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榮河北省霸州市康仙莊鄉大各莊小學
為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把脈”
石景榮
河北省霸州市康仙莊鄉大各莊小學
《品德與社會》課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它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質的重任,而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的核心。這一教學總目標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這幾個目標的內在統一??墒?,由于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本文從剖析品社課教學中的問題入手進行闡述,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以期與各位老師進行交流。
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問題;策略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由于其思想性、實踐性以及知識性都非常的強,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能再用以往的知識灌輸方式進行教學,而應該根據實際的需要,創新思想、創新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門課程的預定作用。但是就現在而言,很多教師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時候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老師只有根據問題找到有效的措施,才能夠真正的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
1.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學研究活動少。
由于農村小學學額不足,教師定編人數有限,教學人員緊張。語文、數學兩科教師確定后,《品德與社會》課就不可能有專職教師了,基本上就是兼任。這種兼任方式隨意性很強,大多是以教師的工作量的大小課時的輕重來搭配很少考慮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與社會》兼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因此擔任《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一般不把它當成教學教研的主攻方向,從而導致教師對《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沒有太多的熱情,既不鉆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學思想陳舊,教學過程脫離社會生活。
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由于沒有開展專門的教研活動,新兼任教師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基本環節和基本規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師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了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只注意講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一幅幅圖地介紹畫中的人物、場景,根本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違背了《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諸方面協調發展這一基本原則。有的教師為了簡單操作,把《品德與社會》課把當成過去的政治課,滿堂空洞的說教,既沒有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也沒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規律,也沒有在活動中與學生積極互動,沒有通過教材中出現的一系列的“社會事件”、“現實生活主題”或者“社會生活場景”與兒童的真實性生活聯系起來,建立起一種相互進入的通道,創造一種“互動”的狀態……凡此種種,教學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與社會》課的社會性、生活性、情感性、實踐性融為一體。
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嚴重滯后。
農村小學教師學習交流機會少,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大多運用傳統的教授法,而新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與活動中”。許多適用于特點的教學方法如:故事啟迪法、討論辨析法、分組活動法、游戲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還有不少農村小學受教學條件的限制,使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面臨困難。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嚴重影響了《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上述幾個方面,制約了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品德與社會》課所擔任的教學任務極不相符,嚴重影響了《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效果,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睫。
1.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
品德與社會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作為一名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2.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明確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準備相關的材料。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需要課前準備的材料當然也不同,而作為對教學內容的提前介入,學生更是無法判斷要去準備哪些材料,這些材料將派什么用場,因此我要根據教材的教學需要,對學生講清楚課前準備材料的內容和用途,以便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準備材料。指明路徑,讓學生能順利地去獲取相關材料。由于學生年齡小,特別是農村小孩,平時活動范圍基本局限在學校與家庭這二個圈子中,因而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不強。讓他們走出校門,向社會收集相關的學習材料,是有一定難度的。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方法,也為教學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師讓學生課前去準備相關的學習材料,是應該向學生指明獲取材料的路徑,盡量讓學生少遇挫折,順利地獲取有用的材料,產生成功的喜悅。因此,對學生獲取有效材料的路徑自己要心中有數,甚至要先作嘗試和必要的鋪墊工作,以確保學生材料準備工作的順暢進行。提供素材,讓學生從中整理出有用的相關材料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學生課前準備學習材料的途經有許多,其中,我向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素材,讓他們從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關材料以備上課之用,在學生學習任務較緊或材料準備的渠道較少情況下,也是一種有效的常用方法。
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堅持立足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立足課內外結合,使《品德與社會》課回歸生活,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嚴格把握《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目標,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提升教學手段,必將使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達到新課程標準的目的和要求,從而讓《品德與社會》課真正走進農村小學。