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河北省元氏縣槐陽中心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堅持生本位
張秀麗
河北省元氏縣槐陽中心小學
一切良好的教育首先必須解決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生本位是學生教育的根本立場。小學語文是一門為孩子一輩子奠基的基礎學科。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生本位,就是在教育中一切都要圍繞學生來旋轉,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屬,也是我們小學語文教育的目的。
小學語文;生本位;教育
“生本位”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順應學生自然發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指導,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學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是一個獨特文化的擁有者。兒童文學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堅持了生本位這一教育基點。這一文學事件的出現的意義不僅是文學史上的,還是思想史上的,也是教育史上的。兒童文學本身就蘊含著生本位這一認知。
生本位強調全面依靠學生,不僅認識到學生是教育對象,更認識到學生是最可貴的教育資源。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也應如此。語文教學,特別是知識、能力的教學,是許多老師在公開課教學中,極力回避的,原因就在于難于出彩。筆者認為
首先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是學科對象的主動自覺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學中我們應該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學生“思維無禁區”,讓學生暢所欲言,精神上處于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創設寬松和諧平等民主氛圍,讓學生想象馳騁,感情激蕩,思路縱橫,乃至異想天開,自然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發創造的潛質。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大膽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言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其次,開展一些學習競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小學生有爭強好勝的特點,競賽時往往處于緊張、興奮的心理狀態,能高效地進行知識傳遞和吸收。分組討論問題開展比賽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我教完《將相和》一課后,開展一個“歷史人物評論會”,既發揮集體的智慧,又培養團結協作能力。教《草船借箭》時,安排學生分男女兩組開展復述比賽,分片段抽簽進行,大家情緒高漲,越比越放得開。不少同學對人物的神態、語氣把握十分準確。
課堂中,我們應體現出生本位的意識,整個環節的設計都是以學生自主為中心的,教師不應顧著展示自己的風采,雖然教師的引導,教師的評價遠比學生精彩得多,但教師卻走在了一邊,成為學生學習的點撥者,讓學生領讀,指名評價,此時,學生正確的以及錯誤的學習信息,都成了一種有效的教育資源,教師沒有辛苦地塑造、更正學生,而是充滿藝術地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學生自我發展。
生本位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課內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主動發展,這就要求課前教師充分掌握學情,換位思考,同時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調查,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教給學生的知識要盡可能精簡,騰出時間和精力來讓學生大量想象,在語言實踐中領悟語文思想,把握作者情感。
如《凡卡》這一課末尾寫道:“凡卡把信塞進郵筒以后,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還做了一個美夢。”做什么美夢呢?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以《凡卡的夢》為題,展開合理想象,把他的夢寫出來。這樣一下子縮短了學生和作品間的時代距離,進一步了解了舊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對這類教材的教學要盡量喚起學生頭腦中儲存的有關表象,引導他們延續故事情節,從而加速他們由再造想象向創造想象轉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畫面,教師成了學生,教師成了文中的人,引領著學生在文本與現實中間嬉戲激蕩,從中讓孩子們領悟到對他們來說比較生疏的東西,如果只限于課堂、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參觀、訪問、游覽、野炊、調查等。孩子只有腦中有更多更多的表象儲存,有更多更多的知識經驗,其想象力才會不斷得到提高。在多種形式的整合中感知語文文字,品味著文章的節奏與魅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活動增強學生“躬行此事”、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活動中使學生學知識、長見識、練才干。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動也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動力。可以說有了活動,課堂就會充滿了活力;有了活力,生本位意識就更強。
(1)演一演。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他們總希望老師給予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華。教師可選擇教材中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有趣的課文讓學生“當當小員,親自演一演”,可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2)訪一訪。讓學生當一回記者,采訪充當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學。這種形式的活動放在課文教完后進行有助于鞏固學習所得,學生也喜歡。比如《草船借箭》學習完后,選一位同學扮演記者角色,向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的同學問幾個問題。當記者的同學只有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所提的問題才深刻;被問的同學也只有熟悉課文中的人物,說話才機靈、流暢,頗具哲理性。
小學語文教育需要進一步“發現學生”,在理論上確立這種觀念遠遠不夠,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由義務也權利將其貫徹在語文教學實踐當中。踐行“生本位”這一教育理念。為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的天地,為孩子的一輩子奠基。
[1](德)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M].李其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33,122
[2](英)卡爾·波普爾(KarlPopper).通過知識獲得解放,見通過知識獲得解放:波普爾關于哲學、歷史與藝術的講演和論文集[M].范景中,李本正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