東的這個觀點和托洛茨基是一樣的……
尤金第二次訪華時,毛澤東為敲山震虎,曾指著師哲說,他們陜西人中就有人反對我(高崗也是陜西人),尤金不明所以,和同事討論了半天,此后開始躲避師哲,連看他的眼神都變了。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中方根據蘇方建議,在遞交國書儀式后舉辦宴會,蘇方特意訂了全聚德烤鴨,沒想到鴨子經長途跋涉,到場時已涼透,根本咬不動,后來接國書儀式不再舉辦宴會。
這些有趣的細節,儼然將讀者拉回歷史現場,而書中另外一些細節則對全面理解歷史有著特殊價值。
比如1947年3月初,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毛澤東與莫斯科有單獨的電報聯系,由師哲負責,毛澤東讓師哲銷毀全部往來文件??紤]到檔案珍貴,師哲問可否擇其要者,自己隨身攜帶,毛澤東不同意,反問道:如果你被逮捕了呢?師哲回屋正準備,毛澤東已帶著女兒來了,名為陪孩子玩,實為監督。全部燒毀后,毛澤東還用木棍撥開灰燼檢查了一番。轉戰陜北期間,毛澤東居無定所,但每到一個村,調查工作立刻展開,村民情況盡在掌握。
再比如,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前夕,周恩來秘密訪蘇,通報中方意見,表示中國剛剛結束戰爭,正在恢復中,無法入朝參戰。斯大林表示理解,并著手安排下一步的辦法,而當晚中共中央政治局電報通知周恩來,中國決定出兵。這個戲劇性的逆轉,蘊含了太多的艱難。
在回憶錄中,許多地方看似信筆帶過,卻意味悠長。比如延安時期,毛澤東基本不親自迎接人,即使周恩來訪蘇歸來,離別數月,也只是幾天后辦個歡迎會,而聽說林彪回來,毛澤東立刻前去迎接。
再比如,“岸英回來時已22歲,他在蘇聯長大,養成了蘇聯人的習慣,中國人接受不了,江青再吹枕邊風,毛澤東甚感煩惱”??上У氖?,未見更詳細描述。
本書許多細節起到了澄清真相的作用,比如高崗“里通外國”的問題,蘇聯人柯瓦廖夫說高崗曾在中蘇會談中“建議宣布東三省為蘇聯的第17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毛澤東訪蘇時,柯瓦廖夫負責接待,故此說風靡一時,但通過師哲回憶可知,“他見了斯大林像個小學生一樣站得筆直,十分緊張、拘謹。回答完了問題,斯大林示意讓他出去,他就趕快退出會場。所以他并不知道談判的經過”。科瓦廖夫曾說,高崗曾私下表示會向他提供中共高層情況,但高崗不懂俄文,科瓦廖夫不懂中文,他們如何交談呢?可見“里通外國”說純屬子虛烏有。
不否認,師哲的回憶中也有一些誤憶,比如稱斯大林未曾建議國共劃江而治;為了“抗美援朝”,蘇聯提供的貸款是一筆糊涂賬,后來被赫魯曉夫狠敲一筆……凡此種種,并無依據。這也說明,回憶錄并非信史,讀者應保持警惕。
本書此前曾出版過,并引起巨大轟動,但重讀時卻有如在讀一本新書。究其原因,在于其細節異常豐富、翔實,每次閱讀都能從中發現新的亮點。所謂杰作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此次增訂補入了江青與毛澤東婚戀等部分,使其更加完整。

胡舒立 主編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5年2月版
2015年是中國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身處巨大變革中的我們,如何充分認清這一新時代的特點?吳敬璉、許小年、周其仁、胡舒立等各行業的學者、企業家,從各自從事的領域出發,給出了極具建設性的觀點。

張翠容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這是一本刻畫地中海兩端變局的見證之書,作者要討論南歐國民面對歐債危機時的反抗和北非的“阿拉伯之春”運動。這兩起事件看似毫無關聯,實則涉及更深層次的國際政治、金融問題。到底“地中海的變天”會造就一個“春天”,還是給世界帶來“冬天”?作者是香港獨立記者。

簡繁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作者是劉海粟唯一一位研究生,著名畫家。他以自己與老友、著名畫家丁紹光的交往為主線,寫陳丹青、范增、史國良等一大批中國美術家在海內外的經歷,寫畫壇大師們的藝術和為人,更寫自己的一生。簡繁為自己的老師劉海粟所寫的傳記《滄海》曾引起巨大關注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