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磊河北省安平縣教育局教研室
談遷移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與培養
賈 磊
河北省安平縣教育局教研室
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是學習者運用已有認知結構,在對新課題進行分析、概括的基礎上實現的。其實質是一種揭示新、舊課題共同本質的過程.這一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為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概括和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進而達到獨立寫作的遷移,不斷用原有知識解決新課題的遷移,等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遷移理論;觀察;總結歸納;想象聯想
遷移是已經學過的東西在新情境中的應用,也就是已有經驗對解決新課題的影響。這一現象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討,終于對遷移過程中復雜的認知活動有了較完整而科學的認識,發現遷移過程是由審題、聯想、分析類化幾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認知成分構成的,即首先必須形成對有關問題的最初映象,讓映象激活頭腦中有關知識結構,然后統一分析新問題與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具體問題歸入原有知識結構,形成概括化聯想,從而解決新問題,構成一次完整的遷移。
這一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為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概括和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進而達到獨立寫作的遷移,不斷用原有知識解決新課題的遷移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下面僅就閱讀教學中學生遷移的培養和提高談幾點看法。
文藝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生活實質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比如《風景談》一文,主題是“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這一主題通過六幅風景表現出來。如何通過閱讀抓住其主旨呢?如果僅憑借語言文字逐一講解分析,最后點明主旨,學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鍛煉。為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采取圖畫教學,即選其中兩三處風景制成圖畫,只是減去原文中人物活動部分,上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然后翻看原文,兩相對照,找出自己描繪的風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韻味的原因,除語言不夠準確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類的活動”,因而缺少了那份鮮活的神韻。這時文章的主題已揭去朦朧的面紗,顯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偉大,風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活動”這一主題。
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有四篇散文 《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難老泉》、《我的空中樓閣》,雖然這四篇文章在時間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達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緊扣題眼寫景狀物,《雨中登泰山》圍繞一個“雨”字大作文章,《長江三峽》寫出了“三峽”各自不同的特點,《難老泉》突出“難老”二字,《我的空中樓閣》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們歸納出這一單元散文的一個特點: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其他單元依此類推,學生會歸納出議論文“觀點與材料相統一”的規律,會明確復雜記敘文“線索聯綴全篇”的要求,會概括出說明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特點。然后,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單元括展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網絡。
第一步是觀察。讓學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一首歌,時時加以總結。比如手發抖這個動作很常見,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動時的外在表現,但仔細觀察,有的是由于高興激動,有的卻是緊張恐懼,還有的是惱怒氣憤,情況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別人作品時就可以通過這類動作描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透視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是體會。觀察生活并親身體會才能豐富自己的經驗。例如,風和日麗的時候,自己會感到心情很開朗;風雨交加的日子,自己會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個綠芽,會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黃葉,竟讓自己的情緒悵惘失落。這些景物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把豐富的人生體會積累起來,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別人的作品。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刨根問底,這是一種極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可以帶來偉大的發明,同樣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給人生以重要的啟示。舉個例子來說,暑假里到一位住在偏僻農村的同學家去玩,一到那兒,就被他家人和鄰里的熱情與真誠所感動,你在覺得無拘無束其樂融融的同時開始思索:他們的熱誠與質樸是因為你從城里來所以仰慕你嗎?也許是較城市這里貧窮而落后所以相互依賴保持著原始的品格吧?這些想法較狹隘;但當你和同學一起離開那里回去上學時,看著一張張親切平和的笑臉,透過相擁送別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索,你會看到一種無形的力量、龐大的力量,它就是中國人團結向上、互幫互助的民族的精魂。
同樣的,在分析《夜》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老婦人形象時,可以把它套入《母親》的人物框架中,以分析老婦人這位映川的母親與高爾基筆下的巴威爾的母親一樣的由膽怯到憤怒再到堅定的心理歷程。利用舊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進行知識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